哥歌ktv(哥歌ktv长堤大马路)
视频加载中…
背山朝海,襟带三江的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秦末汉初,珠江南北两岸分别约在今天的市二宫背面和西湖路南侧,江面宽超2000米。古时的羊城人或外地人,曾将珠江称为海,在江上还未架起桥梁的时候,全靠舟楫渡江,“过珠江”也被叫做“过海”。
随着江中淤泥不断冲积,珠江北岸逐渐南移,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广州的“河北”与“河南”距离缩短为几百米。到了近代,珠江将不断扩展的广州城区分割成三大部分,交通不便,也遏制了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东望广州城。此时的广州并没有一座跨江大桥,两岸居民只能坐船来往出行。为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联系,加快河南片区的城市建设,建设一座跨江大桥便提上了日程。
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桥梁横跨珠江,牵起两岸往来,促进城市发展。如今,广州第一座连起珠江两岸的大桥——海珠桥,也已在江上伫立90年,在今日度过它的90岁生日。
海珠桥因“石”得名
如今90岁的海珠桥,作为珠江上第一座桥梁,它的建造可谓是充满波折。在清光绪年间曾有建桥之议,1920年当局又再次提出,但局势动荡,资金缺乏,计划终未能实施。1929年,再有建珠江桥之倡议,当年12月,海珠桥动工兴建,到1933年2月正式竣工通车。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和前期准备工作,海珠桥于1929年12月动工建设,1933年2月15日正式建成开通,开通之日海珠桥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作为珠江桥梁中的老大哥,为何海珠桥不叫珠江桥?原来,以前珠江江心有著名的三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其中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明珠,海珠桥就因临近海珠石所以得名。
如今,在海珠桥东侧的海珠广场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海珠石。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100年前海珠石和海珠公园的位置,其实不然。那么海珠石到底在哪里?从相关资料中可知,海珠石长100米,宽50米,和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所以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解放桥以西,长堤大马路以南。
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三字匾额,匾额“每字纵横十英尺,即署名二字,亦逾三英尺。”
据了解,在筹划建海珠桥的时候,不少专家认为海珠石雄踞江心,造成该河段水流过急,对于过往的航船十分危险。在1932年,当局决定炸毁海珠石,填江筑堤,并且新开辟了新堤大马路,就是今天的沿江西路。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在如今的沙面大街上,慎昌洋行的大楼依旧风姿卓越。而**的慎昌洋行,就是1929年建造海珠桥向社会招标时,中标的总承包方,海珠桥由其合作方马克敦公司承建。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四个桥墩的就花去2年多的时间,安装桥身的钢桁架用了1700吨钢材,全是西门子的马丁钢,先在**造好再运回广州装配。
海珠桥建成之初,为便于大船通行,建造者开创性地安置了电动拉锁,能够把中段桥身分别拉起来,开放上空,以利大船通过。这种孔开合的设计代表了近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最高水平。
建桥跨珠江,想带起珠江两岸协同发展。第一座桥的选址,尤为关键。
经过多番考察筹划,海珠桥的北岸确定在维新路南端,就是今天的起义路,海珠桥的南岸确定在河南的厂前街,就是现在的南华东路。选择这个位置建桥,不仅因为这是珠江江面最狭窄的地方,只有200米的宽度;还因为在这里,正位于当时规划的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尾巴”处——北起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沿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最后连接起义路、海珠桥,一路贯通南北,这也是广州传统中轴线的雏形。
海珠桥通车之前,珠江广州段没有任何桥梁连接两岸交通,只能依靠小船来往。当时出现广州“河北”富“河南”穷、人口财富高度聚集“河北”一隅,“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在坊间广为流传。
1933年2月15日下午1时,海珠桥举行通车典礼,繁华的“河北”与荒凉的“河南”正式“牵手”。海珠桥的建成,带动了城市发展的向南拓展,打通两岸联系,人口和经济逐渐向珠江南岸迁徙。直到今天,广州的老人们都还会说一句“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穿过风雨后重建,外形与原桥大体相仿
最开始,海珠桥桥部中跨为开启式结构,可以向上分开,让大船通过。但在抗日战争中,海珠桥桥体的开合器在日军的轰炸中被震坏,桥上的电机和开合器也被盗走。在之后的轰炸中,虽未命中桥梁,但中孔梁开合机械有所损坏,桥梁开合失灵。海珠桥彻底丧失了中段开合功能,后来多次修复也未能复原。自此,外港的大船再也无法进入市内,只能停在黄埔码头。
“七七事变”后,为侵占广州,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海珠桥及南北桥脚成为日本轰炸重点区域,是广州三大灾区之一。图为日军轰炸海珠桥畔,造成许多疍民无辜伤亡。
海珠桥的劫难并没有结束。1949年10月14日,随着珠江上的阵阵爆炸声,海珠桥被国民党炸了个粉身碎骨。海珠桥被毁后40分钟不到,广州解放。此时的珠江两岸断了唯一的连接。
1949年海珠桥夜景。
图为1949年被国民党残部炸毁后的海珠桥。
1950年3月25日,海珠桥开始重建,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六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重建的海珠桥长486米,主桥部分长182米。大桥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1933年的原桥大体相仿。珠江两岸的连接重新打通。
图为1950年修复海珠桥工程情景。
上世纪70年代,海珠桥上交通日趋繁忙紧张,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在原桥两侧各拓宽约8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新的桥面体系。经扩建的海珠桥,新旧桥既独立又联体。现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约38米。
修复后的海珠桥重新连接了广州南、北市区的交通,为广州的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海珠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珠桥老化日益严重,中孔桥面开始凹陷,桥梁架构也有部分变形,锈迹明显。1995年广州启动海珠桥维修扩建工程。图为修复扩建工程后的海珠桥。
5年争论后,修旧如旧
“钢材大限已至,安全已有隐患。”2006年,一封来自英国的传真发出警醒。原来1950年海珠桥复建时,采用的是某座英国大桥拆除时的旧料,钢材即将进入疲劳期。
收到信件后,广州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三次就海珠桥大修工程提出招标。每次都因为工程价太低、维修难度大、投标公司不足等原因而流产。海珠桥该何去何从,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工程那么简单。是修还是拆,争论持续了5年,海珠桥的修复方案也拖了5年……
如果说“主拆派”是站在大桥实用性的理性角度,“主修派”是站在文化保育的感性层面的话,在海珠桥的问题上,感性最终战胜了理性。
在反复评估、审核,充分听取民意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终于在2011年拍板决定——海珠桥,修旧如旧。对主桥进行维修加固,主引桥进行拆除重建,边桥进行整饰。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珠桥于2012年2月28日开工,历时18个月,于2013年9月1日完成维修开放交通。
2011年11月16日,广州再次启动了海珠桥的大修工程,直至 2013年9月2日才完工通车,维修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图为修缮后的海珠桥(陈思奇摄于2016年6月)。
维修后的主桥恢复成1950年时的三跨简支结构,桥宽、桥长及外观均保持不变,维修时对钢结构进行解体,保留经检测满足继续使用的旧杆件。下部结构采用钢围堰方式进行检测加固;并在立面线形、桥梁承载能力、桥下净空、景观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后的海珠桥不仅恢复了1933年刚建成时的历史原貌,并且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提升了景观效果,让“海珠丹心”重放异彩。
夜幕下,海珠桥流光溢彩。(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摄于2021年4月)
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海珠桥还是90年前的模样,只是他的“身体”更强壮,“状态”更优化,它横跨两岸凝视着奔流江水,畅通着城市发展的血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
海珠桥也是市民拍摄木棉花的打卡点之一,每年春天都会有不少市民、摄影爱好者和绘画者在树下拍摄写生。(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摄于2022年3月)
“维修记录”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工程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途经海珠桥的22条公交线路改道绕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及人民桥。
2013年8月,海珠桥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两端地面上的引桥,并更换了主桥的钢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内的加固结构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复1950年原始结构。
2013年8月31日,下午2∶00到晚上9∶00,开放海珠桥的主桥和引桥,行人单方向自北向南通行。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卢梦谦
图片来源/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栾晓森 苏俊杰 高鹤涛 骆昌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