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vs日本海军(日本陆军vs日本海军)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天朝上国面对蕞尔岛国,一场看似大象与老鼠的对决,却不意日本海军以近乎碾压的方式完败大清,让前者全军覆没,大败亏输。

这强化了人们对大清外强中干的既有认识,认为经历过晚清数次对外战争,不仅专制体制已从内而外全部烂透,连军事和国防也完全不堪一击。

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中日甲午海战前的大清国,在经历鸦片战争的惨痛失利后,通过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已经使自家的军事能力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尤其是海军,在甲午战争之前,综合实力已经是公认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而同时期的日本海军呢,最多排在第十六左右。

意外不?

01中法之战促成的海军建设

在拿破仑之后,法国的对外战力和战绩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笑话。

1862年,作为最早一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普埃布拉战役中被军制、武器均大为落后的墨西哥击败。1871年,大败于普鲁士,不仅签订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条约,赔款50亿法郎,还割让洛林和阿尔萨斯两省(见都德的《最后一课》)。

1940年,二战爆发后,德国入侵法国。从5月10日到6月12日,仅一个月的时间,法国政府便宣布投降, 并于1943年被占领全境。

上世纪四十年代,法、越战争爆发,即便在盟友**的大力支持下,法军还是被越军打败。

这并非法国战败史的全部。19世纪末叶,在面对已经腐朽透顶的清政府时,他们居然也没占到任何便宜,最后靠偷袭才勉强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1883年,看到列强都在中国捞金,法国也坐不住了,他们以殖民地越南为基地对中国不宣而战,引发中法战争。

按照法国人的算盘是想捏一下软杮子,却不想一脚踢到了钢板上,被老将冯子材打得大败亏输。

没占到便宜,还在列强面前丢了面子。1884年7月,恼羞成怒的法国派海军中将孤拔,率其远东舰队强行进入马尾军港进行挑衅。

按说,此种行为已经是赤祼祼的军事入侵,清政府完全应该予以坚决回击,至少也应该做好战争准备。但是,清廷却给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等人下了不准作战的死命令。

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在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后,1884年8月23日下午,趁落潮之机,法国舰队的8艘军舰、2艘鱼雷艇火力全开,发起突然袭击。

由于未作任何军事准备,再加上装备落后,无论吨位、航速还是火力均处于劣势,仅仅30分钟不到,清方11艘兵舰就全部被击沉或自沉,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马江海战的惨败,不仅激起了国人极大愤慨,也将一部分有识之士彻底打醒,他们决心下大力气搞好海军建设,提高“海防”能力。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奕訢和李鸿章。

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因为没有铁甲船,清政府鞭长莫及,最后以白银50万两的代价才让日本人撤出台湾。

痛定思痛,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的六条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塞防、专注海防。

此议得到清廷的同意,下谕“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正式决定建立海军。1885年10月,按照李鸿章专设衙门以统辖画一之权的动议,设立海军衙门。

1886年9月,清廷颁布《北洋海军章程》 ,宣布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中国海军vs日本海军(日本陆军vs日本海军)

02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被低估的中国海军实力

清朝末年,尤其在经过“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人八旗已不堪用,汉人干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脱颖而出,让垂死的清廷实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中兴。他们不仅平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更在洋务运动中各显神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其中,尤以李鸿章和他的北洋舰队为翘楚。

虽然北洋舰队于1886年才宣布成立,但是,在李鸿章的提前运作下,人员培训、舰艇购进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实际从光绪元年(1875年)就已经开始了。到舰队成立之前,包括镇远、定远两艘旗舰,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以及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在内的数十艘主力战舰已经到位并服役。

其中,镇远、定远二舰,排水量达到7335吨,每舰配四门305毫米口径克虏伯主炮,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无论从吨位、铁甲还是主炮来说,已经可以称为“东亚第一舰”了。

而在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之后,1887年,李鸿章又自英国购进108吨的鱼雷艇“左一”号,自德国购进108吨的鱼雷艇“左二”、“左三”、“右一”、“右二” 、“右三”号。1888年,北洋海军又自英国购进2300吨的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自德国购进2900吨的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至此,清廷已经坐拥广东、福建、南洋、北洋四支舰队,大小军舰75艘。李鸿章亲自组建并领导的北洋舰队更被欧美列强评价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

同时期的日本呢?

中国海军vs日本海军(日本陆军vs日本海军)

03明治维新后的资本主义新秀

1871年,刚刚赢得倒幕战争胜利的明治天皇,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由此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通过考察,明治政府确立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纺织为重点的国营企业,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仅仅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就完成了“脱亚入欧”的目标,成功实现近代化,迅速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

富强刺激起来的是日本人世代积累的扩张意识,而要实现扩张,首要的就是发展军事。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军事发展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首先,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起点就对标世界一流。

其次,改革兵役制。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征兵令,要求凡20岁以上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役期最初为3年,预备役2年。后来,因人口数量不能满足征兵需要,又把一般役和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和9年。在这种超常规操作下,1873年时,弹丸之地的日本,作战部队动员居然可达到40万人——需知,在大力鼓励生育的情况下,1900年的日本人口才4500万。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军费的激增,到明治后期,已经占到政府经费的45%。

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明治政府从上至下踌躇满志,已有睥睨天下、舍我其谁之势。

不过,北洋舰队的访日给这群战争狂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

中国海军vs日本海军(日本陆军vs日本海军)

04知耻后勇,后来居上——日本海军进化史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向东寻找出海口的沙俄和向北、向西试探扩张的日本在远东相遇,随着摩擦、冲突的不断加大,地区局势日趋紧张,战争也已经在所难免。

夹在中间的大清藩属朝鲜首当其冲,在日本的军事逼迫下,主权已经严重受制。

藩属挨歁负,藩主责无旁贷。为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清廷一方面通过外交斡旋来捍卫主权,另一方面,则希望不动刀戈、只通过炫耀强大的海军力量就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恰好这时,日本为了对中国海军的舰艇装备规模及作战能力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也特地发出了访日邀请。

在这种情况下,1891 年6 月26 日,根据李鸿章的安排,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等主要军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正式访问日本。

访问历时40 余天,途经马关、横滨、长崎等地。

7 月5 日,舰队抵达横滨港,一驻就是14天。在这里,北洋舰队不仅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更在全日本引起了不逊于地震海啸的轰动。

7 月9 日开始,不仅日本天皇亲自接见丁汝昌和各舰管带,外相夏本武扬、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也分别举行宴会,热情款待舰队将士。

7 月16 日,丁汝昌在“定远”旗舰上举行招待会,邀请日本各界人士出席。会上,丁汝昌对日本各界表示了答谢,并以中国人一贯的宽仁好客祝中日友谊地久天长。

但是,就像之前和之后的无数次一样,丁汝昌他们仍然低估了日本人一贯的狼子野心。

北洋舰队的这次访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各界、尤其是军界的敏感神经。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综合国力突飞猛进,早已把亚洲诸侪远抛身后,尤其是军事力量,更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甚至俯视全亚。

但北洋舰队的到访让他们迅速冷静了下来,因为,与北洋水师相比,同时期(截止1890年)的日本海军只拥有2艘铁甲巡洋舰(浪速、高千穂)和4艘木壳巡洋舰(扶桑、高雄、葛城、大和),数量尚不足北洋水师的六分之一,主力巡航舰浪速、高千穂的最大排水量(3650吨)更是只及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二舰(均为7335吨)的一半,而且还处于早期蒸汽动力舰水平。

实力对比不仅让日本人艳羡,更激起了全日本的恐慌和紧迫感。

曾亲历北洋访日的日本法制局局长宫尾崎三郎评价说:“舰内清洁,不亚于欧洲。同行观舰者数人在回京火车途中谈论,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反观我国,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级之巡洋舰,无法与彼相比。同行观舰者皆卷舌而惊恐不安。”

《时事新报》等媒体则赞叹道:“舰体巨大、机器完备、士兵熟练,值得一观之处颇多”、“对强大的中国的舰队的威力感到恐怖。”

而在后来他们专门刺探到的情报资料《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中,日本人描述道,北洋水师纪律严格,动作迅速,行进中阵型保持稳定,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败的。

面对来自最大假想敌的军事威胁,日本政府作出了扩充海军军备、发展海上力量的计划。

访问结束不久,日本松方内阁就拿出了海军军费方案,他们计划投资5860 万日元,在9 年内建造万吨级铁甲舰和巡洋舰10艘。

1891和1892年,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专门设计的“三景舰”松岛、严岛和桥立号建成并服役。

1892 年,伊藤内阁上台,又提出建造10 万吨军舰的计划。

1893 年,日本天皇又发布敕谕:在之后6 年中,皇室每年从内帑中节省出30万日元,并从官员俸禄中抽出十分之一一全部上缴国库,专款专用制造军舰。

同时,为了弥补大炮的不足,重金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订购配有小型速射炮的快速巡洋舰。

近乎疯狂的军备竞赛带来了中日海军力量的强势逆转。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总排水量约为32000吨,日本舰队总排水量仅为17000吨。而截止1894年7月19日(中日甲午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已经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仅联合舰队就超过40000吨),大大超越北洋水师。

更为甚者,其中九艘是1889年以后始完工下水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洋舰,并全部配有十英寸小型速射炮。

(附注:这种小型速射炮以属于120毫米至150毫米的中口径炮,其发射速度却为原来大炮的8倍。如此一来,在实战中,它不仅会对敌舰形成火力压制,还能快速击杀敌舰有生力量。在随后的甲午海战中,日本人的这一战略预判让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狼露出了獠牙,而羊仍在酣睡。

中国海军vs日本海军(日本陆军vs日本海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从晚清到民国》、《北洋舰队实力总揽》、《近代中国海军》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