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源地怎么样,丝绸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文化##宁波##赤堇山##堇引##蚕##野堇菜#染色的赤色丝绸##巩义市双槐树遗址#
{上图为河南省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出土的蚕虫,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这只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造型与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距今已有5000多年}
前言:
华夏文明的精华,是丝绸。
距今5300年前后的“丝绸之源”,依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
一:于距今7000年前,中国纺织产业中心浙江省宁波市,宁波的原始的地名叫作“苧皮”。
{上图1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织布打纬刀。图2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织机复原图。图3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距今7000年前后。}
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浙江省余姚,上虞,慈溪,宁波一带,是全球唯一的纺织产业集群中心和轻纺商品出口外贸中心。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布匹产品,是苎麻布,当时的产品名称叫做“夏布”。
{上图1为苎麻植物。图2为苎麻线。图3为夏布。图4为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考古出土了亚洲大象和中国雄性绿孔雀的雕塑文物,证实河姆渡人的祖籍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周边“四季如夏”的热带地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亚洲象和绿孔雀的原生地。河姆渡人,别称“夏人”,由“夏人”族群纺织的苎麻布,叫做“夏布”。
{上图1为宁波地图。图2为“苧”字。}
【唐韻】直呂切【集韻】苎{苧}:丈呂切,音佇。草名。
苎麻植物的“苎”字,异体字是“苧{zhu}”字,字义相同。
“苧”字,字根是“宁”字,是宁波地名的由来。
{上图1为沤麻。图2为苎麻皮加工。}
沤麻,是指将苎麻杆子长期浸泡在水里,让它的表皮麻皮纤维腐蚀腐烂变软。
麻皮抽丝,通过陶纺轮捻成麻线,就可以织布了。
{上图为河姆渡博物馆和旁边的姚江}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发现,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遗址边上还没有姚江,河姆渡人不能在家门口沤麻。姚江,是河姆渡文化结束之后,从别处改道而来的河流。
河姆渡遗址,是夏布纺织的手工作坊区。
河姆渡遗址,周边是沼泽地和湖泊,不能沤麻。否则,周边要重度污染,气味臭死人,人类无法居住。
沤麻,时间长,腐烂变质的过程中充满了恶臭,而且极度污染恶化水质。
所以河姆渡人选择在靠近东海的宁波市甬江出海口地区沤麻,尽量减少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沤麻产生的乌黑臭水,直接排入东海。
“苧皮”,是指苎{苧}麻的皮,地名是指现在的宁波市区附近,是河姆渡人沤麻加工苎麻皮的地方,距今7000年的“苧皮”地名逐渐演变为“宁波”。
{注释: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完完全全胡扯编造的“宁波”地名由来,不可信,读死书,何时休矣!}
「宁」鄴3下.36.5。合34547歷組。
甲骨文宁波的“宁”字,是对新时期时代至于商代中国木结构“织机”的写实。
甲骨文“宁”字,是对织机平面图的描绘。
{上图1,2为西汉时期的织机。图3为甲骨文“宁”}
新时期时代晚期至于商代的织机,左右是2根竖木固定,前后各有一根突出的木梁,中间两根横木相连。甲骨文,是写实型的文字。
西汉时期的木结构织机和商代的织机相比,在结构和功能上升级了。
二:距今6000年前蚕虫和红色丝绸的发源地在宁波市“鄞州的赤堇山”。
{上图1为蚕虫。图2为金文“堇”。}
【爾雅·釋蟲】蚕:螼蚓,蜸蚕。
《说文解字》:螼、蚓、蜸蚕。許謂螼也。蚓也。蜸蚕也。一物三名也。
《尔雅,释虫》记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于春秋战国时期,“蚕”的学名是甲骨文金文“堇”字,又叫“堇虫”。
“螼蚓”,是西汉时期经学家重新编修《尔雅》字典,添加了“虫”字偏旁而产生的新文字。
商代,蚕的文字写作“堇引”。
{上图为蚯蚓}
蚕虫的爬行方式,很像蚯蚓,所以河姆渡“夏人”将蚕命名为“堇引”。
于距今5000年前后,丝绸纺织技术成熟之后。养蚕和纺织丝绸技术,从浙江宁波一带,传播至于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四川省等各个地区。
堇引{蚕}的“引”字,是指人为的“牵引”和“引导”,俗语是指“技术转移”和“技术工人移民”。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鄞”字源于字根“堇”字,。
{上图为宁波市赤堇山}
【集韻】堇:居焮切,音靳。國名。堇子國,在寧波奉化縣東,境內有赤堇山。
白岩山,是宁波市鄞州区和奉化区的界山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地名为“赤堇山”。
赤堇山,是指距今6000年前后,蚕虫是野外放养的野蚕,河姆渡人在山上采集各种野蚕茧的所在地。
距今6000年前后的宁波赤堇山还没有桑树品种,各种野蚕的主要食物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
河姆渡夏人族群还没有掌握人工驯化野蚕的技术,只是在山上采集各种野蚕的蚕茧纺纱,丝绸的产量很低。
堇,是指植物野堇菜。
{上图为紫色野堇菜}
距今6000年前的宁波市赤堇山,生长着很多野堇菜植物,现在也没有变化。
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
【集韻】堇:渠吝切,音覲。塗也。
“堇”字,字义之一,是指涂色和染色{植物布匹染色}。
野生的蚕茧,丝线为杂色,纺织成丝绸布匹之后也是杂色,很难看,必须染色,漂染成统一的颜色。
{上图为赤红色的丝绸}
每1g干紫花野堇菜中含铁354.8μg、含铁的野堇菜汁液,可以用来给杂色丝绸染色。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河姆渡夏人族群用赤堇山的野堇菜捣烂形成汁液,将无色的丝绸浸泡在染缸里,给丝绸布匹染色,野堇菜的汁液可以将丝绸染成赤红色的效果。
三氧化铁(iron teroxide),无机化合物,化学式FeO3。为铁的最高价态氧化物。不是离子化合物,而是共价化合物。氧化铁外观,为红棕色粉末。
“赤堇”,是指野堇菜,本身含铁量很高,把野堇菜加工成染色剂,可以让杂色丝绸布匹漂染成赤红色。
{上图为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染布,植物染料。}
“夏天”,太阳赤日炎炎,“夏”为“赤色”。
河姆渡夏人族群的染色丝绸布匹,为“赤色”。
{上图为陶寺古城遗址陶文}
准确地来讲,浙江河姆渡人夏人族群染色丝绸的颜色,跟陶寺陶文“文”字的赤红色,是一样的颜色效果。
二:“召方”将养蚕和丝绸纺织技术引导到河南省巩义市
{上图为桑树养蚕}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桑树,原产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浙江,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没有桑树。
河南省的黄河流域,是桑树的原产地,养蚕的条件比浙江好。人工养蚕和室内养蚕,始于距今5300年前后的河南省仰韶文化时期。丝绸纺织形成规模性产业,是在距今5300年前后。
{上图为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河南省巩义市,最原始的地名是“夏白”,而不是“夏伯”。河姆渡人是稻作民族,甲骨文“白”字是对稻米颗粒的写实。
于距今55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行政管理者,“虎方-黄族人”将掌握有纺织专利技术的浙江河姆渡夏人从宁波附近召唤,强行召集迁徙来到河南省居住,建立新兴的丝绸织造基地。
浙江河姆渡人夏人族群,就是后期《甲骨文合集》记载的“召方”人。
“甲辰鼎(貞):(畢)※(以)眾伐召方,受又(佑)。 一”(《甲骨文合集》,31976)
“丁未鼎(貞):王正(征)召方…才(在)卜。九月。 一” (《甲骨文合集》,33025)
河南省仰韶文化的“韶”字,字根是召方的“召”字。
强迫性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没有社会地位的,只能服从命令的行为,为“召”。
浙江河姆渡夏人被动的迁徙来到河南省巩义市等黄土地区域居住,是不情愿的。
《说文解字》堇:从黃省,从土。
{上图为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考古现场}
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双槐树遗址连续进行了考古工作。
从浙江宁波“堇”州,被“引”导来到河南省的黄土地。“堇引”,是指蚕。
三:距今5300年丝绸的商品名称是“凤货”,丝绸的出口商品制造地标识为“华夏”。
距今7000年前的宁波,还有一个地名叫做“鄮”,是指对外贸易的“贸”字。
宁波市临近东海,是河姆渡人夏人族群往北极圈和西伯利亚地区销售苎麻布夏布的航道。
河姆渡人生产的夏布和丝绸,在北极地区的商品商标是“九凤”。
【山海經】:北極天樻有神,名曰九鳳。
{上图为河姆渡双凤象牙雕刻文物}
河姆渡夏人族群的凤,是指原生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雄性绿孔雀。
{上图为河南省巩义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
双槐树遗址连附近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遗迹及有关建筑,是对浙江河姆渡夏人族群“九凤”文化的体现。
{九凤,珍藏在三星堆博物馆里。}
距今5300年前,中国生产的麻布,葛布,丝绸等商品大批量地经过中亚西亚往欧洲和非洲大陆销售。
新石器时代至于现代,任何商品,皆会标注原产地的标识。
{上图为英文表示,制造于中国。}
赛里斯(拉丁文:Sinae、Serica、Seres),意为丝国、丝国人,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一般认为指当时中国或中国附近地区。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
赛里丝,是古希腊对中国和丝绸的称谓。
距今5300年前后,中国人对往西方出口的丝绸布匹和衣裳,也有原产地的文字标识。
距今6000年前后浙江宁波丝绸诞生地奉化区的“奉”字,是对“凤”字的谐音。
「化」珠282合5441賓組
甲骨文“化”字,通假“花”,“华”,“货”字。
丝绸,是商品货物。
奉化,是指河姆渡夏人族群的丝绸和麻布品牌商标是“凤货”。
宁波方言{戉语},具有语音倒置的习俗。例如,“螺蛳”,宁波话叫做“蛳螺”。
河姆渡夏人族群纺织的丝绸,发音为“货,夏”。
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是:“夏,货”。
{上图1为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骨针。图2为现代的苏州刺绣}
距今5300年前,中国夏人在西亚地区出售的刺绣丝绸衣裳,名叫“华服{花服}”。
华服的制造商,是祖籍中国的“大夏人”,刺绣衣裳的商品名称是“华,夏”。
{华夏,还有很多种文字解释。}
中国境内,目前还没有考古出土距今5000年前后的丝绸实物。
{上图为西亚伊拉克乌鲁克文化遗址}
不过,距今6000年-5100年伊拉克乌鲁克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则可以清晰地窥见来自中国的丝绸衣裳实物,我下次再讲。
牢记,丝绸面料,穿在人身上,如水一般流动贴身柔顺。
结束语: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丝绸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一部《科技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新石器时代中文字的文字库。
织机的出现,就诞生了甲骨文字体“宁”字。
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