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篓的牛角梳怎么样,贵州背背篓是什么意思

贵州背笼

贵州“开门见山”,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育,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峡谷深窄,流急滩险。交通始终是贵州人出行的最大障碍。这种艰难,直到近些年才真正改观。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旧日的行路难了。

我在翻读宋代李昉等人编撰的《太平广记》时,偶然发现其中的一则,记录了一种叫“背笼”的出行工具,在五代时常见用于南州一带。唐初所设的南州,所辖地大约在今重庆市綦江、南川及其以南地区,包括今贵州的道真、正安一带。五代时期,王建的前蜀国(公元907年~918年)“黔巫之南,谓之南州”,南州一带,“州多山险,路细不通乘骑,贵贱皆策杖而行,其囊橐悉皆差夫背负。夫役不到处,便遣县令主簿自荷而行”。当时南州山中多险要,路很狭窄,骑马过不去,不管身份贵贱,人人都得拄着手杖走,行李得让脚夫背着。没有脚夫的时候,就连县令主簿们也只好自己扛着走。当时,有位名叫刘隐的官员去南州,将到南州境时,州牧派人前来送信迎接,同时还有两个人背着笼子来到面前,请刘隐坐进笼内,“将隐入笼内,掉手而行。”那两人轮换背着刘隐行走,“凡登山入谷,皆绝高绝深者”,经过上百处这样的地方,“皆用指爪攀缘,寸寸而进。”坐在笼子里面的人,“必与负荷者相背而坐”。快到州府附近的时候,州牧也坐着笼子,来到郊外迎接。“洎至近州,州牧亦坐笼而迓于郊”。这实在是一幅十分逼真的山区出行图。官员尚且如此,庶民百姓定是更为艰难。在这一大片马不能行的山区,只有背笼才是唯一的代步工具。古代贵州山区的“行路难”,由此可见一斑。

贵州背笼——背篼是背笼的“后代”

“背笼”这种运输工具,到了宋代,似乎不再用来背人。在宋人朱辅的笔下,有另样的记录:“负物不以肩。用木为半枷之状,箝其项,以布带或皮系之额上。名背笼。”宋人范成大、周去非也有相似的记载:“岭蹬险厄,负戴者悉著背上,绳系于额,偻而趋”;“地皆高山,而所产乃辎重,欲运致之,不可肩荷,则为大囊贮物,以皮为大带挽之于额,而负之于背,虽大木石亦负于背”。这些记述所涉的地理空间,大致包括今湖南怀化及其比邻的部分地带,今贵州黔东南的东部和铜仁地区东南部,以及广西的东北部——大致是古称“五溪”的南部。在这些溪峒地区,山高谷深,丛林密布,道路崎岖,人畜行走极其艰难。因此,宋代汉族地区通用的人挑马驮的运输方式,在这里无从施展,人们只能改肩挑为背负,出现“背笼”这一适应艰险交通环境的特制工具。

清人段汝霖在其笔记中,对黔湘边界地方的“苗人”(这是古人的泛指,并非专指今天的苗族)负重致远的运输方式有所描述,说他们不用挑运,而是“惟用木板,缺其一面,形如半枷,置于项后,以着于肩,另贯以绳系于首,然后用篾背篓负物于背,便肩与首俱用力,名曰背扛。即古人负载之义也。用两手置腰后,往上掇之,较民间所负为多。羊肠鸟道,攀援以登垣如也。若令其去背扛而从挑运,则寸步难行矣。至妇女负粮食荷重物,往来便捷,亦与男子同,惟觉不用板耳”。这种“背扛”运输的方式,与宋人所记述的“背笼”运输方式,如出一辙。晚清时生活在黔滇边地的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也曾记录下这种方式:“我们遇到几位背水的姑娘和妇女。一个持续置于背上的大桶由绳索绕过肩膀固定住,桶的全部重量即负荷于腰背部。这种背水的活路是妇女必须承担的最沉重的家务之一,况且从家中到水源的距离时常很远”。在今天的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妇女的背水方式依然如此。可见这种古老独特的山区运输方式,一直绵延不绝于贵州民间。

从古人的记叙中,可知“背笼”大概仅是一个背货物用的木架,为了便于上山下坡,“背笼”放置货物处做成为框形,从而使背负者与所负货物间保持多点面的接触和支撑,因而称它为“笼”。而框的一边,做骨架的木枋顶端做成了圆弧钩形,以方便挂在背负者的两肩上,如此才能使背负者的整个背部和两肩都能同时承重,而且可以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移动货物的重心,改变人体对货物的支撑点,以利于途中身体的各承重部位能够替换休息。用皮带勒于额上,也是为了增加支撑点,减轻货物对背部的压力,而且可以利用颈部的活动,转移货物重心位置。背上货物后,背负者不能直立行走,只能佝偻而行。为保持上山下坡时的身体平衡,他们的手中还要拿一个顶端呈牛角状的手杖,以便下坡时拄地,以免身体前倾而跌倒,也可将沉重的背笼置于手杖上,可让人能够站立休息。这样的运输工具,直到20世纪中叶,贵州山区运盐的“盐巴客”依然在使用。这是山区民众为适应山地地形、不得已而摸索创造出来的运输方式。

贵州背笼——背篼是背笼的“后代”

不过,依我之见,那种古代的“背笼”,与今天在贵州城乡随处可见的“背篼”并不相同。其一,背笼仅是一个简单的木架,不拘货物长短、大小和外形,都可以捆缚在木架上运输;而背篼已编成筐形,因而装载货物时便有诸多限制,只便于运输小件货物。其二,使用背笼时,背部、肩部和额部需同时着力,背篼则主要是背部着力。其三,背上背笼后,腰不能伸直,必须佝偻而行;而使用背篼则可直立行走。其四,背上背笼后,途中若要休息,必须凭借特殊的手杖支撑好背笼,人方可站立休息;而背篼是平底,可以随时从肩上卸下,置于地上。因此,可以认为,背篼是背笼的“后代”,而且显然是在道路相对较好、大件货物有畜力搬运的情况下,才发展起来的。

本文作者何光渝 来源黔中书

当然,今天偶尔也能见到用背篼背人的仿古“遗风”。不过,也只是背背幼儿而已了。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