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茶(乾隆御茶是什么茶)

清入关后,经历了康雍时期丰富的物资积累与制度建设,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膳相关机构与饮食制度也趋于定型。在此基础上,乾隆皇帝有着更为充足的条件以发展御膳,因此乾隆御膳也是清宫御膳当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御茶膳房的机构建制和地理位置在乾隆年间基本定制,其各级人员及食器管理较为严格。用以制作御膳的食材大多来自贡品、采买和内务府各部门生产,在经历在内务府各部门的流转后,御茶膳房向各部门进行支领,后经由御茶膳房人员制作成为御膳菜品。

乾隆御膳基本代表当时社会阶层中最高**的饮食,其使用食材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筵宴频繁。伴随着日益深入的以满汉融合为代表的民族融合,鲁菜、淮扬菜技法在御膳当中的融入,乾隆御膳受到汉族烹饪技法及饮食风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乾隆御膳的民族融合及地域融合表现也十分突出。伴随乾隆年龄的增长,御膳的饮食风格也从早期的极具满族特色的温补逐步转变为晚年以汉菜为主的清淡饮食,充分体现了乾隆御膳受其年龄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不论是食材的使用还是菜品的烹饪方式,无不体现了以皇室为代表的满族饮食文化逐步自发向汉民族饮食文化融合的阶段性特点。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乾隆时期社会整体的人口高速增长下,伴随着京师地区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活跃的人口流动与高度的民族人口、地区人口融合,使得清代京师居民也有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来进行饮食生活的追求,也更进一步促进了饮食层面的民族性融合和地域性融合。不论是菜品制法或是食材使用,都体现了以满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向汉族饮食文化当中的自发性融入、各地饮食也在向京师地区饮食文化中的自发性融入的中华文化一体的特征。这使得京师地区不仅成为了清代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成为了清代饮食文化的中心。在清代京师地区的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清代京师地区以遵循节令的饮食习惯、风味融合的饮食风格、频繁举行的民间宴饮、餐饮行业的发展繁荣的突出特点。乾隆御膳菜品进入民间,催生了各阶层对御膳菜品的争相效仿,进一步促进了饮食方面的竞奢和猎奇风气的形成,也共同了反映清代京师地区经济发展下社会风气的另一侧面。

御茶膳房的地理位置

内务府册载,顺治十年后,“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后“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其内部“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3但实际上,由于御茶膳房内部机构设置复杂,其位置分布并不是单一的。到乾隆朝,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膳房库及其下属机构。《日下旧闻考》和《顺天府志》所记载的“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中的御茶膳房,不包括膳房库、内膳房、茶房值庐和清茶房。

膳房库紧邻御茶膳房。《国朝宫史》“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文华殿以北,撷芳殿(今南三所)“东为御药库,稍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茶房”,蒙古茶房(即蒙古朝房),《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史》、《国朝宫史续编》、《燕都丛考》也是如此记载,撷华殿(擷房、擷芳殿)“东为御药库,稍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朝房”。

内膳房,根据记载“乾隆十五年,内右门内,太监等豫备膳之膳房,着改为内膳房”,内右门即乾清门之西侧门,《国朝宫史》记载“养心殿之前为御膳房,扁曰膳房,圣祖仁皇帝御笔也”,《宸垣识略》也记载“养心殿南为御膳房”,养心殿前的膳房就是《国朝宫史》所谓的“御膳房”,本为太监等备膳之膳房,御膳本由中和殿东围房的御茶膳房制作完毕,送至此“膳房”,预备给皇帝进膳,即内膳房。为方便皇帝日常用膳,其膳房银器库当在内膳房内。

御茶房值庐,一般也称为御茶房,茶水饮用对于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需要在皇帝居住和办公地点接近的位置设置茶房值班处。康熙年间“御茶房在乾清宫东北”,因此根据记载乾清宫“东庑为御茶房内直庐,稍南为端凝殿”,康熙年间开始,乾清宫东庑内,便开辟了三楹房间作为茶房值班处,有康熙御笔“御茶房”。 乾清宫“东庑内,臣直庐三楹,圣祖仁皇帝御笔扁曰御茶房,稍南为端凝殿”。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清茶房的位置,从乾隆五十五年的一场大火可见,“永琅等奏,本月十一日寅刻,西华门内清茶房、外果房失火延烧房屋,所贮乐器经卷多被焚毁。请将外果房值宿之果上人闻涛、苏拉喜儿、交慎刑司严审治罪……至清茶房、外果房原属无关紧要竟可不必建盖著于西华门外官房内,酌给数间”。不难看出,清茶房大致在西华门外官房内,此次大火后,清茶房外果房烧毁,乾隆皇帝酌情安排了几处房间继续办公。

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

清宫御膳房,即御茶膳房的简称,初分为御膳房和御茶房,后合为一,属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总管宫禁事务的机构,发源于清军入关以前,入关后经数朝改革,是以皇帝为服务核心的一个庞大的服务机构。御膳房的设置沿革、机构运作、人员安排均与内务府密不可分,内务府下设所有宫廷服务机构均围绕着七司三院的格局进行工作。根据《清通典》、《清通志》、《乾隆大清会典》对内务府官员分类介绍中,御茶膳房均隶属于掌仪司管理。可见至少在乾隆二十七年以前,尚膳正、尚茶正等御茶膳房官员,隶属于掌仪司管辖。

关外时期内务府初置时就有茶饭处。茶饭处“有饭上人三十五人,茶上人十七人,承应长十人,庖长三人,各置总领三人管理”。“内三旗钱粮衙门、茶房膳房、内管领处等机构早在顺治十年前就已设立”,定都北京后,清王朝不仅带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八旗军队管理机制,也将以八旗制度为土壤的“内务府”这一服务机构带入了紫禁城,内务府下设的茶房、膳房,管理宫内饮食。顺治十一年,裁撤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为司礼监、尚方司、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兵仗局、惜薪司、钟鼓司、织染局,其中尚膳监暂时替代了茶房和膳房的主要工作,承袭明代尚膳监的功能,负责皇帝等人的饮食,另外包括元日宴、皇太后宫三大节筵燕、皇太后皇后妃嫔筵燕、大婚筵燕之礼纳采日、万寿圣节、冬至日等筵宴,都由尚膳监负责办理。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裁撤十三衙门仍设内务府,改尚膳监为采捕衙门,十六年将采捕衙门改为都虞司,本属尚膳监的紫禁城后山、西华门外台也归都虞司管理,至此尚膳监彻底在清代宫廷机构中消失。裁撤十三衙门的同时,内务府的重建工作也在进行。自内务府恢复功能开始,隶属于内务府的御茶房、御膳房也重新开始管辖负责办理御膳。康熙初年,分设茶房和膳房,茶房下设清茶房,这一时期御茶房、御膳房也称尚茶房、尚膳房。康熙五十三年铸给膳房图记,雍正元年设置茶膳房主管一人,对茶房总领和膳房总领进行管理,从实际意义上标志了御茶房和御膳房的机构合并。到雍正七年,铸给茶房图记。乾隆十三年,铸给御茶膳房总管大臣图记一颗,销毁御膳房图记和御茶房图记,将御茶房御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

御茶膳房主要由御膳房、御茶房、膳房库及其他分支机构构成。

茶房,主要负责内廷各级人员包括皇帝、后妃及入宫办事的各级大臣饮品的制作,产品以茶叶和乳茶为主。下设清茶房,主要负责呈进来自果房的帝后日常食用的水果,还须“淘洗果品、办造茶汤、及担水”及制作乳饼,还负责内阁和太和门内侍卫大臣赐茶。蒙古茶房主要负责日常供用乳茶的制作。

膳房,主要负责包括皇帝、后妃、皇子、内廷侍卫及内官在内的日常饭食的供应。康熙六十一年,为照顾初入宫廷的内廷诸臣、各级侍卫,如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南书房、上书房、皇宫各处守备侍卫拜唐阿等在宫中工作的日常餐食,设置侍卫饭房,内廷诸臣与各级侍卫的饭食“俱由侍卫饭房办理,又肉斤油面糖酱菜蔬等,俱由内膳房按日发给”,内膳房独立后,由内膳房对其日用食材进行供应,由侍卫饭房进行制作和发放。乾隆十五年内膳房独立,对皇帝日常御膳进行制作,将原本的膳房改为外膳房,负责包括皇帝、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皇子及福晋的日常例用,其中由于清代皇子在封王前实行统一管理制度,因此又设置皇子饭房,对皇子的日常膳食进行制作。

膳房库包括肉房、干肉库、银器库,为储存食材,“肉房以纳腥物、干肉库以纳藁物膏物及谷蔬之物”,进入御膳房的食材大多存放于御膳房下设的肉房和干肉库。其中肉房直接收纳:鹿、鹿尾、鹿舌、鹿肠肚、狍、狍肠肚,煺羊、黄羊、熊、野猪、野鸡、树鸡、鹅、杂色鱼、鲟鳇鱼、鲈鱼、细鳞鱼、石花鱼、太和鸡、银鱼等。干肉库直接收纳藁物膏物及谷蔬之物,包括:鹿肉干、鹿筋、腌鹿尾、什骨、虎威骨、虎胫骨、獐、狍背、腊猪、咸鱼,煠鲈鱼、生熟鱼条、稗子米、铃铛麦、白面、挂面、百合、山韭菜、小根菜、山药、鱼笋、燕窝、乳油、乳缾,乳酒,大乳饼等。银器库主要负责贮存皇帝日常使用的金银餐具及茶具,由于物品贵重,管理较为严格,“凡金银之器,以时请简大臣而验视”。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康熙初,膳房下设肉房储备食材。这一时期御茶房、御膳房也称尚茶房、尚膳房。康熙二十五年设干肉库,康熙六十一年设侍卫饭房。乾隆十五年御膳房分内、外,内膳房负责皇帝个人饮食。乾隆四十六年对金银器加强管理“茶膳拜唐阿内增设银器库委署库掌四人”,增设银器库。至此,包括茶房(下设清茶房、蒙古茶房)、膳房(分内、外膳房,下设侍卫饭房、皇子饭房)、膳房库(肉房、干肉库、银器库等)在内的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基本形成。

御茶膳房的人员构成

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之下,配备各级总管大臣、文职、武职、无品级人员、内侍等为宫廷各级人员提供服务,对御茶膳房进行管理。

御茶膳房人员除总管大臣外,主要武职、文职和太监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管理。御茶膳房于雍正元年在管理意义上合并,在乾隆十三年设立总管大臣正式合并,因此在雍正元年以前,茶房与膳房的管理是分离的。

其中御茶膳房总管大臣,统管御茶膳房大小事务。雍正元年起设总管一人,三年增设一人,六年裁一人,十年裁茶膳房总管一人,又复设总管二人。乾隆十三年铸给总管御茶膳房图记一颗,形成“御茶膳房总管大臣无定员”的情况。

乾隆初,御茶膳房有品级官员包括尚膳正、尚茶正、尚膳副、尚茶副、尚膳尚茶三等侍卫、尚膳尚茶蓝翎侍卫,主事及笔帖式。无品级人员有庖长、副庖长、庖人、领班顶戴拜唐阿、拜唐阿、承应长、承应人、催长、领催、厨役、库掌、副库掌、库守。另外蒙古茶房“供用乳茶设茶长一人,熬茶蒙古十有一人”。此外还有各级内侍,负责服侍帝后等人用膳。

御茶膳房有品级文职官员包括一名主事、一名委署主事,主要负责档案记录和保管,下设笔帖式十一人。文职官员无品级者包括库掌、副库掌、催长、庖长、副庖长、承应长、库守等,由文官充任。雍正二年,膳房增设主事一人。雍正四年,膳房于笔帖式内,设委署主事一人。雍正十二年,裁委署主事。乾隆二十二年,复设委署主事一人。茶房,康熙二十四年增设笔帖式二人,乾隆十二年,裁茶房笔帖式二人。膳房,康熙十二年增设笔帖式二人,二十三年膳房增设笔帖式二人,五十三年增设笔帖式三人。雍正二年,设汉字笔帖式二人。乾隆三十六年,增设管理郎中,与笔帖式轮流值班。其中御茶膳房下层文职人员出身构成较为复杂,可来源于内务府各部的庖长、副庖长、庖人、领班顶戴拜唐阿、拜唐阿、承应长、承应人、催长、领催、厨役等。内膳房厨役中“六十七名,内有十名召募民充,余俱于三旗人丁内挑补”。茶房“茶房领班顶戴拜唐阿四名、拜唐阿二十三名。承应长四名、承应人七十一名。清茶房承应长四名、承应人十六名”,茶房另外“委署顶戴头目一名,拜唐阿五名,承应人二名”。

武职主要由各级侍卫充当。包括尚膳正三人、尚膳副一人、尚茶正三人、尚茶副一人、尚膳十二人、尚茶六人。其中,尚膳正、尚茶正各由一名一等侍卫、二名二等侍卫组成;尚膳副、尚茶副各由一名三等侍卫充任;“尚膳十有二人,以三等侍卫充五人,以蓝翎侍卫充七人。尚茶六人,三等侍卫充二人,以蓝翎侍卫充四人”。其食饷,尚膳正、尚茶正“武职有三品,御茶房一等侍卫尚茶正,御膳房一等侍卫尚膳正皆正三品,食六品副内管领单俸。有四品,御茶房二等侍卫尚茶正,御膳房二等侍卫尚膳正皆正四品,食六品副内管领单俸。有五品,御茶房三等侍卫尚茶副,御膳房三等侍卫尚膳副,御茶房三等侍卫尚茶,御膳房三等侍卫尚膳皆系正五品,食护军校前锋校员俸。有六品,御茶房蓝翎侍卫尚茶,御膳房蓝翎侍卫尚膳,皆系正六品,食六品饷”。至乾隆二十九年,御茶膳房有级别侍卫,共“尚膳正、尚茶正一等侍卫各一人、二等侍卫各二人,尚膳副、尚茶副三等侍卫各一人,尚膳三等侍卫六人,尚茶三等侍卫三人,尚膳蓝翎侍卫七人,尚茶蓝翎侍卫四人” 。由于茶饭上人以上属于有品阶官员,也有可能会被调动至其他部门,因此关于茶饭上人以上人员的拣选、或是更高级别的人事调动如茶饭上人头目、尚膳正的人事调动和处理,都要经由内务府大臣上奏和皇帝审批,方能奏效。

御茶膳房官员的选任,同内务府机构官员选任方式相同。“清代官制,铨选职官,首先把官职定为缺,无论正印、优贰或杂职,均列为‘员缺’,将应选官员分为‘班’,按资俸、进班时间等为序,以官补缺,官缺相称”,有公缺和题缺之分。其中御茶膳房为题缺,有“御茶膳房主事,委署主事,尚茶正侍卫,尚茶副侍卫,尚膳正侍卫,尚膳副侍卫,尚茶侍卫、尚膳侍卫,库掌、庖长、副库掌”。御茶膳房内,文职武职官缺递补,均是逐层递进,自下而上补充官缺。文职方面,御茶膳房主事,由委署主事升,委署主事由笔帖式升,干肉库库掌由副库掌升,副库掌由库守升,库守由庖人承应人补放,银器库库掌由拜唐阿升,庖长由副庖长升,副庖长由庖人补放,承应长由承应人补放,庖人承应人由管领下苏拉挑补,侍卫饭房催长由领催升。视其出身不同,待遇不同,“笔帖式各院视其出身以为差。笔帖式由举人贡生考取议叙捐纳者,食七品俸。由生员监生考取议叙捐纳者,食八品俸。由库使库守考取议叙者,食九品俸”。到乾隆五十一年规定御茶膳房的主事、委署主事等人不分部门,均可从内务府各处拣选。武职方面,选取尚茶尚膳,康熙四年奏准包括选取为各级侍卫的护军、领催等由内务府总管引见补用。雍正元年奉旨尚膳、尚茶不必选取旗人,由内府各级人员补授。一等侍卫尚膳正,由侍卫处咨补,一等侍卫尚茶正,由二等侍卫尚茶正升,二等侍卫尚茶正、尚膳正,由三等侍卫尚茶副、尚膳副升,二等侍卫尚茶副、尚膳副,由三等侍卫尚茶、三等侍卫尚膳升,三等侍卫尚茶、尚膳,由蓝翎侍卫尚茶、尚膳升,蓝翎侍卫尚茶、尚膳,由库掌、庖长、领班顶戴拜唐阿升。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无品级人员晋升,并无严格的文职、武职之分,“尚膳、尚茶蓝翎侍卫缺,于茶膳人及庖长、库掌内拣选。庖长、库掌缺,于承应长、库守内拣选。承应长、库守缺,于庖人、承应人内拣选。庖人、承应人、厨役缺,均于内务府各管领下服役人内挑补”。起初,御茶膳房各级人员都来自内务府管领下服役人,经过层层晋升,最后成为尚膳正、尚茶正。到乾隆五十三年后,御茶膳房的茶膳(饭)人基本来源于内务府三旗官员子弟,庖长、库掌及其以下来源不变,厨役使用腰牌进行编号管理。其中厨役数目并不固定,其来源大多来自三旗人丁,另有招募民充,内膳房厨役中“凡厨役惟内膳房六十七名有十名招募民充,馀俱于三旗人丁内拣补”,其中少量的额外招募厨役,多来自京畿大兴、宛平地区,另有来自江南地区的厨役如康熙巡幸江南期间,由于进献膳食十分美味,就将“提督制膳厨役送至御膳房船上,沿途跟随教导众膳房制办筵宴等情”。

《光绪会典》载,除主干机构官员外,御膳房下各级部门人员包括:康熙二十五年设置干肉库,设五品级库掌一人、库守七人,三十年增设无品级库掌一人。四十九年,增设库守九人。五十八年,增设五品级库掌二人。雍正五年,增设委署库掌一人。乾隆后基本定型,干肉库共计库掌四名、委署库掌二名、库守十六名。康熙四十六年设银器库,于茶膳拜唐阿内,增设银器库委署库掌四人,给虚衔,隶属御茶膳房。康熙六十一年设侍卫饭房,设催总二人,饭房增设承应长一人。至乾隆五十七年定制,有催长二名,领催十一名,厨役二十八名。皇子饭房设委署顶戴头目一人、拜唐阿七名、承应人四名、庖人二名。

在内侍方面,康熙年间,乾清宫御茶房共有“首领二,太监四十六”。《国朝宫史》载,御茶膳房内太监除正、副首领外,还包括御膳房七品执守侍总管三名、八品侍监首领十名,太监一百名,其中有内太监二十名、普通太监二十名,外太监六十名,主要负责上用膳馐、各宫菜品及服侍各处供献节令宴席。御茶房有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七名、八品侍监四名、太监四十五名,内太监二十名、外太监十五名,主要负责上用茶饮、果品及服侍各处、供献节令宴席。嘉庆年间还额外增设了抬水差使太监十名。

多数时候,大型宴会结束、或是菜品可口,御茶膳房人员家中变故等,按照规定各级人员都会有恩赏。如大内恩赏则例规定“御茶房首领太监共银一百三十两,御膳房总管首领太监共银一百五十两,御药房首领太监共银四十两”、“尚茶尚膳人员、护军领催等遇喜事赏银十两,丧事二十两”。对于御厨的奖赏由其所受喜爱程度影响,如乾隆时期在膳房工作多年的御厨张东官,在陪王伴驾多年后,受到极高恩赏。由于张东官年迈,乾隆“驾幸到苏州之日,就让张东官家去,不用随往杭州。回鉴之日,亦不必叫张东官随往尽去”。

内务府管理制度严格,惩罚也十分严苛。

康熙年间,由于康熙本人对结党营私的防范、另一方面也出于对皇帝个人安全的考虑是尤其以茶房、膳房这类皇帝贴身机构的人员,如若结交皇子大臣,则会遭到严厉惩罚。康熙三十六年八月,上谕内务府总管海喇孙等,膳房人花喇、额楚、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头“私在皇太子处行走,甚属悖乱” ,2将花喇、德住、雅头处死,额楚圈禁家中。

乾隆年间,尚膳、尚茶正误报食品器物、延误御膳时间,茶膳房丢失或损坏食品、器物,太监、服役逃跑,尚膳正及其以下人员都会受到严苛的惩罚。膳房总管大臣、尚膳正、尚茶正、尚膳副、尚茶副等,大多是革职留任、或罚俸处理,以下各级官员、太监、厨役犯错受到处理,便不会如此轻松。

乾隆三十二年,由于饭上人常安冒食钱粮米石,尚膳正二等侍卫讨住因管理不严,经总管茶膳房事务大臣福隆安、五福汇报,因讨住自补放尚膳正以来勤勤恳恳,因此将讨住降为四等侍卫,仍在尚膳正上效力行走,三年期内,讨住“并无过犯,应照降级留任官员三年无过开复之例”3将其开复。

御茶膳房的食材误报以及御膳的延误方面,乾隆三十二年,南苑首领太监杨廷柱问尚膳正老格,风肉有无存剩,尚膳正老格并未详查,随口答应。仅仅是由于尚膳正并未具体查明风肉数目,“乃并未详细查问,遂行随口答应风肉无存,实属不合,应将尚膳正兼佐领老格照例不行详查例罚俸六个月”。4乾隆三十八年,尚膳正四保因延误御膳,也被处罚。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关于御茶膳房物品的丢失、遗漏与损坏。如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四日,乾隆自燕郊启銮至丕村尖营,五十八号承应人因晾汤丢失一银罐,报给上司蓝翎侍卫常宁,常宁因畏惧惩罚,擅自做主谎称将银罐遗漏在当地,后自己补贴制作一只补上,勾结尚膳正德喜欺瞒谎报。十九日查明后,将常宁革职,并革去顶戴花翎。尚膳正德喜因未据实回报,包庇五十八号承应人,将德喜革去顶翎,仍在章京工效力赎罪。尚膳正四保住,身为尚膳正竟茫然不知,“若仅照失于觉察例罚俸一年不足示惩,应再加罚俸一年”。尚膳正明德虽协助破案,但也暂行解任。一承应人丢失食器,则要牵及御茶膳房最高官员,足见大内管理严格。直隶总督袁守侗进献野鸭、鹌鹑,并未进上食用,调查后发现由于总管王进宝管理疏漏,于是“将总管王进宝罚钱三个月,尚膳正明德罚俸银三个月,总管肖云鹏虽保兼管之人未能留心致使遗漏,亦属疏忽,请将肖云鹏罚钱粮两个月,以示惩戒”。

宫中工作管理严苛,时常有太监逃跑,御茶膳房也不例外。宫中规定,逃走太监经由番役库捕拿回宫后,再交由慎刑司审讯,经查在宫外无犯案后,由内务府进行处理,“初次逃走太监发往吴甸铡草一年,满日交总管太监等分拨外围当差,二次逃走者,即发黑龙江给索伦为奴,自行投回者免其锄草一年,交总管处料理”。乾隆三十五年,御茶膳房太监张太平与同伴太监韩永泰发生口角,走出宫去,后于哑巴胡同被捕,“发往吴甸铡草一年,期满交总管太监”。乾隆三十六年,御茶膳房太监顾文喜逃出宫去,尽管其为二次逃走,但自行投首,因此“照初次逃走被获者发吴甸锄草一年例,仍发吴甸锄草一年”。乾隆五十三年,御茶膳房太监梁进忠由于母亲病重逃出宫,尽管是初次逃走,但由于是质郡王永瑢家挑进之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其前主人声誉,于是“加重治罪,请将太监梁进忠加重发往吴甸铡草二年以示警戒”。

乾隆的餐厅“御茶膳房”:从选址、人员构成和管理,都有完善机制

宫内底层的太监、厨役、承应人不仅要接受严苛的宫禁制度管理,可能还要忍受其直属上司的个人奴役。例如乾隆年间御茶膳房总管太监德保,就曾被举报“自管理膳房以来,性情高傲,擅自将承应人使用给伊家人拉马及伺候吃饭,稍有迟误即行责处等事,责罚承应人”,但宫中规定也对仗势欺人行为有所处罚,因此德保也被要求“明白回奏”,而后接受处罚。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