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注射过量会怎么样,安定注射过量会怎么样吗
氯胺酮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此外,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氯胺酮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 特征 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显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
简介
氯胺酮起效快,静脉注射后1分钟、肌肉注射后5分钟,血浆内药物浓度达峰值。苏醒迅速,对心血管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对呼吸的影响较轻。氯胺酮进入血循环后大部分进入脑组织,然后再分布于全身组织中,主要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成去甲氯胺酮,其作用强度约为氯胺酮的1/5至1/3,使得神志恢复后仍有较长时间的嗜睡状态,再逐步代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仅有2.5%的氯胺酮原形经尿排出。重复给药时,自我诱发的酶性诱导能使此药产生耐药性。多次手术可使氯胺酮出现耐受性,成人用量较前次增加15%,儿童约20%。
氯胺酮在静脉麻醉药中,镇痛效果良好,尤其是体表镇痛,且对循环系统有交感兴奋作用,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在这个意义上讲,氯胺酮明显优于硫喷妥钠、异丙酚等药;但缺点是麻醉中肌肉紧张、苏醒期有致幻、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1]
适应证
本药应用广泛,如各种浅表、短小手术和诊断性检查的麻醉;基础麻醉如对小儿、广泛烧伤、静脉穿刺困难者;其他麻醉方法的辅助麻醉,或复合用于各科手术。有支气管扩张作用,故适用于哮喘病人。[1]
慎用及禁忌
不宜单独用于严重(未有效控制)高血压(>160/100)、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不全、肺心病、肺动脉高压、颅压或眼压过高者《禁用》。有癫痫、精神病史、甲亢、及肾上腺嗜咯细胞瘤患者慎用。[1]
应用原则
氯胺酮的剂量临床上变异较大,单次静脉注射一般按1~2 mg/kg计算,肌注4~5 mg/kg,必要时追加首次剂量的1/2~2/3(或全量《指南》)。[1]
使用方法
基础麻醉时可用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或者1~2 mg/kg静脉注射,维持15~30分钟。也可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及椎管内麻醉的辅助用药,0.5~1 mg/kg经静脉或肌肉注射。[1]
具体方法:
1. 肌注法:儿童4-6mg/kg计算,剂量过大时副作用增多,有可能出现呼吸抑制。臀肌注射1-5min出现麻醉,持续15-30min。
2. 静注法:首次剂量2mg/kg(1-3mg/kg),计算,注射速度要缓慢,至少在60s以上。1-2min进入麻醉,维持5-15min.如需延长时间,追加量应为首次量的1/2-全量。可重复二到三次,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mg/kg.
3. 静脉滴注法:(浓度0.1%) 氯胺酮100mg加入5-10%GS中。
先单次静注氯胺酮2mg/kg诱导,继以上述稀释法滴注,初始滴速20-40gtt/min左右,手术后期减慢至10gtt/min左右。较长时间手术宜再复合其他药物(安定0.2-0.4mg/kg.酌情分次iv等)以减少总量。
《常用剂量》:
全麻诱导:iv:0.5-2mg/kg.im:4-6mg/kg.
麻醉维持:0.5-1.0mg/kg分次iv.加用50%氧化亚氮与氧
15-45ug.min-1连续ivgtt加用50-70%氧化亚氮与氧
30-90ug/kg.min-1连续ivgtt.
镇静与镇痛:0.2-0.8ug/kg(iv缓慢)
2-4mg/kg肌注
不良反应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在麻醉恢复期有幻觉、躁动不安、恶梦及谵语等精神症状,其次是在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偶有一过性呼吸抑制或暂停,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多半是在用量较大、分泌物增多时发生。[1]
注意事项
术前用安定类药物可减少术中和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诱导时常见肌震颤与肌肉不自主运动,偶有肢体无目的运动与肌阵挛,此种情况易误认为麻醉过浅而给药过量。苏醒期肌张力首先恢复正常,此后有一阶段病人不关心其周围环境,与周围的人与物完全恢复联系可能很突然,这可能出现在病人有苏醒体征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苏醒期有时有复视或其他视觉障碍,偶有失明或说话困难,多为短暂性,且恢复很快。
注射氯胺酮后,眼泪、唾液分泌增多,出现植物神经兴奋的表现,偶有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发生,术前用抗胆碱药则可避免或减少发生。
虽然氯胺酮呼吸抑制作用轻微,但如静脉给药剂量过大或注药速度过快,或复合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则可引起呼吸明显抑制,甚至呼吸停止。另外,对婴儿或老年人的呼吸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氯胺酮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及5—羟色胺对气管和支气管的收缩作用。现已确认此药是治疗哮喘最满意的药物之一,有临床实用价值。
氯胺酮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致心肌耗氧量增多,故严重冠心病病人不宜应用此药。
氯胺酮增加妊娠子宫的肌张力、收缩强度及频率,通常情况下无病理性作用。但是在子宫活动异常增加时,例如强直性子宫收缩、胎盘早剥与脐带脱垂等情况下,常规应用临床剂量的氯胺酮有害,剂量应减少至25 mg以下。母体注入氯胺酮后,胎儿肌张力增加。
氯胺酮增加脑血流与脑耗氧量,脑脊液压随脑血流的增多而升高。控制呼吸造成低碳酸血症能消除氯胺酮对脑血流、脑脊液压及颅内压的升高反应。
氯胺酮具有较强的药物滥用潜力,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1] 氯胺酮内脏镇痛作用差,辅助硬膜外阻滞镇痛不全时,它不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反而不安全,故最好不用。
麻醉浅时眼科手术麻醉要防止眼-心反射。手术要求眼球不动时禁用氯胺酮。
氯胺酮
药物类别: 神经系统用药 所属类别: 全身麻醉药
药物名称: 氯胺酮 英文名称: Ketamine凯他敏
制剂/规格: 序号 制剂 规格
1 注射剂: 0.1g(2m1);0.1g(10m1);0.2g(20ml)
药理作用: 本品主要是选择性地抑制丘脑的内侧核,阻滞脊髓至网状结构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并对中枢神经和脊髓中的阿片受体有亲和力。产生麻醉作用,主要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L-谷氨酸)及N-甲基-D-天门冬酸受体的结果;镇痛作用主要由于阻滞脊髓至网状结构对痛觉传人的信号及对阿片受体的结合,而对脊髓丘脑传导无影响,故对内脏疼痛改善有限。静脉注射1~2mg/kg或肌注4~6mg/kg,分别于30s及3~5分钟意识消失麻醉后出现睁眼凝视及眼球震颤,肢体肌力增强,呈木僵状态;眼泪、唾液分泌增多,术前用抗胆碱药可避免或减少发生。对交感神经和循环有兴奋作用,表现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眼压和颅内压均升高、肺动脉压及心排出量皆高。但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在循环衰竭病人更为突出。大剂量时,可出现呼吸抑制和呼吸暂停。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在麻醉恢复期常有恶心、呕吐发生。可使儿茶酚胺升高、血糖上升、内分泌亢进。不影响子宫收缩,但在剖宫产时,应用本品,因血压升高而致出血量较多。
药动学: 本品进入血循环后大部分进入脑组织,然后再分布于全身组织中,肝、肺和脂肪内的药物浓度也高。本品t1/2α为2~11分钟,t1/2β为1~3小时。主要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成去甲氯胺酮,再逐步代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仅有2.5%以原形随尿排出。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无需肌松的短小诊断检查或手术,亦可用于吸入全麻的诱导,或作为氧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但咽、喉或气管区的手术不适用,因该区的反射仍存在,对粘液分泌也不抑制。
用法用量: (1)全麻诱导:成人按体重静注1~2mg/kg,维持可采用连续静滴,每分钟不超过1~2mg,即按体重10~30μg/kg,加用苯二氮卓类药,可减少其用量。
(2)镇痛:成人先按体重静注0.2~0.75mg/kg,2~3分钟注完,而后连续静滴每分钟按体重5~20μg/kg。
(3)基础麻醉:临床个体间差异大,小儿肌注按体重4~5mg/kg,必要时追加1/3~1/2量。
不良反应: 1.麻醉恢复期可出现浮想、幻觉、错视、躁动不安、噩梦及谵语等,已认为是分离麻醉所必然,年幼和年长者较青壮年为少。
2.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不能自控的肌肉收缩偶见。
3.偶有呼吸抑制或暂停、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多半是在用量较大、分泌物增多时发生。
相互作用: 1.与苯二氮卓类及阿片类药物并用时,可延长作用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剂量应酌情减少。
2.与氟烷等含卤全麻药同用时,本品作用延长,苏醒迟延。
3.与抗高血压药或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时,尤其是氯胺酮用量偏大,静注过快,可导致血压剧降和/或呼吸抑制。
4.服用甲状腺素的病人,本品有可能引起血压过高和心动过速。
注意事项: 1.顽固、难治性高血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近期内心肌梗死及甲亢病人禁用。
2.颅内压增高、脑出血及青光眼患者禁用。
3.静脉注射切忌过快,否则易致一过性呼吸暂停。
4.苏醒期间可出现恶梦幻觉,预先应用镇静药,可减少此反应。
5.完全清醒后行为心理恢复正常需要一定时间,24小时内不得驾车和操作精密性工作。
6.失代偿的休克病人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引起血压剧降,甚至心脏骤停。
7.可使妊娠子宫的压力及收缩程度与频率增加。本品可迅速通过胎盘,可使胎儿肌张力增加。
8.慎用于酒精急性中毒或慢性成瘾、心功能代偿欠佳、眼外伤眼球破裂、眼内压高、脑脊液压升高、精神失常(包括错乱和精神分裂)以及甲状腺毒性发作等。
9.用药监测,主要是心功能,尤其是伴有高血压或心衰史的患者。
疗效评价: 氯胺酮系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是惟一具有镇痛性的静脉全麻药,能产生分离麻醉现象。麻醉时对体表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但诱导迅速。本品用量应作个别调整。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