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影城(四川成都电影院)
成都最早的四家电影院是“新明”“智育”“昌宜”“大光明”。1924年,春熙路城守街上,新明电影院最早成立。那时1937年侵略的阴云还远未到来,成都最早的影院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1920年 成都东大街上的人们
在还没有电影的时候,成都人的娱乐节目是去华瀛大舞台听戏,川剧、京剧等轮番上演。所以最早进城来看热闹的人还把电影叫做“电火戏”。
“看呱子电火戏,日呱亮堂堂的,锣鼓都没打就幺呱台了!”
1920年代开始,一些进步人士带领电影和电影院出现在成都街头。成都最早的四家电影院是“新明”“智育”“昌宜”“大光明”。
1924年,春熙路城守街上,新明电影院最早成立。另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则是第二家成立的“智育电影院”。
1924年,留法学子回国。邹昕楷、程子健等人本来想在重庆办“社育电影院”,但效果不太理想。于是他们又在1926年将影院迁至成都,选址在春熙路总府街的群仙茶园,建起了成都第一家有声电影院——“智育电影院”,并登报打出广告。
邹昕楷,程子健,卢丕模,邓典承
在一众建筑之中,“智育电影院”以其高雅华丽脱颖而出。大门前宽广长方的大坝,花瓣形的石子路,挺立的女神像高擎火炬。粉壁浮雕之中,大门横书“智育电影院”五个大字。场内设观众席1400余个,且贴对联一副,上联是“启迪民智”,下联是“辅助教育”,末尾两字即构成“智育”,这正是影院的办院方针,也是院名的由来。
而最早的电影院放些什么呢?大部分是好莱坞电影,时髦而惊险诙谐的**影片经常把大家逗得惊呼大笑,而且是没有翻译配音的原片。
那怎么看?能看懂吗?在当时,电影院是先雇翻译人员将影片主要故事情节用幻灯放出来,然后才开始放正片,要先记住情节再看画面。不过由于翻译得很是“信、达、雅”,所以也让人通俗易懂。
看这样的“稀奇”怎么能没有瓜子花生小零食呢?配上电影院前卖的琳琅满目的小吃、水果,比如凉粉、蛋烘糕,甚至有提着酒壶进影院,看到高兴处顺势整两口的。好不惬意。
“《十字街头》那个赵丹要来了,晓不晓得?”
不仅看电影,还追星呢。智育电影院门口也总会有人好奇地打听,以防错过什么精彩的影讯。
但在当时,一般人只知道“智育”是一家人气旺的大电影院,谁能想到,这里还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
筹建智育电影院留法学生之一程子健是一名共产党员。归国以后他需要一个公开的身份和职业进行活动,更需要一个安全秘密的活动场所。影院投资人罗仲麒父子便安排他在智育电影院任院务经理。智育电影院也就成了一个秘密活动据点。
1935年 成都东大街十字路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电影产业也开始向西撤退。
在1937年11月13日,成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上刊载了一篇《汉行营电影股扩充,成渝设摄影分场》的报道,成都在当时中国电影人眼里,无疑被视作危难之际保存力量,担负唤醒民智与救亡图存大任的后方文化重镇。上海电影、戏剧团等纷纷来到成都,租借智育电影院演出抗战宣传剧目。
不过也不是每家电影院都在放抗战电影,每月数量都在20部以上的还是**商业娱乐电影。1938年8月,由“中制”摄制的《八百壮士》只在中央和新明两家电影院上映过,且映期长达6天,《苏俄驱日战记》则同时在新民、智育、大光明三家上映。
此时日渐高涨的抗日救亡情绪,也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对于银幕上充斥的商业电影产生反思,电影、影院带给成都这座城市的眼界开拓与思想启蒙在历史中是不可磨灭的。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