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在哪条河上(泸定桥在什么河上)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前有枪林弹雨火势围攻,下有湍急河流波涛汹涌。87年前,枪林弹雨中,红军战士徒手攀上横在大渡河两岸的铁锁,展示出绝处逢生的战斗力。

前有灾民焦心亟待救助,上有余震引发山体滑坡。87年后,大渡河两岸道路中断,救援队员以绳作梯,以木搭桥,为大渡河两岸受灾群众架起生的通道。

千钧一发,尽示长征精神。

生命至上,方显英雄本色。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是一次跨越87年的同框。网友们把87年后的一幕幕称为“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前后87年,英雄们的使命也一样:为了人民的“战役”!

2022年9月8日,泸定9·5地震已过去72小时,大渡河两岸的救援仍在持续。我们把前后87年的“同框照”特意拼在一起,向“为了人民的战役”的人致敬。

王岗坪乡:深夜强渡大渡河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87年前,红军强渡大渡河。(图片来源于网络)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9月5日,救援人员深夜乘坐橡皮艇渡过大渡河(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震后,雅安市石棉县受灾严重。因道路交通中断,地处大渡河峡谷的王岗坪乡等地,成为“孤岛”。

如同87年前红军不畏生死渡河奔赴泸定,这条岷江最大的支流也不能阻挡救援人员前往对岸展开营救的决心。9月5日晚,超过500名消防救援人员乘坐救生艇和冲锋舟,连夜强渡大渡河,徒手挖掘开道,前往地处峡谷的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连夜向受灾更严重的地区挺进。

夜晚渡河,需一人在艇前打着手电筒照亮河面指明前进方向,一人在艇后控制方向和速度。这样算来,满载可坐6人的橡皮艇,一次最多只能运送4人,而10多公里的水路,需要花费大约40分钟时间。

当晚,救援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水路反复往返,把地震中受伤的伤员向外输送。岸上,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地震后的伤员,依次被小心翼翼抬上快艇。

青岗坪村:借木飞架生命桥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87年前,红军飞夺泸定桥(油画,刘国枢作)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9月5日,消防救援队借木材架生命桥(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得妥镇通往磨西镇的道路已经中断了,我们只有扛着设备跑步前进。”据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消防员姚强强讲述,由于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沿途不断有滚石掉落,队伍只能改变路线,沿着河边又是5公里之后终于到达受困群众所在的地方——贡嘎布乡青岗坪村。

要把受困群众转移到河对岸,一条河流却横在救援人员和受困群众之间。奔涌的水流声,即便山上的村子都能听到。河的两岸之间,有条不到一脚掌宽的管道,这便是当时唯一可能的救援通道。

“王绍刚支队长当即决定就地取材,用四五根原木架起了‘生命桥’桥梁。”也是凭借此桥,救援人员得以对青岗坪村进行搜救。

桥梁搭建好后,搜救和转运工作立即展开,消防员两人一组,一只手控制肩上架起受伤灾民,一只手腾出来扶住木的边缘,小步挪动,缓缓地向河对岸前进。管道下面,奔腾的渡河水滚滚流过。“因为当时受伤的人比较多,我们就找竹竿,用绳子现场制作成简易担架。”

甘孜支队消防员姚强强介绍,当时,有一名头部受伤的60岁左右老人,“已经昏迷不醒了,情况很危险,我们丝毫不敢耽搁。”

离桥足足有三四公里,因基本没有道路可走,必须翻越滑坡地段,消防救援人员接近1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趟转运。一路小跑,用担架把伤员转送至简易桥,守在简易桥旁的救援人员接到伤员后,六人一组,再转伤员送至约4公里外的救护车上。

“因为害怕出现二次伤害,即便是走河道和爬山,大家都必须保持快和稳。”姚强强表示,消防员救援人员送完伤员后,不敢休息继续返回再次转运,有的消防员甚至跑五六趟不休息,没有一个人喊累。

截至9月6日,青岗坪村300余名群众均已安全转移,其中包括29名重伤员。

燕子沟:河上架起“生命溜索”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87年前,红军冒着炮火强渡大渡河(图片来源于网络)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9月6日,救援人员在渡河上的生命溜索来回穿梭(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9月6日7时,武警四川总队某部和重庆巴南应急救援队携带着工具前往共和村,水势湍急的燕子沟河,成为救援队伍最大的阻碍。

重庆巴南应急救援队队长袁志成一直从事民间救援以及相关培训,特别是绳索救援,已经钻研十余年。经过两次选点,最终他选定河坝中一处河道约10米宽的地方,准备“空中架桥”。

打结、缚石,拉住绳索距离石头半米左右的位置,甘孜州行政执法局海螺沟大队队员郭灵抡起石头,借助惯性将带着绳子的石头扔到了对岸。对岸边,共和村村民桂树兵在水中抓住了绳索。此前,两支队伍曾尝试了十余次,但均以失败告终。

绳索顺利牵好,袁志成采用仰式朝对岸攀爬。此时水流逐渐增大,他的身体数次与河水接触,但好在有惊无险。10时许,两根救援绳和一根牵引绳成功横亘在燕子沟河上。

救援“空中通道”打通,武警官兵、救援队员、特警和医护人员也陆续渡到对岸,朝着共和村安置点前进。利用绳索倒挂横渡磨西镇的燕子沟河,武警官兵拉起空中溜索救援通道,4岁男童成为第一名从“水中孤村”共和村转移出来的被困人员。

“害怕吗?”“不害怕呀!”中午12时许,站在水流湍急的燕子沟河边,4岁男孩钟嘉懿回答了妈妈的问题,听到儿子的回答,妈妈张建敏抱着孩子哭了。

磨西镇:翻越百米悬崖的绝壁背囊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87年前,红军渡河后翻越悬崖峭壁(油画,来源于网络)

跨越87年的同框:大渡河上再现“飞夺泸定桥”

9月6日,救援人员携被困灾民,翻越百米悬崖的绝壁背囊(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9月6日,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消防员护送一群被困游客出山。

地震破坏力巨大,不少地方,已经看不出公路原来的模样,大量的石头和泥沙从山上垮塌下来,形成了一处处极不稳定的塌方体,不时有石块滚落,只能涉险翻越而过。

走了差不多2小时,一行人到了这一路上最危险的地段。

这里位于海螺沟大桥附近,在一处悬崖上,地震将原本的山体撕开了一处缺口,山上的巨石混杂着泥土和树木倾泻而下,形成了一处巨大的垂直滑坡带。下面,是奔涌而过的燕子沟河,上方,不断有落石滚下。

在百米悬崖上几乎垂直的震后滑坡带。消防员王家伟将男孩放入背囊负在身上,牵起了一根救援绳索小心前行,最终安全撤离。

消防员身上是“最温暖的背囊”,现场这一幕的照片令人动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被排除万难的红军成功渡过。87年的时光荏苒,却未曾改变“天险”渡河上,大无畏的英雄们昼夜兼程、万众一心的精神。强渡大渡河、飞架生命桥、搭建渡河溜索……数千位救援人员用智慧、勇气和汗水,留下不可阻挡的逆行脚步,继续书写着现代版的“飞夺泸定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