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溪口(休宁溪口镇)

溪口老街:新安江源第一埠

溪口镇位于休宁县西南部,地处率水河上游。境内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文风昌盛。溪口素有“新安江源第一埠”的美誉,而镇中老街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见证漂泊岁月。

古街犹存映沧桑

溪口镇石田初中语文教师汪红兴是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教学之余,他又是乡土文化的辛勤播种者,对这一片区域了如指掌。

汪红兴一路向记者热情介绍这里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言语中得知,整个溪口镇呈凤凰形,眼前苍翠的豸山是溪口镇的靠山。豸山旁边有一座关帝庙,也叫作红庙,旁边就是水口林。建于清朝的关帝庙依然矗立,建筑仍然完整可用。往前走,便能看见一个品字形的古井,被称作屏山古井,于道光年间建造,原先供当地村民喝水、灌溉,如今仍然用于浣洗衣物。

溪口老街由溪口村老街和和村老街两条街道组成,溪口主街200米,后街2里左右,和村3里左右。溪口村在唐代建村,溪口老街在北宋时期开始建成,至今有千余年历史。老街入口处,由于地势比较高,都是往下走的台阶,当地人称为二十四步台阶顶。顺着台阶的是竖街,底下的是横街,横街从石壁老(音译)到双凤坊。石壁老也叫杭埠岭,双凤坊即天顺甲申杲公登进士,嘉靖甲辰垍公继登进士,建坊曰“双凤”之意。“当时老街上有杂货店、丝绸店、饭店、书店、药店等店铺,民国时期有100多家,上世纪70年代也有20多家店铺。”汪红兴告诉记者。从溪口大桥经过,便到达和村。和村老街上当时建有很多盐站。“原来率水河流域经销盐主要是在两个地方,一个在龙湾,另一个就在溪口和村。”汪红兴说,官盐从婺源等地运来之后,从溪口上岸,再从陆路运输。

目前老街还在,已经没有商铺,只剩一些住家。老街上的热闹,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在历史的角落里。

汪红兴说,溪口老街最繁华的时候在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也比较繁盛,抗战胜利之后公路开始修通,水运衰落,老街的功能逐渐淡化了。

七省通衢老埠头

溪口古代又称双溪,由率水和浙水两条河相汇而成。溪口是新安江上游第一个码头,又称为新安江源第一埠,从这里可以直达杭州,所以又叫做杭埠。水运时代比较繁盛,通往浙江、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七省通衢之称。

在溪口和和村老街上,有很多小埠头,当时,溪口镇上及附近的村民都是通过小埠头登船,和村的陆路可以通往板桥、婺源等地,所以在和村坐渡船的村民相对较多。这个场景,在汪由敦的诗中可以体现,“大连小连水淙淙,杭埠春流拥客船,滩外有滩三百六,送君直到富春江。”自该村登舟三百六十滩,可以直抵钱塘等地。

汪红兴指着溪口对岸的半岛告诉记者,对面的半岛叫做宋家洲,“宋家洲外成篮卖,乌密红唇碧玉螺,只有消寒夸腊味,盐鲜上市醉新醝。”当年宋家洲居人业渔,所产的鱼乌密细鳞,红唇长嘴,皆溪鲜之美者。青螺生溪中,石上四时有之,春初最盛,冬月产盐鲜鱼,多自池上贩来,味亦好。由此可见往日的繁华兴盛。

溪口老街和和村老街之间原来没有桥,主要靠两条来往的渡船相连接,一来一往,人流量比较大。两村之间原有木栈桥后来做了溪口大桥可以相通,秋冬枯水季节,村民们可以通过木栈桥来往。自从溪口大桥1974年修建,1976年开通之后,渡船就不怎么兴盛,并逐渐消失。

如今,站在埠头上,吹着江风,满眼尽是沧桑之感。不远处,大型机械轰轰作响。汪红兴介绍,这是月潭水库护岸工程,于去年12月份开始动工。“随着月潭水库建设完成,新安江水位会随之上升,防止溪口两岸河堤坍塌,进行加固。”汪红兴说。

老街住户今何在

溪口村老街入口,村民章玉凤正坐在房子前,她在上世纪80年代嫁到溪口。在她的印象中,当时老街还是很繁华。“老街上都是开店的,我婆婆原来就在老街上开旅馆。”拐角处,村民詹童仁正端着午饭。“老街上原来有好些店铺,我以前还在老街上开过理发店。”詹童仁家就在老街一端,房子是木质结构,窗户上贴着的塑料布已经破烂不堪。

今年62岁的汪闰年在老街桥头开了一家家电修理店。据了解,其父早些年在老街商店当伙计,后来1956年解放以后,政府组织成合作商店,父亲就在里面一直工作到退休。而后汪闰年顶班继续在合作商店卖烟酒。而后他自学了修理家电的手艺,开始自己开店修家电谋生。老街渐渐生意难做,便迁到了现在的桥头新街位置。钟匠戴长权原来在和村老街开钟表店,一开就是30年。“原来店里生意挺好的。”戴长权的妻子说,她样样都做,还开服装店、沙发厂,做了好多生意。如今,五个儿子也承袭家中传统,有的在镇上开宾馆,有的搞运输。

在和村老街,还曾经出现过一支三娘队,即老板娘、师傅娘、先生娘,当时商业发达、文化繁盛,这支三娘队伍逐渐壮大。这支三娘队主要是说和村五队。今年91岁戴兰英曾经就是三娘队中的一员。戴兰英一直住在和村老街,在老街上开裁缝店,做了一辈子裁缝,为当地很多村民做过衣服。“从小学做了裁缝,解放之后开店。”在戴兰英家中,挂着很多老照片,仍然摆着老式的裁缝用具。

期待恢复展魅力

溪口镇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有世代相传的方婆遗风,百姓历来勤劳善良。溪口镇历史上有三大姓“汪、吴、戴”。戴姓来得最早,五代时期迁到溪口,吴姓是在宋代,汪姓在宋末,但明清时期就出了30多位进士,特别是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汪由敦,显赫的地位奠定了汪姓为溪口第一大姓。

溪口村老街的水巷是溪口原先大户人家住的区域,还有一个牛屎巷,是当时穷人居住的区域。汪学敏家的老房子在水巷,是目前溪口老街保护相对完好的古民居,王学敏说,“我家这个是明末清初的房子,年年都要做防漏维修,我们还想一直住下去,但这个保护和维修是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溪口镇以打造“中国汽配镇、安徽好人镇、黄山风情小镇”三张名片为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在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小城镇开发、工业集聚区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全镇汽配行业以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为龙头,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溪口能走到今天,昌辉的贡献功不可没。”汪红兴说,昌辉公司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村民就业起了关键作用,当地大部分村民都在昌辉上班,能够在家门口上班,得益于昌辉。

溪口镇镇长吕华毅告诉记者,目前镇里对溪口老街还没有具体规划,但在该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已将溪口老街的保护纳入其中。“已经对老街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恢复,结合月潭水库的开发建设,对溪口老街保护开发,并结合旅游搞民宿接待。”吕华毅说。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