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什么意思(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下一句)

作者:赵献东

周日得余闲,与女儿茜茜和洒洒漫步在许昌西湖公园,看到荷花满池,触景生情,禁不住同声吟诵周敦颐的《爱莲说》,朗朗上口,意韵绵长。今日之许昌,“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一汪汪清水,一座座小桥,一片片绿地,一幅幅美景徐徐展现。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小西湖边理学七子浮雕前,久久凝望,周敦颐仿佛又回到许昌,从画面中走出,妙笔生花正在书写《爱莲说》。

名花名城两相宜——重读《爱莲说》

红荷图黄永玉/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仅122字,却蕴藉无穷,寄意深远,志趣耐人寻味;简要直切,托物言志,借菊花、牡丹和莲花言隐逸之志、富贵之气、高洁之质。菊花、牡丹和莲花现已分别成为中原地区开封、洛阳和许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花。

身为河南人,曾多次到开封欣赏菊花的秀雅淡妆,也数度往洛阳目睹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岁岁年年在许昌领略小西湖的“一池花莲”和莲花湾的“荷花别样”。

东京梦华——菊城开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开封的市花菊花,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寓意着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媚世俗。晋陶渊明“独爱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每逢重阳时节,开封遍地菊花,满城飘香。《东京梦华录·重阳》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封每年都举办菊展。深秋来临,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菊花却竞相绽放。大街小巷,每家每户,摆放菊花,姹紫嫣红,绚丽多彩,争芳吐艳,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遥想当年东京,文治盛行,物阜民丰,气凝大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写菊花的经典名句,如欧阳修的“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轼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菊花,见证了这座皇城的辉煌与没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昔日的国际大都市已演化为城摞城的历史遗迹,而菊花依然在寒秋中盛放,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汴京,佩戴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那八朝古都的光环,在曾经连绵不绝的护城河水环绕下,赢得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清明上河图》回望当年的都市繁华,通过年年举办的菊花展会再现“东京梦华”。开封,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座中轴线从未变动过的城市,也因菊花不断唤醒人们对这座都城的美好记忆。信步汴梁古城,一缕缕朝霞映射铁塔,龙亭中的龙椅上人去空空,天波杨府时时擂动鼓声,大相国寺再次敲响晨钟。让我们不禁慨叹:繁华如过眼云烟,唯有那菊花,娇而不躁,以其清逸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本来。

开封,始终传承着厚重的文化血脉,飘洒墨香的百年河南大学,仿制重建的清明上河园,无不昭示着这座古韵犹存的皇城仍在现代城市的喧嚣中保持着对历史的沉思,厚积薄发,犹如傲寒的菊花,春天破土就是为了迎接秋天的怒放。

千年帝都——牡丹洛阳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提起洛阳的市花牡丹,不由得让人想起国色天香,富贵吉祥,想起了这座千年帝都的繁盛与荣光。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自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开始,牡丹在洛阳广泛种植。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当时洛阳有个名为宋单父的花师,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种植牡丹一万多株,变色千种,各不相同。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作为帝王之都、牡丹之城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厚的帝王之气。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艳极无双,象征着唐朝的富贵繁华,因此牡丹的审美文化也迅速发展,关于牡丹的诗作、画作、文章、著述源源不断。仅诗作而言,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建的“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白居易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等。

一座城,不只是一座具象的建筑群,一旦融入历史文化的血脉,就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水之滨,曹植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初唐四杰在此雅集聚会,引领大唐文化走向繁荣昌盛;龙门之畔,青山隐隐,绿水潺潺,风华绝代的牡丹向着那尊千年的佛像诉说着辉煌而坎坷的从前。而如今,牡丹依旧在春天开得妖娆多姿,芬芳无际。牡丹,承载了洛阳人过往历史的记忆,同时寓意着洛阳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寻。洛阳正昂首阔步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自然之美与富贵、繁荣、兴盛的文化内蕴结合起来,让这座千年帝都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汉魏故都——莲城许昌

“莲,花之君子者也”。许昌因市花为莲,又称“莲城”。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颍河穿境而过,既在颍阴,又处颍阳,阴阳和谐。1800年前,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许下屯田,穿渠灌溉,开漕运粮。今日之运粮河、饮马河、灞陵河,仍依稀流淌着当年的水韵,十里护城河依旧荷花满池。

北宋定都开封之后,许昌直属京城,加之气候适宜,风景秀丽,城市繁华,商贾兴旺,古迹众多,许多文人墨客如周敦颐、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朱熹、梅尧臣等等,在此安居讲学、风云聚会、填词作赋、著书立说。

欧阳修在许昌留下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的诗句。苏轼在许昌赋诗“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苏辙长期在许昌居住。《永乐大典》载有:“观荷亭畔花仍发,思故台前草自青”,记录了当时许昌荷花盛放,思故台前绿草盈盈的景象。如今,古人在小西湖畔,亭台楼榭中吟诗做对、豪饮畅谈的踪迹已去,唯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历经千载流芳于今。从这个意义上讲,荷花正是许昌千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

许昌人喜爱莲花,视之如珍宝,甚至给女儿起名也常有爱莲之意,如“越调皇后”毛爱莲。当你在许都大剧院观看豫剧《七品青莲》,或聆听“莲城清风大讲堂”,淳淳的乡音、郁郁的乡韵、浓浓的乡情早已植根于许昌人的血脉之中。当你行走在莲城大道,就会被一派新时代的繁华所吸引,也会被一种淡然和安宁所感染。当你融入许昌,你会被许昌人正直、朴实、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莲的一生,从“清塘引水下藕根”,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菡萏发荷花”,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到“荷尽已无擎雨盖”。一生从盛开到零落,变成泥下的藕,花开花落都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像许昌人一样,无怨无悔,平凡生活,无私奉献,辛勤劳作。

莲花承载着许昌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当你来到曹魏古城,走进相府广场,但见曹孟德横槊赋诗,魏武挥鞭,莲花静静地伴其身旁,观其成败得失;当你走进碧殿厚重的春秋楼,再看关云长夜读《春秋》,两院英风,莲花伴他长夜无眠……许昌是深沉而厚重的,这样的莲花只属于许昌。

随着时光推移,许昌一度遭受缺水之痛。许昌人盼水心切,于是立志兴水,发愤图强,引来了长江之水、黄河之水、淮河之水,构架起河河相通、河湖相连、水绿交融的城市格局,建成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家乡,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水在林中,林在水中”“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体系。

如今的许昌人秉承着莲花精神——虚心正直,积极向上,无惧风雨,正在迈向新的征程。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简直是个预言家!以花言城,以花喻城,将三座中原名城的市花荟萃一文——逸风沉韵的开封,温婉典丽的洛阳,清新优雅的许昌。诚可谓:名花名城两相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挚爱的许昌人,不正是周敦颐苦苦寻觅的知音吗?许昌人感激周敦颐对莲花钟爱有加,赋予其高洁之意;周敦颐也定会感念许昌人,穿越时空,终于找到了知己,真乃“忘年之交”。

开封、洛阳和许昌,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文人骚客雅集之地,不仅经历了华夏文明悠久而厚重的过往,还肩负着中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观花如观城。这三城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这三城的文化也必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4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