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嵩口古镇(永泰嵩口古镇简介)
距厦门2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地处深山的千年古镇,就是永泰县的嵩口古镇,驾车从福诏高速梧桐出口驶出,还需穿行20多公里的山路方可到达,山路地势险峻,溪谷迂回穿越层层山峰,真是“拔履山川,逾越险阻。”
嵩口位于永泰西南,自古为永泰南大门,四周群山绵绵,峰峦起伏,大樟溪如玉带束腰贯穿全境,蓝天碧水,山川秀美。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嵩口的古街、古码头、古榕树、古民居,向人们展示着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述说着千年的过往。
嵩口古镇身处永泰、闽清、尤溪、德化、仙游交通要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古时这里理所应当成了货物周转集散地。德化的瓷器,尤溪的海纸、边纸、笋干,仙游的食盐、鱼货,闽清的粉干,本地的茶油、李干等土特产,在古码头装船经由水路运往福州,换回福州的布匹、食盐等生活用品。这里曾经人流、物流聚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积淀了深厚的古镇文化。
嵩口古镇探秘之旅是从古码头开始的,昔日繁忙的码头现已归于沉寂,“德星楼”、“天后宫”、天主教堂面朝大樟溪,静静的看着溪水经年流淌,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相得益彰。溪边的大榕树苍翠挺拔,浓荫蔽日,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雕凿出傲人身姿,抱溪揽胜,笑迎八方来客。对面的龟山耸岭以对,隔岸相望,溪流匆匆。
“德星楼”是一座吊脚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二楼供奉林公大使,传说林公大使名叫林惠,永泰汤埕人,南宋末年率兄弟林显、林应响应文天祥抗元号召,毅然参军,战死后林惠身首异处,首级漂梧桐,身处嵩口楼下潭,后人祭祀他所建的楼也得名“得身楼”,本地方言“得身”与“德星”音同,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德星楼”,每年正月本地民众都会举行林公大使“出巡”迎神活动。二楼可观景,山光水色,美景如画,一览无余。“天后宫”建于清嘉庆年间,当时码头航运发达,莆田、仙游商帮为保佑船行安全修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妈祖的故乡就在莆田。这里又被叫做“兴安会馆”,是莆田商人们在此聚众议事,喝茶聊天的场所,因元朝时期莆田、兴化被称为“兴安州”而得名。
德星楼下有几块石碑很有意思,一块是清初所立的“奉宪永禁溺女”碑,古时有重男轻女思想,家中有生女的就溺弃河中,为杜绝此陋习,当时有识之士与官府一起下告示立此碑,倡导男女平等,在当时陈规守旧的年代能有此思想实属难能可贵,从此关爱女孩的民风得以流传。此碑旁边还有一个清宣统元年立“重整义渡碑”,碑文是有关渡船收费章程,一条一条详细罗列,一目了然。古时不像现在嵩口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往来两岸的行旅者还是靠渡船过河,《永泰县志》有记载:“贡生毛羽丰捐田50亩为义渡,给渡子佃种,不索旅钱,勒碑德星楼亭。”楼内还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立“奉抚宪碑”,解决两岸林、陈两姓争水出人命的问题,岸边一块清雍正年间立“奉宪永革私渡”碑维护码头秩序禁止私渡,这些古碑让人们能看到当时嵩口法制清明,地方官管理有方,乡民遵纪守法。还有一块是明嘉靖年间林带溪种植榕树的碑刻,古时这里民风淳厚,有识之士多有义举。
嵩口的古寨堡、厝祠分散在各个村落之中,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如月阙、月洲、道南等。笔者一个人只能按图索骥,非常考验方向感和脚力。码头岸边有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尾寨“万安堡”,垒卵石为基,夯土筑墙,屋顶黑瓦,外观像一座城堡,厚实坚固,巍然屹立,深宅大院,很是壮观。墙面除被风化有些许斑驳之外,整体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墙上有很多观察孔,火枪眼,寨门门墙用条石垒成,坚不可摧,在当时抵御匪患外侵也是功不可没。门墙内壁上还写有“倭寇不灭,军人大耻”、“还我河山,抗战到底”的字样,据说是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十九路军入闽时留下的,铮铮誓言,可鉴日月。
古码头边的古榕、古碑、古庙、古寨,每一处留存都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承载着过往的沧桑荣辱。依托码头而存在的古街有直街、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等,往日这里商铺林立,繁华异常。直街现在是最热闹的,街上的卵石路面被踩的锃亮,中午在一家“郑氏蛋燕”小吃店里吃了一碗味道鲜美的地方名小吃“蛋燕”,据说央视和光明日报都报道过。这家店的老板娘很有情怀,店内的陈设温馨舒适,几样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让喜欢怀旧的九哥又回到了童年的记忆里,顿时倍感亲切。老板娘的手艺不错,一碗热腾腾的“蛋燕”清香可口,色、香、味俱佳。吃完美食到对面的“嵩口民俗博物馆”逛了逛,里面的大姐很热情,怕中午有人来参观,专门从家里把饭端到这来吃。楼后的院子里有古石井、石槽、石碑、石墩、柱石等,还有民俗老石碾、老水缸等物件,残缺的石匾、石件道不尽历史的沧桑。二楼、三楼是陈列馆,都是农耕文化的老物件,见证了这里人民的勤劳淳朴,耕读文明。
横街的农业银行和嵩口供销社,道南村的镇政府,也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横街的油茶博物馆和竹艺店是一份坚守,是对古老传统手艺的致敬,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代代相传。关帝庙街的竹编老艺人孤独的守着小店,手上的老茧是一份执念,头上的白发是岁月的叨扰,佝偻的身躯是对命运的不屈不挠。还有一家理发店,也是老手艺,使的家伙什也是有年头的,老年人喜欢光顾。一路上一直没弄明白街上的带眼的木架子是干什么用的,直到看到“铭铭居”旁边的一处老厝门前有人在做线面,才恍然大悟,这种面纯手工制作,细如发线,又是一门老手艺。
嵩口被称为“辟雍之地”,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壁也,象壁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古镇历史上崇尚耕读,诗书教化。镇中街心有一石刻雕像,所塑之人为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嵩口月洲村人,是嵩口镇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人物,其两首《贺新郎》最为著名,“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嵩口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月洲村就有“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管带”的辉煌科举成果,一个村曾走出48位进士,一个寨子里就有“百年九进士,三知一尚书”的盛况,可见当时嵩口文化教育的繁荣。这里还是孙悟空原型一派道教宗师“张圣君”的故乡,他一生嫉恶如仇、惩恶扬善,降妖除魔,保境安民,信仰者遍布华南大地、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一带。
在众多古厝之中,位于中山村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叫“龙口厝”,是嵩口境内最大规模的古民居,占地7180平方米,共有200多间房屋,由祖厝、和也厝、拔魁厝、宴魁厝、耀秋厝等厝组成,当地有歌谣唱到:“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可见体量之大,气势惊人。龙口祖厝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从古街进入大厝,要经过一处曲折小路,因形似仙鹤而得名“鹤形路”,鹤形路根据五行八卦,按仙鹤的形状而建,为求家业兴旺,族人长寿吉祥。路口鹤嘴处建有龙口书斋,是古时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书声朗朗起,“鹤舞向鹍弦”。鹤颈长150米,路中土层为鹤的食道,两侧墙基为大小一样的卵石砌成,寓意鹤吃的米。
龙口厝入口边上有一家民宿,叫松口气客栈,名字很特别,据说是一群“娘子军”在经营,已然是嵩口镇的网红店,客栈三楼是观赏嵩口镇经典景点“鹤形路”的最佳位置。外观简约,由原有土木房子改建而成,看了一下前台的水单,感觉住宿价格不便宜,此时客栈里没人,也不好意思进去冒然参观,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
行程至此,嵩口古镇的探寻之旅暂时告一段落,夕阳西下,因下午下了一会雨,天空出现晚霞,大樟溪畔,龙口大厝在晚霞的笼罩下风姿曼妙,飞檐交错,防火山墙高耸入云,远山层峦叠嶂,好一幅水墨丹青画。溪流碧波盈盈,古镇千载悠悠,自然人文在此交相辉映,美丽的嵩口古镇,山高水长,我还会再来的。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