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人体育场(广州工人体育场开放时间)


备受关注的“新工体”近日已完成钢结构施工,新增罩棚结构“工体碗”基本亮相。建成于1959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一路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留下了许多北京城市记忆。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老工体外景 视觉中国


苇塘上建起全国最大体育场


现在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地处朝阳区三里屯,可谓是北京最热闹的地区之一。但在60多年前,这里还是北京东郊的一片苇塘。


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北京于1958年开始兴建十大建筑,北京工人体育场就是其中之一。


体育场选址在当时还较为荒凉的东郊,是奔着这里地方大,但也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要先填上数不清的苇坑,把悬殊7米的地势落差找平。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建设方从北京城到处挖土,最终用了50多万立方的土才将这里填平整。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建设中的工体 王可信/摄


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何以“工人”命名?据知情人介绍,修建体育场的费用是来自总工会的工人会费。后来人们习惯简称这里为“工体”。


工体的建设只用了11个月零13天,于1959年8月正式建成,速度惊人。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当时北京市7个建筑工程公司在这里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现场竞赛。工程还得到全国19个省、市的支援。他们抽调了大批工人来帮助建设,并有几十个工厂企业为工程制造设备。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工人体育场在东郊建成》


这座体育场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先进。据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工人体育场巡礼》报道,工体是我国当时最大的一座综合性体育场,占地35公顷多。运动场有24个大看台,能容纳8万名观众,几乎相当于当时全市各体育场(馆)的看台容纳观众人数总和,比扩建前的先农坛体育场(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全市唯一的体育场)大10倍多。看台的座位层层而上,斜面距离有45米;坐在最上面的第56排,已经离地面20多米高了,相当于6层楼那么高。观众坐在后排,也可以看清全场。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9月1日《北京日报》2版


比赛时,一个由两万多个灯泡组成的灯光记分牌可以随时向观众报告比赛成绩。记分牌旁竖立着一架巨钟,钟的一根时针就近8尺长。它的秒数是由60个灯泡显示的,每一秒钟亮一个灯泡。场地四周安装了380盏强力聚光灯,晚上也可以举行比赛。看台的最高层还有12.7米宽的挡风棚,可以将风速降低一半。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建设中的工体 高宏/摄


32个音色柔和的定向音柱随时向场内播音。场内还设有记者广播室和电视台转播室。散场时,24个巨大的出入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观众疏散完毕。


没有门牌号却家喻户晓


工体竣工仅仅十几天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就在这里开幕了。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9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据1959年9月13日《北京日报》1版《首届全运会今天在京开幕》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十年来发展体育运动事业的最大一次检阅。工体内,布置上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红字标语。首都各界人士对全运会抱着莫大的兴趣。开幕式几万张入场券在9月7日早上开始出售,不到一个小时便卖光了。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运动员入场 冯文冈/摄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运动员入场 冯文冈/摄


工体就此开启了自己光辉的篇章,后来在这里又接连举办了第二、三、四、七届全运会,以及1990年亚运会、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4年足球亚洲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比赛……


在北京,没有门牌号的单位不多,工体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似乎也并不需要门牌号,因为工体早已成为北京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北京之后建起了奥体中心、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但在北京人的心中,恐怕哪个场馆也无法取代工体的地位。在鸟巢出现之前,工体也一直承担着国家体育场的作用。


虽然工体是为举行体育赛事而建,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工体建成初期,欢迎**政要访华的盛大集会几乎都是在这里举行。后来,一些重要的庆祝活动、文艺演出、音乐会、大型合唱比赛也青睐于工体。一度,在工体开演唱会成了明星实力的象征。


工体也成为北京群众体育运动的大本营。1988年,全市首届职工运动会在这里举办。春节环城赛跑、春季长跑比赛等众多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经常以工体为起点和终点。工体篮球公园、“千米健步走廊”向市民定期或长期免费开放。工体还建成全市首个体质监测示范站,职工持京卡享受免费体质监测。


和足球的不解情缘


虽然工体举办过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胜枚举,但一提到这座体育场,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足球。


工体的首次启用就是举办足球比赛。1959年9月4日,工体落成不久,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的两场足球比赛在这里举行。公交公司当天开了4路临时快车接送观众。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9月4日《北京日报》4版,《足球决赛今天将有紧张角逐》


1959年10月,工体迎来中国、苏联、匈牙利足球对抗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足球对抗赛。


1977年7月30日,喜欢足球的邓小平出席了在工体举办的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闭幕式,这是他第三次复出后首度在公众场合亮相。8万人的体育场内,全场起立欢呼,掌声雷动。(1977年7月31日《北京日报》1版,《一九七七年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闭幕》)


1981年10月18日,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杯亚大赛区预选赛第三场比赛在工体进行。中国队以3比0的比分战胜劲旅科威特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在工体响起。这场胜利振奋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万岁”。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81年10月19日《北京日报》1版,《我足球队以三比0胜科威特队》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国安足球队坐镇工体,在商业比赛中战胜过AC米兰、阿森纳、弗拉门戈、格雷米奥等国际著名球队,“工体不败”的口号愈发响亮。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94年6月17日《北京日报》5版


1996年,工体正式成为北京国安足球队主场。国安队曾在这里首捧足协杯,创造9比1胜上海申花的战绩,夺得队史第一个顶级职业联赛冠军。中超夺冠之夜,几万球迷沿着工体东路、工体西路浩浩荡荡唱着助威歌,喊着“国安国安,北京国安”的口号纵情庆祝。


2019年12月1日,工体迎来了改造前的最后一次比赛。以足球赛开启使用,以足球赛收官。51708名球迷现场观赛,向老工体致敬,与老工体告别。


换下条凳装座椅


工体8万人体育场的名头很响亮,但细心的体育迷发现,后来的报道中,工体的座位数只有6万多个,这是怎么回事?


工体此前其实已经过多轮改建。


工体初建时有56排座位,其实就是装在看台上的一排排长条凳。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59年,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当时的工体内还没有座椅,看台上全是长凳 王可信/摄


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体育场,工体于1987年开始改建,包括建筑结构加固、内外装修、看台改装、通讯和照明设备更新等。(1987年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工人体育场开始改建》)


这次改建的另一大亮点是,看台上原来那些陈旧的条凳全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红、绿、蓝、黄、棕五种颜色的座椅和坐垫。改建时,为了避免用大锤钢钎伤了建筑结构的筋骨,工人们用小工具一点一点刨看台面层。另外,由于场内不能进机械车辆,几千立方米渣土都是人挑肩扛运出场外的。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90年2月25日《北京日报》2版,《亚运圣火点燃的地方》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航拍) 叶用才/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体又先后进行了三次结构加固和一次设施改造。其中,为承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赛事,工体按照7度抗震设防标准进行了全面的结构加固。亚运会主火炬台被拆除,在原地增设一台120平方米的超大显示屏。开辟了能容纳4支球队的高标准休息室,体育场灯光实现无影照明。罩棚防水改造解决了工体的漏水问题,看台也进行了防水处理。亚运会时留下的部分座椅被更换。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2008年2月29日《北京日报》4版,《老场新生——记改扩建竣工的工人体育场》


经过几轮改造后,工体的座椅数为6.5万个。


此次复建,新工体对标欧洲最新设计理念的看台碗结构,原来的两层“盘形”看台变为了四层“碗形”看台,增加看台坡度,加大座椅间隔,观赛更为舒适。因为场地空间得到优化,座位数增加近3000个,总座位数达到6.8万个。东西侧看台座椅距离球场草坪最近处只有8.5米,南北侧距离为10米,大大提升球迷现场观赛的沉浸体验。


标志性雕塑复建后仍保留


2019年,我国成功申办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北京将承办开闭幕式、决赛等重大活动,并承诺将工体作为上述活动的举办场地,但此时的工体已存在安全隐患突出、设施设备陈旧、缺少罩棚等问题,不符合国际大型专业足球赛事的标准要求,亟须升级改造。


工体彻底复建改造后,将优化观众体验,采用最新的看台碗设计、罩棚构造技术、电视转播技术、音响声学技术、体育专项技术等,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观赛体验。同时进行功能提升,与地下轨道交通无缝连接。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2020年8月20日《北京日报》5版,《工体改造复建将恢复初始外貌》


而且,此次复建将保持原汁原味,外立面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初建时的原有风貌,保持主体椭圆形造型基本不变,保护并恢复建设初期的重要特色元素,如旗杆、大门门柱、雕塑、建筑装饰构件等,尽量利用原有构件、原有质感、原有样式,重塑工人体育场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保留北京城市记忆。


老工体的13组建筑雕塑已被整体保护在工人体育馆,待新工体回归,也将复原。(2021年12月23日《北京日报》7版,《工体“看台碗”初露真容》)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北京工人体育场雕塑之一——足球运动员 冯文冈/摄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北京工人体育场雕塑之一——女子篮球运动员 冯文冈/摄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北京工人体育场雕塑之一——女子体操运动员 冯文冈/摄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北京工人体育场雕塑之一——网球运动员 冯文冈/摄


这组大型雕塑名为“发展体育运动”,是伴随1959年我国第一届全运会的举办而建造的,也是本市最早的体育雕塑。(2003年4月21日《北京日报》10版,《体育雕塑渐增京城》)


这组反映足球、篮球、体操、标枪等运动项目的组雕,散立在工体四周的绿地上。北门正中间是工体的标志性雕塑“男女工人像”,很多有关工体的照片背景中都有这个雕塑。

苇塘建起最大体育场,为何起名“工体”?揭秘

1990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起跑后冲出北京工人体育场北门。北门正中间是工体的标志性雕塑“男女工人像” 胡敦志/摄


新工体不仅可以满足高级别国际赛事的需求,还将打造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放城市公共空间。关于工体的故事还将继续,对于年轻一代的北京人,这里仍将是城市的活力中心。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