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牌牛仔裤怎么样,啄木鸟品牌牛仔裤
作者丨 闫如意
编辑 | 花木蓝
“大夫,您看我这个囤积癖还有治吗?"
别看断舍离和极简风的收纳流行书一本本地出,当代人最终都逃离不了囤积的宿命——不论你是属什么的,最终都是属仓鼠的。
然而,和囤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自责和愧疚感——无法做到极简生活的我,真的是个毫无自制力的垃圾吗?
极简生活当道的今天,囤积似乎成了一种原罪。人人都在告诉你,囤积是一种坏习惯。爱囤积的人,甚至被打上了“层次低”的标签。
但也许你并不需要为此自责。
控制不住囤积的欲望,并不是你的错。
囤积症到底有多可怕?
也不怨大家不喜欢囤积癖,实在是不少人的囤积症,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爱囤积的家人,冰箱里过期的咖啡都舍不得丢弃。她感觉自己“住在垃圾堆里”。
这并不是夸张。
成都商报曾经报道过这样的新闻,成都一位老人,总爱捡小区里的废弃物。从传单到纸壳,房子被堆得满满当当,一开门就是扑面的臭味,满地都是爬行的臭虫。
有邻居见过老人进门,是“爬”进去的,因为门口的杂物堆得有一米高。楼上的邻居从来不敢开窗户,不仅仅被腐臭异味困扰,还要时刻担心火灾隐患。
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堆”。
图片来源:网络
“她不是捡来卖钱,就只是喜欢捡。”儿子说。老人捡来的废品从不卖钱,准确意义上来说,她也并不缺钱。
老人退休前是小学教师,退休工资一个月4000多元。帮她收拾房子的社工,翻出了大量保健品:人参、虫草片、保健酒,都是论箱的。此外还有多台负离子净化仪,甚至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冰箱。
在老人的描述中,她家里没有垃圾,都是她花30多万买来的保健品,“一张纸片都别给我扔”。
出于安全考虑,社区派出了15位社工和志愿者,在老人家中清理了3天,垃圾装了两大车垃圾压缩车。
社工从老人家中清理出的垃圾。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垃圾堆积成山,不仅是社区的火灾隐患,也时刻危及自己的安全。
哈尔滨南岗区的宋女士,晚上在家时突然听到持续不断的敲墙声音。
恐怖片的开头,结果却也并没有比恐怖片好多少——声音来自隔壁独居的老太太,她被自己囤积的2米多高的垃圾困住了。
一人多高的垃圾,突然倒塌,将老人埋在了下面,老人无法挪动,只能敲墙求助。
救援人员赶到后,发现门被垃圾堵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打开,只能先清理出部分垃圾,将门推开,从门口给老人递送了食物和水,再实施救援。
图片来源:网络
囤积症,发展到严重时,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还会同时患有其他心理障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而这样糟糕的生活,藏在全世界每个角落。
数据显示,6%的**人被囤积症困扰着,而在英国,有300万人正处于囤积症的困扰中。
困于囤积症的人们,生活空间和精神状态,都被困在了垃圾里。
普通人的囤积症: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
但通常情况下,生活中,人们的囤积欲远远没有到病态的程度。
虽然囤积的物品看上去总是千奇百怪。
收藏夹里囤一堆知识;抽屉里囤一堆购物袋;角落里堆着快递的纸箱子;储藏间里成箱的卫生纸……都已经算是常规囤货了。
有网友甚至囤着拔下来的牙齿,想万一哪天医学发达了,可以代替坏掉的牙齿。
还有人囤自己掉了的头发。这是想要某天给自己攒出一顶假发来?
当然,实用主义的囤货,永远是囤货区的中流砥柱,比如说,囤塑料袋。
据统计,每一个中国人,都自己囤过,或者身边有家人囤过塑料袋。
有网友说,自家买的2卷垃圾袋,4年了都没用完。平时全靠购物给的塑料袋装垃圾。
凤凰编辑部顾佳说,本命年时候跟爸爸要一件红色的礼物,结果亲爹直接说,你看看厨房抽屉里,应该有红色塑料袋……
比这更上一层楼的,是知乎网友 @唐律疏议 的母亲。母亲不仅在家培养家人囤塑料袋的习惯,在外面路边看到塑料袋,还会捡回家,洗干净,再保存起来。
而某天晚上,这位网友还发现,自己的母亲开着灯在卧室:
缝 塑 料 袋 。
塑料袋都没想到,自己都破了还要再上岗。
更年期的母亲,当时情绪总是很焦躁,而这个晚上,网友听到了母亲在房间里愉快的哼歌。缝塑料袋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上的平静。
这个故事,也让网友们对囤积和节俭的理解,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对于爱囤东西的人来说,不论别人眼中什么样的“垃圾”,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宝贝”,能使他们免于某些困境。
塑料袋、零食、饮料、卫生纸……甚至是连过期了的药。
对此,这位囤药的朋友的解释是:过期药品的药效会降低而已,又不会坏,万一某天急需,翻出来还能救救急的。
2017年就到期的药,已经过期3年,但是仍旧舍不得扔
除了实用主义以外,还有一类囤积,是因为情感依赖。
对于这些人来说,每一件物品,都能跟一段回忆和一段感受挂钩。
美剧《初来乍到》中,二儿子Emery在搬家到新城市之后,有了囤积的习惯,连一只折断的一次性筷子都舍不得丢弃。
他能通过一只折断的筷子,绘声绘色地还原当时的场景。
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杨迪在妈妈家里翻出了妹妹杨莎小时候穿过的衣物。
即使知道再也不会用上,妈妈依旧不舍得丢弃。
杨迪想要在家中实现“断舍离”,妈妈先是生气:“你们干脆连我一起丢了算了。”
再是走心煽情:“这些东西,你们需要的时候它就有价值,不需要的时候它就失去价值了,你们就嫌弃它了。”
最后干脆耍起了无赖:“你就放那,你又不供他吃饭!”
这不是可以断舍离的旧物,而是埋藏着跟孩子过去美好时光的宝藏。
每一件舍不得丢的旧物,都能使她回忆起一段对应的美好故事。
但囤货给人多少快乐,囤货占据的空间就给人多大的困扰。
塞得满满的抽屉和衣柜,门都打不开的储藏间,角落里堆积的快递盒……每一样都在剥夺人生活的幸福感。
为了让自己丢掉东西,年轻人们开始另辟蹊径。
最常用的,还是心理安慰这一套,小区角落里的衣物捐赠箱就成了旧物最好的去处。
不论捐衣箱的衣服最终到底去了哪,起码将旧物丢出去的一瞬间,内心还是可以被安慰到:这不是乱扔,是捐赠。
还有旧物回收换积分、做公益,这极大的满足了年轻人们的道德感和成就感。
甚至有人为了积分,把家里能回收的东西都回收了,开开心心坐在空旷的家里收积分、种树。
这位微博网友的妈妈,为了收能量积分,将丈夫最喜欢的裤子和衬衫都回收了。
能支持环保当然是好,但是说到底,能够真正进入二次循环的衣物和日用品毕竟有限,真正的环保,还是要从源头管理,减少(Reduce)的意义,远大于循环再利用(Reuse & Recycle)。
真正能改变囤积癖的,也不是不停扔扔扔,而是在不断取舍中找到一个平衡,把有限的生活空间和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物。
囤积,是写在基因里的策略
实际上,控制不住囤积,也许并不能全怪你。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存在着囤积行为。
啄木鸟会在橡子丰收的秋天,在树上凿洞贮藏橡子,一颗树上最多能藏5万颗橡子。
鼹鼠甚至会专门“建”一个储藏间,用来储存自己抓到的食物蚯蚓,一间储藏间能保存两公斤的蚯蚓,足以保证在歉收的季节1个月不饿肚子。
人类自然也一样。在采集和狩猎时期,食物供应不稳定,武器和工具也许关系到个体的性命,囤积食物、武器和工具,都是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策略。
这样的行为模式被深深埋在我们的基因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新时代的塑料袋,也许就跟古早时期的长矛、石刀一样。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定能派上用场的工具。而能够饱腹的食物,更是囤得有理有据。
此外,个人经历也在影响我们的囤积行为。
2020年的一项强迫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童年受到的情感虐待跟强迫囤积行为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缺乏情感支持的人,更倾向于囤积物品。
学术研究表明,囤积症患者的囤积行为大多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但严重的囤积爆发往往是伴随着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发生的。
《初来乍到》中的Emery,是因为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面对新环境一时间难以适应,而父母又很忙碌,懂事的Emery不想给他们带来更多困扰,于是开始囤积物品,寻求熟悉感和安全感。
英国女孩萨莉的囤积症发作,也是伴随着生活的重大挫折。
清洁人员进入萨莉家中的时候,发现了陈年的猫屎、角落里囤积的尿液。满屋子的虫子,甚至会爬到床上和人的腿上。
严重的囤积症爆发在2010年的年中。当时,萨莉养的6只小猫,一只突发心脏病去世,一只患癌症去世。妈妈又突然中风,萨莉当时交往的男友之间又产生了很多矛盾。
“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严重到了一个我无法应对的程度。”
沮丧和焦虑使得萨莉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她开始不受控地囤积物品,无法扔掉任何东西。
不论是Emery还是萨莉,他们的囤积行为都不应该也不能够被简单归纳为“懒”。
b站萨莉的视频下,有人这样留言
囤积行为每个人都有,但真正需要干预的囤积症并不多。
如何判断你是否患有囤积症?DSM中给出的最新诊断标准是:
1. 没有躯体和脑部疾病;
2. 不管事物有没有价值,丢弃的时候总是感到很困难,很痛苦;
3. 困难和痛苦往往源自于强烈的囤积欲望和存储困难的矛盾冲突;
4. 由于囤积量过大,使生活或工作场所变得混乱;
5. 囤积的物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6. 以上的行为引发明显的焦虑情绪,并导致出现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并没有以上这样严重的表现,那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
与其冲动地与对方的囤积行为强烈对抗,诱发焦虑,倒不如好好聊聊,囤积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商量好彼此的边界,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比如划定囤积的区域范围,一旦填满就必须淘汰才能新增……
人们囤积的东西,大多充满着个人的印记。
经历饥饿的老人们,最爱囤的是粮食,在他们的记忆中,缺乏粮食是真的危机。丢掉厨房里生了虫的大米?简直是在犯罪。
而父母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大,在节俭的号召中成长,艰苦朴素,缝缝补补,成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不相通,期待全然的理解也许并不容易。
那就保留尊重和宽容吧。
等我们这一辈老去,抢购囤积口罩和消毒液的时候,也希望能被宽容对待呢。
参考资料
成都商报,成都龙泉一太婆捡垃圾囤满屋 还花30万买保健品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1706/55942642_2.html
生活报,老人捡垃圾囤在家中 半夜被埋2米高垃圾堆 敲墙求助邻居,https://m.dbw.cn/heilongjiang/system/2016/03/04/057119168.shtml
顾秋梦, 许婷婷, 王佩, et al.
童年创伤与冲动特质对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 029(004):344-350.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