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居委会)
“厨房垃圾桶里是湿垃圾,门口的纸箱里都是干垃圾。"家住虹叶花苑的蒋阿姨年逾八旬,每天却坚持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她说,“每天拎下楼就可以分别投放到干、湿垃圾桶了。”近日,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总动员”,机关干部靠前宣传、中小学生上街活动,居委干部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积极投身“新时尚”旋风中,蒋阿姨这样自觉垃圾分类的社区居民正变得越来越多。
机关干部变身“垃圾分类指导员”
每月15日是街道垃圾分类指导公益日,8点前居民上班扔垃圾的高峰时段,“机关干部站在垃圾厢房前一个小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事听起来很新鲜,但工作人员却丝毫不含糊,“你今天没分,我帮你分掉。你看,明天我们再自己分可以吧?”温暖的话语让居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指导。
图说:机关干部变身“垃圾分类指导员”。四川北路街道供图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所有部门工作人员都能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街道从4月份开始让机关干部每月一小时站在垃圾厢房旁,直接和居民面对面沟通,指导垃圾分类。一位机关干部表示,上岗以后发现很多居民对这项工作还是很支持的,但外来居民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后续要一起推动来找到破解方案。
一老一少宣传有特色
最近多伦居委常常飘来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的旋律,细听歌词却是“……泔脚瓜果皮收进湿垃圾、化学易燃爆轻放有害里、纸塑玻金纺放进回收里……“蒋淑君阿姨是居委文宣组的小组长,在居委干部小冯的指导下,她带领文宣小组的几位老人一起填词、排练,“垃圾分类口诀朗朗上口,加上优美熟悉的旋律,适合居民们传唱。”她希望“将垃圾分类新时尚大声唱出来”,带动大家一起来做好垃圾分类。
图说:多伦居民创作垃圾分类歌曲。冯怡 摄
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利用社会实践课,来到了街头,纷纷扮演起垃圾分类宣传员的角色。他们将宣传重点放在餐饮店、食品店、便利店和水果店,向商户们发放宣传单,宣讲干湿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学们说,这些地方会产生大量的湿垃圾,如果这些商户能够做到干、湿垃圾分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图说:中小学生走上街头向商户宣传垃圾分类。四川北路街道供图
社区撤桶撤出自觉分类
7月1日上海将步入垃圾分类强制分类时代,居委干部们在宣传发动基础上,目前已进入了“实战状态”——撤桶。虹叶花苑是川北街道的第一个试点单位,4月18日邢长居委正式撤桶。
虹叶花苑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商品房,由3栋30层的高层、9栋6-7层的多层房屋构成,小区内有850户居民。原来为了方便居民,物业在各层消防通道处都安放了一个垃圾桶。小区内目前建成一个两网融合点位,那么适应垃圾分类需求,楼道是“增桶”还是“撤桶”?这个问题成了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柏年麟的一块“心病”。“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增桶是长痛,撤桶是短痛。”党总支多次召集居委会和朕华物业、业委会开会,倾听民意,反复权衡,最终决定:“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撤桶。”
图说:虹叶花苑的垃圾分类微更新点位。刘晓 摄
在撤桶前一周,居委会开始拉宣传横幅、楼道宣传、挨家挨户发放告知书,大部分居民都表示能够理解,但也有的居民反应比较激烈。微信业主群里一位居民激动地表示“老年人行动不便,要求在楼层内增桶”,少数居民也跟着抱怨了起来。柏年麟为此失眠了好几晚,左思右想,“三驾马车”又坐了下来,商量如何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顺利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柏年麟带着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上门去做思想工作,“从垃圾围城的环保形势、中央政策到上海的规定,我们和老人一一沟通。”经过两次沟通,这位老党员被他们的诚意打动了,不再坚持“增桶”的想法。另一路工作人员上门征询不同意见居民的想法,“只要一层楼有2/3以上的居民同意,并与物业公司签订承诺垃圾分类的承诺书就可以增桶,三次垃圾分类不合格物业有权撤桶。”有意见的居民也接受了这一方案,最终十个楼层增加了垃圾桶。对小区内年纪大下楼却有困难的居民,朕华物业免费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撤桶”风波终于平息了。4月18日、19日,百余只垃圾桶顺利撤出了楼道。
考虑到居民到两网融合垃圾厢的距离,物业在各栋楼前增加了垃圾分类微更新点位。朕华物业经理宋瑛表示,经过近半个月的观察,小区居民基本适应了垃圾分类的要求,垃圾分类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通讯员 殷建华 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