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汽车连怎么样,大揭秘基建工程兵七支队那些秘密的事情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张佩芳战友选材于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意在通过琐忆当年七支队在京实施“519”工程的紧张生产、生活秩序和文化娱乐等有趣轶事,反映特殊时期,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部队官兵勇于吃苦、不畏困难的大格局、大作为、大担当、大情怀的无私奉献精神。文亮点:以小见大,选材组材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七支队那些有意思的事
基建工程兵已经载入史册。回顾部队史,除了正规编写的内容以外,每个部队都有一些掌故轶闻,也挺有意思。
▲北京地铁车站
上篇:队伍与施工
01、基建工程兵七支队在1976年之前是铁道兵第十五师,1970年初,为加快北京地铁工程建设进度而组建,当年4月在工人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宣布中央军委命令,授予军旗。6年后,改为基建工程兵七支队。又7年半,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撤销。部队在两个兵种中存续13年半,隶属于基建工程兵的时间,多于铁道兵一年余。
02、这支部队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体量——编制大,人多。在1973年到1978年峰值期,官兵总数2万4千多人,下辖5个建制团,另外还有4个师直属营:钢筋加工营,木材加工营,汽车营,修理营。在基建工程兵的正师级单位中,编制员额达到这个数量级的支队是不多的。
队伍大,机关也大。1975年前后,师司令部曾有过8个副参谋长同时在位。
在一线施工的连队都比较大,最大的将近200人。1978年9月,六十五团划归新组建的九支队后,七支队总人数仍在两万以上。
03、1978年,基建工程兵主任李人林曾亲自带工作组到七支队,考察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随后,陆续进行了多批次干部调整。
除了支队领导有较大变化之外,尤以政治部的领导调整力度最大,最出人意料。
政治部原有4个领导,主任副师职,3个副主任是正团职。调整后,主任调整到外地一个支队,任副政委,平职调动;常世传副主任提升为主任;王仲祺副主任在副政委职务上短暂过渡了一下,马上提升为支队政委,正师;白臻瑞副主任直接提升为21支队支队长,正师。
支队机关许多人对李人林主任工作魄力,对干部的破格任用表示赞许,纷纷议论:这老头真厉害,看人准,赏罚分明。
04、这支部队除了修地铁,还承担过北京许多有名的工程,赢得媒体赞誉,已经广为人知。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还承担过一个既神秘又重要的“五一九”工程。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公然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于是,“五一九工程”紧急上马了。
这是个庞大的地下工程,以中**为中心,以地下汽车通道联通5个重要地点。工程主体于1971年完成。与此同时,还抽调一支精干队伍,在大西北青海某实验基地,搞了一个“二〇五”工程,以检验“五一九”工程实际效果。
“五一九”工程的许多特殊设计和资金投入都是罕见的,质量要求极高。
3米厚的钢筋水泥顶部和侧墙,由高强度螺纹钢筋和高标号水泥浇筑而成,据技术人员称,设计耐受核武器爆炸TNT当量为百万吨级。
为赶工期,超过常规的加班加点多得数不清了,我那时是施工连队战士,记得时间最长的一次加班,将近40个小时没下工地,炊事班往工地送了6顿饭。
“五一九”工程给我留下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累的要命。
05、地铁施工最苦的活是防水工程。施工的工序是“7油6毡”,即在地铁成洞建筑体外面,铺6层防水油毡,每铺1层油毡就浇1层高温液体沥青,刷匀贴紧。
明挖法的地铁成洞主体高10米上下,干活时,3人1组,站在脚手架上,两个人边推边向上滚动油毡卷,第3个人用大铁壶往油毡上浇液体沥青。
沥青温度可达500℃,在烧到200—300℃之间时最好用。这么高的温度,溅到皮肤上,立刻就烫掉一层皮。故此,大家干活时,从头到脚,都必须穿好特制的防护服,头上戴着披肩帽可以把脖子前后完全遮盖,脸上是墨镜,衣服是帆布工装,帆布手套长度过肘,小腿和脚面绑防护帆布垫,装扮的如同防化兵,更像今天新冠疫情中防疫的大白。
我是防水连队的,我曾亲眼看到,我们连二排排长,一个白白净净的湖南人,刚从京外其他部队调入时间不长,没有经验,干活时被沥青溅到左边脸上,很大一片皮肤立刻被烫掉,毁容了,这位年轻的排长当时就哭了。他原打算几个月后休假,回家结婚。
在夏季干活,穿上防护服,高温沥青烤着,犹如身处火焰山。下了班,脱了衣服一拧,能拧出一碗水。
06、在京的施工点位,有许多要害部门,都由北京卫戍区的战士们站岗警戒。工间休息时,都是当兵的人,有时互相聊聊天,说点心里话。我们通常说说苦和累。可是,卫戍区的哨兵却非常羡慕我们,原因是,我们的伙食太好了。
卫戍区连队的伙食标准,每人每月伙食费13.5元,38斤粮,一斤油。而我们施工连队,每人每月伙食费16.5元,56斤粮,1斤8两油。差距确实不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吃的确实很不错。我们连的司务长是四川人,讲究吃好,重视伙食调剂。那时部队许多基层干部有一个很普遍的理念:把伙食搞好了,战士思想问题就减少一半,就等于半个指导员。
苦点累点,正年青,也不算啥,想想伙食待遇,还挺得意。
07、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的特殊方式,这支部队的机械装备数量庞大。70年代,北京地铁的施工方式为明挖法,即以垂直角度,从地面往下挖出数十米深的基坑,在基坑底部,以钢筋水泥浇筑出足够容纳地铁车通行的水泥成洞,然后回填土方,恢复原地貌,或者增加新建筑。这样的施工方法,对机械的依赖性很强。
以“五一九”工程为例,每前进10米多,就需要挖掘土方大约1万立方米,用大型翻斗汽车运到郊区暂时存放,然后,再把大量的钢筋和水泥石子砂浆运到工地,浇筑成洞,而后,再把存放在郊外土山一车一车运回来,回填夯实。施工时,几乎可以说满大街跑的都是部队汽车——载着官兵上下班的敞篷车,拉土方的大型翻斗车,拉钢筋的长挂车,拉水泥石子砂浆的小型翻斗车。
承担地下成洞主体任务的团,例如61和62团,都有一个机械数量庞大的机械营。其中14连是翻斗汽车连,约有100台左右。另有载人的汽车连,带槽帮的敞篷汽车五六十辆,隶属于团后勤部。
机械营的5个连队依次为:11连是打桩机械连,12连是地下水降水机械连,13连是挖掘机和推土机连,14连是翻斗汽车连,15连是混凝土搅拌机连。大型翻斗汽车、推土机,挖掘机,液压打桩机,以及履带吊车、胶轮吊车,大多数是**引进的最先进设备。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七支队快速派出吊车和汽车救援队,快速奔赴唐山,救出废墟中被水泥楼板压住的群众,在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铁施工中最壮观的是打桩。在基坑开挖之前,为防止塌方,在基坑两侧,需要每隔2-3米就打一个工字型的钢板桩,钢材耗费量极大。“五一九”工程基坑最深,近30米高的打桩机高高耸立,把二十五六米长的钢板桩,从地面竖直砸进地里,打桩锤声音惊天动地,附近几里地都听的清清楚楚,噪音确实很扰民。
“五一九”工程施工时,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林彪,家就在工地旁边,工地指挥部多次接到上级转来的“林办”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震得首长不能工作也不能休息,要求停止施工。但是,总停工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就在“林办”与工地之间接通了一个电铃,工地有专人值班。什么时候可以干,什么时候停,值班员听到电铃声,就知道是干还是停了。
下篇:宣传、文化和体育
08、兵员就是资源,就是财富,编制大就财大气粗。对于一个2万4千多人的部队来说,开展宣传、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人力和人才条件充裕,不愁没人。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地方政府也很看重部队的优势。划归基建工程兵后,每逢五一节和国庆节,北京的节日游园活动规模盛大,公园划出固定的场地,七支队与六支队文艺宣传队一起,共同演出文艺节目。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国庆节,庆祝纪念活动搞得非常隆重。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广场晚会组委会要求,七支队与六支队一起出五千人,在广场中央表演一个歌颂华国锋主席的大型歌舞——《交城的山,交城的水》。这首歌曲原是山西民歌,经过艺术家重新填词,歌唱家演唱,红遍全国。
七支队奉命,按分工选拔人员,停工脱产学习培训。从挑选人员,培训骨干,到人人熟练,歌舞合成,夜间先后3次到天安门广场实地演练,前后用了2个多月时间。
到了国庆节那天晚上,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烟火晚会,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在城楼下紧邻金水桥的中央位置,这五千个清一色穿军装的小伙子们,组成庞大的歌舞阵容,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为烟火晚会平添了欢乐而豪放的气氛。
09、支队宣传科历来重视写作人才的培养。支队和各团的宣传部门,连年举办新闻报道学习班,选拔有写作能力的战士到机关。支队和各团,始终保持5个人左右的报道组,人员不断淘汰更新,能者留不能者下,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写作人才。支队和团政治机关有不少干部,都是从报道组出来的。还有一些,后来到军队和地方的报社等新闻单位,成为专业记者和编辑。
10、宣传科举办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学习班,则更为频繁,其中,既有单项的诗歌创作学习班,也有综合性学习班,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美术绘画等等,少者半个月,有时一个月,最多的长达半年。
举办创作学习班的效果是明显的,部队文学艺术创作骨干和发表的作品逐年增多。
《解放军文艺》社小说组资深编辑刘家驹,曾多次约我去小说组,谈拟发表小说的修改。闲谈时,他多次表示,基建工程兵五十万人的部队,从事的工作既陌生又新奇,创作题材丰富新颖,文艺社小说组对基建工程兵题材的作品是很感兴趣的。全国获奖短篇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就是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是反映基建工程兵部队生活的名篇佳作,在全军曾引起强烈反响,但作者却不是出自基建工程兵,而是兰州军区创作员李斌奎写的。他经手编辑,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来自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小说不到10篇,其中8篇小说的作者,是从七支队(铁十五师)走出来的。
除了办学习班,宣传科还选派骨干,常年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全国诗集。借调到中华书局,协助编辑出版《中华活页文选》。
普及型和精准型相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近期成果与长远效果都是好的,部队文学艺术爱好者和创作骨干,以及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作品甚至在全国引起轰动。多年后,他们中既有省、市级地域性作家,也有全国知名诗人和国家一级作家。
11、支队宣传科下属单位多,电影队、报道组、篮球队、文艺宣传队,加起来一百多人。篮球队、宣传队许多人都是特招入伍,业务技能具备专业水平。这两个队名义上是业余,实则专业待遇,凡是需要保留的骨干,一律提干。这就是部队编制大的优越之处。
前几年宣传科聚会时,谭国兴科长曾一个一个地介绍了有过在宣传科工作经历的下属,细数在军届、企业界、体育界有成就的老部下,以及文学届的作家,演艺届的国家一级演员,戏曲和影视明星等,老领导深为当年七支队宣传科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12、篮球队是这支部队亮眼的名片。70年代,北京西单体育场是京城篮球赛最火爆的场地,国家体委曾举办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这里是一个重要赛场。在春秋两个赛季,西单体育场赛事频繁,公开售票。七支队篮球队是受欢迎的球队之一,队员都是特招入伍,后来全部提为干部。
▲七十年代西单体育场
除了市体委下属的北京专业篮球队之外,京城篮球队有四大劲旅:七支队和六支队篮球队,首都钢铁公司队和北京邮电系统队。这几支球队名义上是业余,在队员选拔、队伍管理、训练与待遇上,都是专业模式。
七支队篮球队和其它三个队相比较,和六支队球队实力基本相当,有时略占一点优势;与首钢队和邮电队比赛,则胜多负少。每逢比赛,尤其是周末赛,西单体育场几乎座无虚席,所有的票基本卖光。
1975年9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召开,四川省篮球队入围决赛,进京参赛,运动会组委会统一安排,住在我们师机关的招待所。双方球队领导商量,搞一场友谊赛。
四川省队作为一支进京参加决赛的专业队,水平绝非一般。他们以为有绝对赢的把握,但出于礼貌,不打算赢的太多,使对方难堪。
一开始,他们主力队员没上场,四川队以大比分输掉上半场。下半场,他们增加了主力队员,追赶比分,但追的不理想。
下半场时间将近一半时,比分差距还不小,教练坐不住了,场上全部换成主力队员,队员开始猛拼。但是,太晚了,大势已去,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
我自始至终观看了这场比赛,我想,四川队作为一个省级专业队,输球并非水平问题,而是知己不知彼,大意了。他们如果事前了解一下对方的实力,哪能会如此轻敌失算?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