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功与过(红旗渠的功与过知乎)
2016年,几位记者天刚刚亮就来到了林县。
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和数个桌面脚架,满身装备来到了村子里。一开始,周围的村民都不知道他们是来做什么的,甚至还隐隐有些防备。
其中一位记者带着和善的笑容,亲切地问一位大妈:“阿姨,您知道任羊成大爷住在哪里吗?”
大妈听了他的话后,有些不明所以,她已经几十年没怎么出过村子了,不免有些拘谨。她有些紧张地回答道:“他就住在这村头,你们找他们干什么啊?”
擅长察言观色的记者顿时就看出了大妈的不适应,于是特意放缓了声音,更亲切地回答道:“阿姨您不用紧张,我们是记者团,这次是专门来采访当年参与开凿红旗渠的劳模的!”
“开凿红旗渠?劳模?”
“对哩!任羊成大爷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没错,这次记者们要采访的对象,便是当年被誉为太行山上的“飞虎神鹰”——任羊成。
年轻的任羊成在红旗渠建设现场
经过一番打探和问路,记者团们终于来到了任羊成大爷的家。只见一所小房子由红砖砌成,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鲜艳的红色已经被磨成了暗淡的红褐色,乍一看简单朴素,毫不起眼,而这样的房子在村子比比皆是。
记者敲了几下门,几分钟过后,门开了。只见一位鹤发老人站在门口,他脸上遍布皱纹,背已经被岁月压得略微有些弯曲,可眼神却依旧清明,看起来精神矍铄。
记者们很快对大爷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大爷听闻,便请他们进了屋子,只见屋里的摆设果然和房子的外表看起来所差无几,都十分简约,透露出被岁月打磨过的味道。
这位88岁的老人,面对记者们询问自己当年协助开凿红旗渠的事情,微微一笑,淡然道:“我并没有想过出名什么的,不然当初也不会干得命都差点不顾。当年,我最开始是一个爆破队队长,之后因为继续开凿工程需要除险,就转成了除险队队长。”
提起往事,穆老不禁眼神有些迷离,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
年过九旬的“除险队长”任羊成接受记者采访,他仍记得修渠往事
穆老说:“当时领导觉得我干得都不要命了,便不由得数落起我来。但我知道自己身为共产党员,需要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大任,做个表率!”
自从担下了这个责任,任羊成便真的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投入到了作业之中。
令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排险作业是在鹦鹉崖,那里大概有60多米高。那个时候点完炮炸开巨石后,还必须派人把松动的山石除掉,防止下面的工友被砸中,也就是除险。而鹦鹉崖山势陡峭,磐石平滑,爬上去难如登天。
可已经下定决心要开凿红旗渠,怎么能被这点困难难倒?
凭借着心中的一股劲儿和身体里沸腾的热血,任羊成身先士卒,用一根绳子绑在腰上,吊着悬空在半空,不停凿着石头。
可陡峭的山势却“不近人情”,给了这位勤奋勇敢的工人以重重一击!就在任羊成奋力凿石时,一块石头霎时砸在了他的嘴里!不难想象,全速砸落的石头会有多大的冲击力!当时,他的嘴里有四颗牙齿都被砸得流血不止。
牙齿被砸得伤痕累累,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停下休息,可任羊成没有。为了不耽误当时的作业,保证喊话清晰,他直接从背包里拿出钳子,狠力钳掉了其中三颗,当时疼得眼泪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接着,他仍然坚持继续作业,直至中午停工。
从崖上下来时,他的脸已经肿的很大,嘴也合不上,吞咽口水都很困难。可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中午稍微休息了一下后,他又继续上工了。
当年的除险队员就这样在半空中进行除险作业
说及此,任羊成老人的双眼更加明亮,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如果不了解任羊成老人年轻时的经历,你绝对想象不到,他年轻时,由于长期作业,需要将粗绳长时间绑在腰上,吊在半空,所以他的腰上经常会磨出犹如鸡蛋大小的血泡,背上也都是被磨出来的厚厚的茧子,他的耳朵也被炮声震聋,现在很难听清别人说话。
每当林县书记杨贵看到他身上的伤,都会噙着眼泪道:“羊成,你真是拼着命在干啊,如果红旗渠修好了,我立刻把你请到城里看一周的电影。”
任羊成只是淡然一笑,回答:“书记,你看我能活到那个时候吗?”
杨贵瞪了他一眼:“红旗渠已经快修好了,最危险的时刻你都挺过去了,一定能活到那个时候!”,时隔多年,想起这段回忆,两人还会忍不住红了眼眶。
1966年,任羊成作为英模在建渠英模表彰会上发了言,发言稿现至今仍留存在林州市档案馆内。
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英模的任羊成。可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将生命与热血奉献给红旗渠修建的人,还有千千万万。不只是勇敢健壮的男性,更有不输男人的“铁娘子”,他们都同样坚韧不拔,为了红旗渠的修建奋不顾身。
大多数人都看到了现在林县人民过上了不缺水不缺食、安稳的生活,可在此之前,百姓为取水跋涉十几公里,“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乃是真实写照。
杨贵(前)走在修建红旗渠队伍的最前列
旱魔肆虐,决定修渠
在林州博物馆,保存着一个井口,来自于林县。乍一看,这井口毫无特点,平平无奇,可为何会被收录在博物馆内呢?这与当地的历史密不可分。
在红旗渠未修建之前,林县的人全靠这一口井生存,成千上万的百姓徒步十几里,来到这口井边取水。井口周边有数道深沟,这都是由长长的粗绳取水磨出来的,取水之难,可见一斑。
这在历史上的记载也尤为明显。民国时期,一位新婚媳妇去接水,结果天黑路滑,直接摔倒了,桶里的水也撒得一干二净,好心办坏事的她十分愧疚,于是径直回家上吊自尽了。据县志记载,从15世纪到20世纪,共发生过大旱30余次,骇人听闻的“人相食”事件发生了5次。
其实,林县历代也有一些官员,主持修建了一些引用太行山泉水的渠道造福百姓,如元朝的李汉卿和明代的谢思聪。可这些渠大多规模较小,根本不足以彻底改变缺水的局面,当时全县550个村,其中305个村有缺水问题。
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这次旱灾导致水渠里滴水不存,百姓们又一次坠落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局面,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杨贵下了一个重大决策:修渠!
杨贵
为了寻找水源,杨贵亲自带领群众去山西进行地质考察和群众调研,为了做好红旗渠的设计工作,县里专门请来了毕业于黄河水利学校的吴祖太。
1959年冬,狂风暴雪之下,刚毕业的吴祖太带领测量小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测量山体数据,并拿回来计算、研究。经过长期的数据测量和反复确认,小队终于拿出了可行的设计方案。
于是,1960年2月,红旗渠的修建工程正式开始了。
没有资金,就自己准备物资;没有专业工具,就用自家的铁锤和凿子;不会专业技术,就边干边学。险峻峡谷,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支持,所有的工作都是纯靠手工劳作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红旗渠修建
众人修渠,风波迭起
工程已经设计好,就待修建了。可工程刚开展没多久,就遭到了许多百姓的投诉。原来,由于红旗渠的修建需要挖许多隧洞,这就需要爆破炸开山体,而用自制炸药和石灰进行爆破,显然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连日的爆破声和飞溅的碎石,百姓本就为数不多的家畜都被吓得仓皇奔逃。并且由于工程的开展和技术把握的不熟练,附近村子的水源又被污染了,在林县这样水源奇缺的地方,
这让不少村民们误以为红旗渠工程“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众多本来支持修建工程的村民纷纷“倒戈”,联名写了一封意见投诉信,向有关部门告了工程队一状。
这位年轻的书记也是新官上任头一回,遇到这样的投诉有些慌了手脚。可注定要干大事,又怎会被眼前的小小拦路虎吓倒?于是,杨贵很快收拾好了自己的情绪,着手处理村民投诉的问题。他坚定地说道:“不能放弃!这是所有人的‘生命渠’,必须接着挖!”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杨贵很快和工程队商量好了对策:工程队要在固定区域施工,关键是不能污染或者破坏附近的水源。
好不容易安抚好百姓的情绪,准备继续修建时,风波又起。这次投诉的可不再是周围的百姓了,而是担任修渠的设计师吴祖太。
吴祖太
当时许多工程队的人都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吴祖太是变心了,不想再继续设计并参与工程的修建了,可杨贵在听过吴祖太的解释后,才发现事实并不是旁人想的那样。
说起这位吴祖太,那在村子里可是一位有名的人物。村民们本就文化程度不高,很难出大学生,可吴祖太就是其中一位。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工程之中,吴祖太耗费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慢慢地却发现工程队很没有团体精神,合作毫无默契。而红旗渠的修建本就工程量巨大,这样的现状明显会拖慢整个工程的进度。于是,决心修好工程的他当机立断,他举报了工程。
为了深入调查,杨贵带领几个负责人深入到工程队中去核实。经过查探,杨贵一行人确实发现了工程队中存在配合不默契、推诿责任、做工没有目的性以及经常半途改道,导致一项工程耽搁数天都不能完成的问题。这些现象看似十分普通,可放在工程里,往往要出大问题,特别是对于红旗渠这样,耗时斥资巨大、且完全是民众自发组织的工程而言。杨贵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和几个领导人进行了商议,最终决定要加强领导。
决定好了的杨贵一行人,对只顾埋头工作的众人加强了统一指挥,并且还在闲暇时间给他们灌输作业原理,耐心地开导大家,终于加强了一众人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工程得以继续开展。
两起投诉风波都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在平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把投诉看作是坏事,甚至引以为耻。可实际上,针对问题的投诉不仅可以使团体直面问题,更有益于向心力的凝聚。
可就在大家凝聚起来继续开展工程时,又一难题悄然降临了。
吴祖太小组研究出的方案,虽说是有实地勘察测量的数据和大量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可实地情况复杂,再加上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存在偏差。于是,杨贵组织民众开了盘阳会议,决定调整方案,将工程分为两期施行。第一期集中完成山西境内的一段,第二期在主干渠省内段。与此同时,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十年苦战,一朝功成
虽说方案已经巨细无遗,可实际问题远远不止于此。林县长期缺水,这不仅让百姓的生存痛苦万分,更是直接导致了当地的经久贫困。平常生活中,百姓都是缺衣少食,更别提是在修渠的工地生活里了。几万人同时施工,晚上却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为了挡风,人们只好把身体蜷缩在山缝中、山洞里,熬过一晚后,第二天接着起来上工。
住的问题勉强得到了解决,吃的问题又接踵而来。贫困的林县无法给几万人同时提供精良的饭菜,于是大伙又自己想了办法。他们每人每顿的饭菜都是定量的,并且式样只有窝窝头、野菜和稀饭。可即便如此,民工们还是劲头十足,卯足了劲儿的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而奋斗着,自己的努力和目前暂时的吃苦都是有价值的。
民工们争分夺秒,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昼夜不停。终于,他们用10个月的时间,完工了第一期工程。在10个月里,他们斩断了45道山崖,填平了85道沟壑,拦截了漳河水,征服了石子山、鹦鹉崖、风沙崭等数道天险,建成了24座路桥以及65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
随后,他们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收工了第二期工程。
这段时间内,他们遇到了堪称最大的难题——青年洞!
尽管名字听起来充满青春活力,可实际上,它地势险恶,光是洞长就达到了616米,高和宽都超过了5米,而且洞里的地质全是石英沙石,坚如磐石,开凿起来困难无比。
可没有办法,为了彻底改变当地的命运,已经有数十人在开凿中丧失了宝贵的性命或是痛失了珍爱的家人。已经付出了如此惨烈的代价,现在就更加没有理由退缩了!
尽管当时经济严重困难,自然灾害频发,甚至总干渠都暂时停工了,可为了早日完成工程,百姓们还是决定铤而走险。于是,各公社挑出了300多名身强力壮的年轻民工,组成了青年突击队,继续施工。
当时的条件,许多人都吃不饱饭,只能自己挖草根、吃野菜,甚至于不少人还患上了浮肿病,可他们硬是拼着自己的毅力和韧劲,一点一点开挖、凿洞,日复一日,昼夜不息。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零五个月,17个月的奋战,终于,他们打通了青年洞!
就这样,几万人奋战于太行山上,他们在那里留下过汗水,留下过泪水,甚至还留下过血水,但他们无怨无悔。
青年洞突击队
1969年,红旗渠工程完全竣工,这时,据刚开始修建时,已历时10年。
10年时间里,他们挖凿出了一条总干渠,10条干渠和分干渠,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之后为了每家每户都能用上水,又先后开凿了数条支渠和建设了大大小小相应的基础设施12408座,包括大小水库、水电站、提水站等,使林县子孙从此都能自由地用上了水,还带动了多项产业的发展,可谓是功利千秋万代。
今日红旗渠生机盎然
**当年修建科罗拉多大峡谷时,曾在各个路段多进行了招标。其中大部分路段都被应标了,唯有一处路段是在悬崖上,路况十分危险,许久都没有人来应。
后来终于有工程队应标了,这让**的工程专家和国家工程队都震惊不已,出于好奇,他们都在施工当天前去进行了观看。只见一个个工人腰上缠绕着粗粗的麻绳,悬空在悬崖边,动作不停地在崖上开凿出洞眼,并利落地把炸药放进洞里,炸开山体,随后修建路基。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来自中国的红旗渠工程队。
如今,50多年已经过去了,太行山上那些震耳的爆破声和开凿的敲打声已渐渐模糊,留给我们的,只有眼前的一张张照片,记载着他们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
在艰苦创业奋斗的历史长河中,红旗渠众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伟大的精神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沸腾身体内的热血,为目标奋斗到底。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