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面积(东三省面积是日本几倍)
一提到东北,人们往往想起“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的调侃,和十年流失一千万人口的无奈。那东北在历史上就真的一直都这么“拉胯”吗?
其实不然,近现代东北富庶的程度其实远超众人想象。
无论是民国,还是新中国,东北都曾长期霸占中国经济中心的位置。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东北的“衰弱”?东北的财富都去哪里了?
白手起家的峥嵘
老人们常说“三穷三富过到老”,实际上东北地区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三次“高光时刻”。
东北的第一次兴起就得益于清末时期著名的“闯关东”运动。
人口的大量涌入为东北的发展注入丰沛活力。
其一,是移民带来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劳动力,加速东北地区土地的开垦和农业发展。
其二,是庞大的人口造就活跃的消费市场,关外地区工商业就此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我们讲到东北总想到大豆,其实自清朝开始,东北就是全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在20世纪初,东北大豆就收获大量外贸订单。
在1910年东北所种植的大豆中,有13.8%的份额销往日本,而出口到欧洲的大豆则占到76.4%。
自1907年到1927年间,东三省出口的大豆占到全球外贸总量的50%。
依靠着发达的农业和商业,东北为我国贡献大量财政收入。
根据清廷户部档案显示,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奉天省也就是现在的辽宁,为清政府贡献收入1580.7万两,占到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湖北和江苏。
说当时东北是大清国发达的地区毫不为过。
东北地区的第二次兴起是自民国建立到解放前的40年岁月。
说到民国时期的东北,一个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存在,他就是“东北王”张作霖。
虽然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但他强在爱国敬祖,知人善任和从善如流。
张作霖主政东北时期格外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他治下,东北成为当时民国罕有富庶与和平的“沃土”。
得益于丰富的煤、铁资源,东三省成为当时国内少数拥有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地区。
1923年,奉系军械厂下辖的炼钢厂投产,当年铁产量就达到43万吨,产钢6.8万吨。
而同时期南方各省钢材总产量也不过5万吨而已。
有发达重工业做支撑,东北军工产业强盛。
当时张作霖营建新厂,改组旧厂,将整合吸收奉天军械厂的东三省兵工厂打造为民国第一军工企业。
在厂内有一万多台机床,占到国内军工机床数量的一半以上。
兵工厂不仅可以一年生产6万只步枪,还能生产大量大炮和炮弹。
而在商业上,东北同样发达。
1928年时,东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占到全国的35%。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东北是少有的能为国家赚取外汇的地区之一。
如1929年,东北地区贸易顺差为一亿零五百万两银元,为当时民国政府填补近四分之一的贸易逆差。
而后来战争的走势也清晰地验证这一观点。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之所以能全歼国军最精锐的机械化军团,决胜辽沈,拿下全中国,靠的就是东北地区工厂生产出的重型火炮和大口径炮弹。
东北地区的第三次兴起,是新中国建国后那段计划经济下的峥嵘时光。
人民政权成立后,如何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摆在领导人面前的难题。为尽快建立支撑高水平、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央决定效仿苏联模式,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道路。
靠着踩中时代的风口,东北经济再一次迎来起飞。
1953年,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我国政府发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复苏。
有趣的是“一五计划”其实在民间还有一个外号,那就是“东北计划”。
因为东北地区的表现在全国实在是太耀眼了!
因为具有丰富的工业原材料,本身就存在较好的工业基础,加之距离苏联较近,东北地区成为当时苏联专家的“重点援助”地区。
当时,一共156个苏联援建的项目中,就有54个——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落户东北。
在“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第一批汽车从长春一汽的厂房中缓缓驶出;长期霸占新中国钢铁之王宝座的鞍山钢铁公司伫立于辽东半岛;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电机机组为全国广大火电厂和水电站提供供能核心,而这些只是其中些许代表。
在整个“一五计划”中,东北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可谓群星璀璨,依仗在重工业领域巨大的发展优势,东北地区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如同发动机一样引领着全中国的经济发展。
1959年,辽宁省GDP位于全国第一。
1978年时,辽宁省GDP排名全国第三,黑龙江排第8名,吉林省位居第18名。此时,广东省仅以185.9亿元的GDP,位列全国第五。
如同现今,发达的北上广深吸引国内大量高素质人才一样,而过去东北的工业基地同样也是全国出名的“网红城市”。
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纷纷怀揣着开发东三省,助力新中国的梦想来到这片沃土,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中。
据统计,刚建国时东北人口大约占全国的7.1%,而到1978年户籍总数约占全国9.0%。不到30年的时间内,至少有超过一千万来自外省的“移民”在东北扎根繁衍。
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东北早已物是人非,经济萎靡。
那东,北究竟是怎么了?这些年创造出来的财富又去哪里了呢?
长兄如父的付出
其实现如今东北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东北地区产业主要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企业为主,前期投资大,收益回收慢。
这与国家积极发展轻工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相悖。
最后,为促进国家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一直以自我透支为代价,向全国提供着各种的资源。
东北三省是块宝。长期以来,东北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钢铁产区、煤炭产区和木材产区,直到近些年情况才有所改变。
“东北老铁”们为全国人民贡献资源的同时,自己却在承受着贫困与误会。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钢铁产量一度占到全国总量的72.6%,即便经过三线建设的“大出血”,1983年时,东北钢企的市场份额依旧占到全国的25.5%。
直到进入新世纪后,华北和华东的钢企崛起,这一局面才被彻底改变。
在木材方面,东北于全国同样贡献突出。
“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贡献全国木材产量的87%以上。
1977年时,光是黑龙江一省之力就扛起全国木材产量的一半以上。
尽管如今的兴安岭已经育林封山,但东北各地林业局的介绍展板,依旧在诉说当年的辉煌。
就是如此,东三省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忍受着不便与苦楚。
现如今中央一再出台政策,帮助黑吉辽解绑,江浙粤也与东三省结成互助小组,望着在黑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兴项目,我们坚信东北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结语
都说“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共和国长子并没有倒下,他只是腿脚不便,行路蹒跚。
他肩上担子太重,身上责任太大…
他并不想祈求手足的施舍与悲悯,他更想兄弟姐妹们常回家看看,也能扶助他奋起前行,去看看梦想中的星辰大海。
编辑:慧泓
责编:王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