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音响怎么样,战争片,我最欣赏这七部电影
三部越战,四部二战;七个导演,七种诠释。
1.梅尔·吉布森 《血战钢锯岭》
看完这部片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2.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诺兰第一次执导二战题材影片,他打破了常规的战争片模式,采用非线性叙事风格,想想假如只是跟随一个场面而展开剧情,根本不足以体现出这个历史大事件的是有多“大”,场面有有多震撼人心。
这部电影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用镜头代替了台词”,而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让观众有种亲临历史中的敦刻尔克的感觉。
3.斯坦利·库布里克 《全金属外壳》
从“全金属外壳”来看,如果库贝里克还活着,那么他应该是将王小波的小说拍成电影的不二人选,那种强烈的讽刺和冷冷的笔调勾画出的荒诞感,有时候能跟王二那玩世不恭的口吻相提并论。
学习老库,我也用两种风格评价了他的两部分。他最后用军歌结尾,我也来说说片中的音乐吧,选的都是有点甜有点颓废的乡村民谣或者一些布鲁斯音乐,他总是在人们最期待音乐的场合让环境安静,而在显然不太需要音乐的时候,加入这些,使之带着调侃的味道。最后那段军歌,倒是不调侃了,但让人徒感悲哀。
4.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拯救大兵瑞恩》
二战真实故事的改编。斯皮尔用拍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了影片开头二十分钟的登陆场面,可谓逼真至极,几乎还原了战场的腥风血雨,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恢弘场面。震撼之余,想到的是是士兵们内心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和无法治愈的伤痛,留给人们的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留给观众们的是震撼与感动。
5.奥利弗·斯通 《野战排》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四项大奖
正如海报所示,电影并非纯粹的以战争为主题,而是深入到战争的侧面和背后,揭示战争对人的影响。如果你要看场面宏大,紧张激烈的战争也许你会失望,电影中都是一个个小战斗串起来,打打停停,没有英雄,没有对错,只要人性的体现。
作为名导Oliver Stone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片根据其自身真实经历改编,很多人认为该作是最真实最出色的越战电影,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认为电影真实的还原了越战的真实面目。
6.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硫磺岛的来信》
硫磺岛战役日方视角的战争片,应该和老牛仔的另一部美方视角的《父辈的旗帜》连着看,只不过后者主题不在战争,对战争的描写也比较少。
这部电影就像是《血战钢锯岭》和《帝国的毁灭》的结合,有如前者一样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如何腥风血雨如何惨绝人寰;有如后者对纳粹的写实风格,没有对哪方有任何的美化和丑化,只是真实的还原,并反应驻守在硫磺岛的日军作最后的抵抗的日子。
把《硫磺岛》和《旗帜》都看了后,便可知东木为何被封神。
7.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
以梦幻的笔法雕琢人性的疯狂
《现代启示录》的疯狂几乎延续了整个影片,科波拉从一开始就将影片拉进了一种癫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颠倒的头部特写、越南的丛林,呼啸的直升机、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后出现在柯兹创造的审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复叠化,仿佛一团浓稠的烂泥连同主人公的躯体一起被搅入他业已混乱的记忆中,科波拉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叠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无法逃脱的轮回中,音乐反复回响着“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 …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