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bmi对照表2021(男性bmi值对照表)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好女不过百”
“我要瘦成一道闪电,越瘦越好。”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
人们有事没事就喊着减肥。
看到体重秤数据比之前高了,
就开始想自己是不是最近吃得太多
看到数据较之前低了,
就开心得多吃了一碗饭
体重秤上的数字
真的能为你的体重“代言”吗?
不一定!
与其烦恼自己的体重,还不如先了解下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和标准对比之后,综合考虑健康因素,再确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减肥,该减掉多少。
那么健康体重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科学减肥?近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给出了答案,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健康体重的标准
医学上评价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它和体内的脂肪总量密切相关。
健康的体重的标准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之间。
计算方法如下:
BMI = 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
例:假设一个人体重50kg,身高1.6m。BMI=50÷1.6÷1.6≈19.5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中指出,超重或肥胖的判定及分期为:
超重:24.0≤BMI<28.0 。
肥 胖:BMI≥28.0 。
BMI判断是否肥胖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仅肚子大的腹型肥胖人群,所以推荐BMI结合腰围共同判断。
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内脏型肥胖: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
共识根据BMI及是否合并并发症对超重或肥胖进行分期,共分为四期:
0期:超重,无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相关疾病;
1期:超重,伴有1种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肥胖,无或伴有1种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
2期:超重或肥胖,伴有1种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
3期:超重或肥胖,伴有1种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重度并发症。
超重或肥胖如何科学减肥?
01/减重目标
研究显示体重减少5%~15%或更多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此,共识建议将减少体重5%~15%及以上作为体重管理的目标。
02/生活习惯建议
避免久坐、规律作息、控制进食速度、足量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03/饮食习惯建议
减重的基础是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无论选择哪种膳食模式,都需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
04/运动锻炼建议
建议超重或肥胖患者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个人爱好,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运动前后要注意热身、拉伸,以及逐步增加运动负荷,以达到每周3~5天,总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隔日进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训练,每次10~20分钟,进行抗阻训练时,在安全范围内选择针对大肌群的中等到高强度的短时剧烈运动,休息间隔<1分钟,有助于增加骨骼肌含量,强化减肥效果。
高强度间歇训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减重方法。戳文了解:想运动又没时间?**运动医学会推荐“七分钟健身法”
05/减重药物建议
对于BMI≥24.0 kg/m2且存在超重或肥胖合并症,或BMI≥28.0 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在尝试了以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后仍未达到目标,可考虑配合药物治疗。目前在中国获批的减肥药只有奥利司他。
06/减重手术建议
如果BMI≥32.5 kg/m2且存在合并症,或BMI≥35.0 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内科治疗等减重方法长期无效,经综合评估后可考虑行减重手术治疗。
中年发福,不是新陈代谢变慢的锅
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一项关于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显示:
人的新陈代谢在1岁左右达到顶峰,此时婴儿消耗卡路里的速度比成年人快50%。此后直到20岁左右,人体新陈代谢每年大约以3%的速度逐渐下降。之后从20岁到60岁,人类新陈代谢率在整个成年时期保持稳定。60岁之后,人的新陈代谢速率才会再次缓慢下降。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三四十岁时体重、腰围增加,不要怪身体的新陈代谢,这可能是因为你吃得太多,消耗太少。
总之,减肥做到营养均衡、吃动平衡是关键,即:管住嘴,迈开腿!减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最好的减脂方法是循序渐进、安全健康、不会让你轻易半途而废的方法。
超重或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如果您超重或肥胖了,
那建议您减肥减重。
如果您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但想更苗条更瘦一些,
建议您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科学减重。
总之,
不要“身材焦虑”,
不为“身材担忧”,
要为健康加油!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营养产业分会,等.(2021)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15(4):317-322.
End
声明:本文由骨科大夫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