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乾元盛装修怎么样,保定乾元盛装饰怎么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十分落后,并且成了中国一切工作落后的根源。为解决这一影响和制约中国建设发展的要害“症结”,刚复出的邓小平所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当机立断恢复高考。
(一)
1977年7月30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距开赛还有几分钟时,主席台突然掌声骤起,欢声如潮。麦克风里传出激动的声音:“来观看这次比赛的有邓小平同志……”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这是73岁的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公开露面。群众热烈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充分表明:邓小平复出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月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一切职务。
邓小平复职后主动请缨,郑重地向中央提出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请求。教育和科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而在当时,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恰恰是最薄弱的。
1977年5月,尚未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中国落后的教育和科技,成了一切工作落后的根源。
实际上,1975年邓小平受命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领导开展全面整顿,就对当时的大学招生方法及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就进行过深入思考、有过一些设想,还准备搞通过考试直接从高中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大学深造的试点。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这些正确主张没能得到实施。
(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教育改革怎么搞,大学怎么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决策恢复高考,这是邓小平1977年7月17日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之后作出的一个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突破口。
在他复出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拨乱反正。他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科学和教育工作会议,而且一开就是五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高考。在正式决定恢复高考前,邓小平关于科技和教育问题有过多次谈话,其中重要的就有4 次。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两条重要意见。
第一,高校招生要恢复文化考试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态度十分鲜明。他说: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强调: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
第二,高校招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邓小平指出:“大学要从工农兵中招生,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他还指示:学校可以搞多种形式。科技大学由科学院包下来,直接招生,军队院校由军队包。
他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生源一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一半来自社会,然后逐步走向正轨。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邓小平复出工作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这个方案被提前实施了。
(三)
8月4日至8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邓小平自始至终亲自主持座谈会。他开宗明义: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包括学制、教材、教员的来源、办学的方针、具体措施。大家发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长可短。
这是一个真正的畅所欲言的座谈会。5天全都是即兴发言。在邓小平的引导下,与会专家的议题很快转到为振兴科学教育献计献策方面。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成为其中的主要话题之一。
此时,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已经形成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这个方案较以往虽然有些新的突破,但招生的方式依然沿袭过去的“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8月4日,教育部的报告送达国务院。
在座谈会上,邓小平真诚地询问专家:一年准备行不行?能不能来得及?邓小平的真诚感动了与会专家,启发了大家的思路和灵感。有的学者发言,强烈要求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并呼吁: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这个提议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专家们的意见震动并激励了邓小平。他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领导: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回答是: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听了,当场决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这样,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就出台了。
(四)
但恢复高考中还有几个重大政策问题,仍需要慎审研究决定:一个是,社会上积压十年的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大学的问题。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就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自学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么办法、经过什么途径选拔回来。这种人成千上万,要非常注意这部分人,爱护这部分人,千方百计把他们招回来上大学或当研究生。不要定什么名额,这样的人有多少就选多少,可以在名额之外。”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1977年报考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根据当时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水平等情况,邓小平提出,录取比例,应届高中毕业生占招生总数的20%―30%,绝大多数生源来自社会。
对社会知识青年考大学的政策,邓小平想得十分周到。比如,他听到有人建议把过去招生的十六字方针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时,就说:你的十六字比较好,但第二句有点问题,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我取你的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所以,后来确定的招生方针中就取消了“单位同意”这一条。正是有了这个政策,广大社会知识青年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另一个是,“老三届”特别是大龄下乡青年如何报考的问题。老三届高中学生特别是1966、1967两届的,当时他们大多已30岁左右,而且很多人都有了家室。对于这一批特定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邓小平十分珍视。在此前的有关谈话中他就明确提出,要采取特殊政策通过严格考试从1966、1967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上大学。
正是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高考破例为大龄知识青年开了绿灯,年龄放宽到30岁,并取消了其他限制。所以,在1977级、1978级两届大学生中,年龄、经历差别很大,夫妻同校、两代人同读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恢复高考的政策中,还有一条特殊规定:大龄青年,工龄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带工资读书。这条政策,为那些结婚生子、拖家带口的莘莘学子解除了后顾之忧。
再一个是,考生政审问题。教育部最初起草的录取的政治条件,邓小平非常不满,亲自作了修改。他对教育部负责人说,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政治思想表现”,政治思想表现的主要依据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这基本上就是邓小平的原话。政审条件的修改,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在当时被称为“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条刊发《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报道,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消息,全国上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当年冬天,就有560多万应考者拥进考场,1978年夏,全国又有61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尤其是让很多“阶级出身不好”的家庭的子女参加高考,让参考的每一个人有了可能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也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所作的重大决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1】
在中断了11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转动,不仅成为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命运发展的拐点。被誉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盛举。
这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通过高考选拔和高等教育,走向社会各个岗位,后来都是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骨干,成为社会的中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中国今天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这说明,邓小平当年决策恢复高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之作。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这无疑是对邓小平这一决策的由衷敬意和对邓小平本人的爱戴之情——直接而又朴素的表达。
(五)
在大抓高校招生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邓小平也在下功夫抓科技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
邓小平的讲话,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成为党内外的政治共识,使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可以说,这次讲话掀起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成为按下科学春天的触发器。
1978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第1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青年数学家陈景润,成为新闻媒体和全民追捧的对象,他勇攀科学高峰的感人事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还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全国科学大会“是革命的春天,是人民的春天,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是广大民意的诗情表达!这是建设事业的强烈呼唤!
教育和科技的振兴,为中华民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注释:
【1】:《资本论》第一卷,第12页。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