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发生(可怜白发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中的“三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写作时间不详。《历代诗话卷一百一十八引《古今词话》曰:
此词为“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别后所作。梁启超定为辛弃疾五十岁作,当时作者闲居江西带湖。
辛弃疾与陈亮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排挤,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激动而又自豪的情调,追怀驰骋疆场,抗击金兵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经历。
词中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更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失意感慨。
作者通过多层面的艺术构思,在词中创造了三种境界(简称“三境”),这是此词的一大特色。
首句写“醉境”。
挑亮灯头,火焰腾腾,红光四射;抽剑出鞘,锋刃森森,寒光逼人。火光和寒光辉映。
“挑”、“看”两举连写,从中烘托出一个雄姿勃发、虎虎如生的战将形象。
然而,如此急欲杀敌的豪壮行动,却偏偏发生于醉境中。而且此词开篇即点出“醉”字,耐人反复咀嚼:
其一
辛弃疾一生企望驰骋沙场、击退金兵、收复中原。然而,却在有为之年被朝廷闲置不用二十年,雄才大略无法施展。
如今,岁月消逝,鬓发已霜。因此,他的胸中郁结着无限怨愤,只得借酒浇愁,以求一醉方休。这是“醉”之原因。
其二
他本想以醉销愁,万事皆忘。但作者毕竟是位民族英雄。即使在醉后,仍耿耿不忘收复之事。
一旦那道森寒的剑光映入眼帘,他又顿觉豪气大振、精神抖擞,、战斗激情倍增。
原来他是似醉非醉啊。这是“醉”后之思。
其三
此“醉”非在庆功宴上开怀畅饮之“欢醉”,亦非良辰美景、男欢女爱之“喜醉”,而是作者借酒浇愁、百无聊赖的“悲醉”。
醉中的行动也反映了作者在苦闷中的一种挣扎。因此,“醉”字为此词奠定了悲壮的感情调。
这是“醉”之类型。
其四
以“醉”起句,为全词染上了豪放浪漫的色彩。唯其醉,才可驰骋想象,意态飞扬,不受羁绊。
另外,从结构上看,由醉境向梦境过渡极为自然,。因为醉后易眠、眠中易梦。这是写“醉”之妙。
中间八句写“梦境”。
“梦回吹角连营”,开头直点“梦”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已是翌日清晨了。
作者梦醒之后,仿佛听到兵营号角声,这引起了他对昨夜梦境的回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为梦境第一层次,写战地生活。
这是几十年前的一天,当清脆的号角声响起后,整个军营都沸腾了。
官兵们都在欢宴,吃着犒劳的烤肉。席上军乐大奏、鼓瑟齐鸣,演奏着边塞上的各种雄壮乐曲。
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
“沙场秋点兵”为梦境第二层次,写战前准备。
酒宴一罢,战土们整装待发,接受检阅。从中我们仿佛看到“气吞万里如虎”的健儿
们,一个个斗志旺盛、意气昂扬;
亦仿佛看到辛弃疾手握利剑,身跨骏马,在阵前点兵授令。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为梦境第三层次。写战斗场面。
这里以马快、弓响的连续比喻,渲染紧张、激烈的鏖战场景。
映衬出我军将士们挥刀跃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雄壮情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梦境第四层次,写战斗目的。
收复中原,统一天下,使自己千古留名。这是征战将士们的共同愿望,更是作者本人梦寐以求的宏伟夙愿和远大抱负。
总之,这个梦境再现了爱国将士驰骋沙场、功成业就的全过程。
将“醉境”中的豪壮之气发展到顶峰。从艺术上看,这个梦境亦写得颇有特色。
1、是叙述完整而层次分明。
八句合则成一幅长卷征战图。分则成四幅不同的画面,而且画面间的转换,跳跃性很大,又很自然。可谓似梦非梦。
2、是善于选择军营生活中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
例如:号角、五十弦、塞外声、的卢、弓等,从而构成一幅幅雄壮的场面。
3、是想象丰富、笔触飞动、夸张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一句写“醒境”。
作者从梦境进入醒境后,笔锋陡然大转:“可怜白发生”!
作者是位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卓越才能的爱国志士。
然而,华发生。就意味着他的理想、事业、才能,将要随着时闻的消逝而被葬送。
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又是处于国难深重的年月,却无用武之地,确实“可怜”可悲。
因此,这个结句,抒发了作者老大徒伤、壮志未酬的悲慨。这是发生在“醒境”中的严醋事实。
这首词的标题点明是“壮词”。笔者以为,它不仅是首壮词,而且此“壮”兼有雄壮与悲壮之美。
前述醉境和梦境,具有雄壮特点,可谓壮怀激烈;
后述醒境具有悲壮特点,可谓悲歌慷慨。
要正确、深刻认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关键在于明确此词雄壮与悲壮的三层关系:
首先
全词共62字,57字写雄壮,是虚,是反面文章。5字写悲壮,是实,是正面文章。而且是全词主旨所在。
因此,末尾一句否定了前面九句。
其次
醉梦中越是痛快,醒后越是沉痛;前“壮”越是写得“雄”,就愈反衬出后“壮的“悲”。
即雄是为悲蓄势,词人运用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三
雄壮均产生于醉境、梦境、即说明:只有醉、梦中、才能豪雄壮伟,大显身手,实现理想。
这本身就太可悲、可叹、可怜了。所以,雄壮中亦隐含着“悲”的因素。
这是对主和派不思收复、迫害志士、阻挠抗金罪行的含蓄抨击。
在那样的时代,悲壮是雄壮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这种雄壮与悲壮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此词豪放而又沉郁的艺术风格。
这也是此词的主要特色。雄壮与悲壮的区分,造成了这首词结构的奇变,这又是此词的最大特色之一。
按一般填词规律,大抵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下片开始转入新意,或下片文义与上片并列,使上下片之间有一明显界限。
而辛弃疾此词完全打破了常规的分片定格,他以不可遏制的激情畅写“雄壮”。
连用九句,过片不变。一气贯注,密不可分。合成一段;
最后一句痛写“悲壮”,另为一义,独成一段。这种内容上的分段,与形式上的分片不相统一。
这种应断而不断、不该断而断的结构方式,完全是由表达内容和感情所决定的。
它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像这样奇变的结构,不仅在唐宋词中罕见,就是在古代诗文中亦很少见。
它所造成的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将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