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俊秀的画怎么样,赵宝琴书法
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作为《大品般若经》600多卷中的一节,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为了修身养性和内心的虔诚,多有录《心经》。被后世学子们尊为书法大家的王羲之、欧阳询、张旭、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傅山、以及近现代的弘一大师、书法家于右任和画家吴昌硕都有《心经》书法作品传世。无论是张旭草书的《心经》,还是傅山楷书的《心经》,抑或是吴昌硕篆书的《心经》,都让后人在世代相传中,感受修行与《心经》的那种心领神会的书道妙处!
赵宝琴就是在《心经》书道的反复学习与钻研中,在创作数不清有多少幅相关的作品里,在“进身其中,悟取之道”中,不断进取,反复悟得了那份既有既无的心性圆融!
他善用小篆书写心经,这一点是与其金石刻字,雕刻制匾的积累和书画功夫不无关系的,而最重要的是他多年从事研究傅山、王铎、董寿平,并主编、参与出版《中国书法传世极品大幅仿真系列一一傅山书法》《王铎书法》《翰香馆法书》(12卷本)以及《傅山书法全集》《宝贤堂集古法帖》《砚樵山房诗稿》《傅山纪念文集》《董寿平先生纪念文集》等工作中,所学、所思的积累成果,给予他在书写《心经》时,字里行间的综合文化厚重的基础体现。
小篆之法书写《心经》,要比用行、草、隶、楷等字体书写难度大,不仅要把每个字的出处笔画进行认真核对,还要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精又细,否则一处败笔,满纸尽毁,这幅巨制《心经》便足见功底。
赵宝琴在正式书写《心经》作品时,要做到由内及外的敬与静。全情投入中笔实墨沉,遒劲凝练。线条挺劲端正而不死板,流畅婉丽而不轻飘。秀丽中有雄健,方圆并用且有力道!在力透纸背中呈现出扎实的笔墨功力。从甲骨到金文,从古人笔法到今人点拨。继承与开拓并举中赵宝琴的书风辩识度逐渐形成。
这一切,无论是书道体悟中的绘画、雕刻、篆刻;还是学术研究成果;抑或是赵宝琴严谨的职业习惯的养成,都与晋祠一地和张颔、董寿平两位先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晋祠是古都之中的文化圣地!赵宝琴从山西灵石县静升村,被招聘至县国营刻字部参加工作,再被太原市晋祠文管所,也就是晋祠博物馆的前身,借调来设计刻制牌匾及碑刻,再后来正式调入便由工人转为干部,他从普通干部,成为傅山纪念馆馆长,再到兼任董寿平美术馆馆长,再提升到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靠的是肯学、能干,认真、踏实。
赵宝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晋文化在我国文明发展的长河里,有着重要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晋祠,这一重要的文化符号,既是他追求文化大美的重要所在,也是与《心经》结缘的福祉原点。
晋祠内的南端,是重点佛教文化景区,1996年在晋祠内恢复了“十方奉圣禅寺”,简称奉圣寺。寺院坐西向东,初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住所,唐高祖敕建为寺。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该寺规模宏大,寺内分前后两院,前院东西两侧建有碑廊,陈列唐天圣二年(699)所刻的《华严石经》石刻百余幢……。赵宝琴说起这些如数家珍,走过奉圣寺山门外廊檐下悬挂有《十方奉圣禅寺》楷书巨幅匾额,便是复建时赵宝琴创作书写的。院内过殿里,中塑弥勒像,背后韦驮像等。后院正殿的大雄宝殿,内奉如来、文殊、普贤三大菩萨像及阿难、迦叶等。后壁绘《说法图》,左右绘《三十六佛传图》等。北配殿塑立十八罗汉朝观音像,南配殿塑地藏王菩萨像,在北侧连有“浮屠院”……在奉圣寺正殿明间檐下悬挂的也是复建后,由赵宝琴题写设计的《大雄宝殿》巨幅匾额。
赵宝琴讲述晋祠文化时表现出来的发自肺腑的虔诚和热爱,十分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晋文化带给他许多的快乐和思考,即便有家国家级的博物馆拟调他入职,他还是选择了晋祠。他说:“这里有我生长的土壤,更是我文化发展的根脉”。
在与恩师张颔的学习岁月中,尊师重道自不必说。赵宝琴做学问的态度,先生是很喜欢的,“认死理,下死功夫”!“不急功近利”。这不仅是张颔先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的书画导师董寿平先生生前的共识!更是已故大家、亦师亦友的王琦、卫俊秀、尹瘦石、罗工柳诸先生的共识。
2014年9月,许多名家如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丁绍光、林凡、赵望进、童衍方、赵梅生、祝焘、刘恪山、王景芬、王祥之等得知山西人民出版社将出版发行《赵宝琴书画篆刻刻字作品集》时,均分别为其题字赠画。从“师法秦汉,变则创新”“铁笔传神”“颇见形势”“落笔不随人后”“方寸经营剧苦辛,横刀一刻气如神,习得汉秦高古格,不倚门弟即超生”。这些题词中可以感受到赵宝琴的艺道人品。
董寿平在生前筹备“董寿平美术馆”时,将所有组织、设计、联络工作均交予太原市有关部门与赵宝琴办理,这一点,更是源于他的德艺双馨。
筹备工作是繁琐和复杂的,他和同事们经常往返于太原和北京之间。无论筹备工作多么繁杂,每次到北京不管是向董寿平先生汇报工作进展,还是听取他对美术馆陈设或磷选书画作品的意见,董老都会抽出时间指点赵宝琴的书画创作,几年下来,他不仅对“寿平松”“寿平竹”等的技法有了更深的掌握,还对董寿平先生的文人雅士的风骨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领悟。
耳顺之年的赵宝琴,在晋祠中董寿平美术馆和傅山纪念馆里,有些研究工作依然需要他,晋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他。但他的内心更希望年青人多担担子,走向前台。“掌握更多的晋文化精髓,了解更多晋祠内涵,在当下自媒体时代多为传播晋文化出力”!赵宝琴说。
如今赵宝琴的书、画、诗、印、刻字已自成一家,有关傅山、董寿平学术研究日趋深刻全面,对他而言名利与地位已云淡风清。真正使他感到快乐无比的是执管在手一气呵成的书画享受,还有那创作《心经》书法作品时的静气环绕;特别是那以文会友中的翰墨机缘!“快乐是由心而发的,我的快乐离不开书道翰墨!”赵宝琴说。(陈忱)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