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写给儿子最感人的一封信(爸爸写给儿子最感人的一封信1000)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只有女儿的父亲

每一次
你都告诉女儿
你对她嘶吼
是因为爱
于是她始终未能分辨
粗暴与关怀
你的巧言
让她长大后
欣然相信伤害她的男人
只因他们
像极了你

作者 / [加拿大] 露比·考尔

翻译 / 山鲁米儿

选自 / 《牛奶与蜂蜜》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极为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幸的家庭,也有着极强的相似性,比如都会有一个严厉、粗暴、自私的父亲。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初次读到露比·考尔这首《致有女儿的父亲》,我极为痛心,然后有些难过——为那些从小就被父亲粗暴对待、分不清粗暴与关怀的女孩子而难过。

因为她们从没有被温柔以待过,从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尊重、关怀和爱护,甚至被教育:“父爱就是严厉的”、“打你骂你是因为爱你”。

当这些女孩长大后,这些观念会在她们心中生下根来——她们会认为“爱就是这样的”、“男人就该是这样的”;她们“欣然相信伤害她的男人”,只是因为这些男人,像极了她们粗暴的父亲。

这是多么可悲之事,但看见自己的女儿像“飞蛾扑火”一般,投入一个粗暴男人的怀里时,那些从小嘶吼、打骂女儿的父亲,内心可曾有一丝丝悔意、惶恐与良心不安。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伤害,并不会随着长大而消失。这种伤害的阴影,会笼罩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从小动不动就被指责、被辱骂、被打压的孩子,TA的自卑感和不快乐会伴随其一生。

更不幸的是,当一代代人被困囿在“爱就是这样”、“男人就是这样”的愚蠢观念里,不知平等、独立、尊重、关爱为何物时,我们就会认为那些粗暴是正常的、那些伤害是可以被原谅的,甚至认为那些粗暴、伤害就是爱的一部分。

进而,我们把这种“粗暴的爱”传递给下一代。直到有一天,我们从孩子的惊恐中看到曾经的那个同样被父母嘶吼的自己,我们知道,那是不幸的延续。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施害者。而那个受伤害的孩子,本是作为父母最应该保护其免受伤害的人。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虽然我没有女儿,但是无论儿女都一样,从小都应该被温柔善待。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认知、性格和行为。所谓言传身教,主要还是在“身教”。父亲怎么对待母亲,儿子可能以后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女人。

可我们的性别认知里,关于“男子气”和“阳刚气质”,还是有很多刻板印象和有毒的部分。很多男人,将霸气、不拘小节、甚至粗鲁、野蛮认定为“阳刚之气”。他们便会在生活中践行所谓的“大男子主义”——歧视女性、欺负弱小、粗声粗气,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这样错误、扭曲、有毒的观念,造就了一个个面目可憎的“男人”、“父亲”。

一个男人,最有男人味的地方,或者说最有男子气概的地方,在于其内心强大而温柔,敢于为保护妻儿、弱小挺身而出。“阳刚之气”的精神内核,是责任、付出、牺牲。有阳刚之气的人,必是善良而又温柔的。

致有女儿的父亲:不要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一生

露比·考尔

露比·考尔是一位加拿大印度裔年轻诗人,在《牛奶与蜂蜜》这本诗集中,她写童年时的痛苦,被父亲漠视、嘶吼,她将女性遭遇的性别歧视、亲人间的疏离和惊恐无惧的经历,描绘得触目惊心:“没有哪个女儿,需要靠请求父亲,才能获得善待。”

这首《致有女儿的父亲》,不止是一首以痛苦经历写就的诗,它更是一封写给所有父亲的劝诫信,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当一个好父亲。

100年前,胡适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至今读来依然深受感动。这封信可与露比·考尔这首诗对照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样的父亲是好父亲,什么样的父亲是坏父亲,以及该怎样去做一个好父亲——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尽好父母的养育之责,不要“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胡适有《给儿子的一封信》,敬录如下: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
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
因为有你的参与,
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
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
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
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
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
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
去掌控你的人生。

荐诗/ 李小建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