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事件始末(金福南事件始末细节)
图文无关
二八事件918庭审之后,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南周对几大争议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网传“四朵金花”的说法,“没有偷换的条件”“洗澡也是一个一个洗的”,似乎流程严密,没有互换的可能(难不成是GWYC一出生就“自行”完成了互换)。虽然杜某庭审后即迫不及待宣称“她们还原了最真的真相”,但实际上目前为止还是无法确认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是“最真的真相”并没有被真正还原。
虽然大多数网友根据大药房一年来的表现,以及大药房的相关人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声,基本也能推测此次庭审,大抵只有诸如“记不清”“不知道”“当时管理混乱”之类的回应。从法理角度,“四朵金花”作为证人似乎可以选择这样的回答(她们几乎口径一致、态度一致的的回答似乎经过了某种“演练”)。但面对如此之多的“拒绝回答”,以及证人们明显防御过度的表现,大家但还是感到有一些悖于常理——正常情态下作为证人是没必要如此抗拒甚至敌视对方律师的,而只需实事求是回应问题即可。
特别是,她们不但是“证人”,至少还有另一种身份,就是事件关联人,于情于理怎么也不应是事不关己、消极应付的态度。
从基本的人性和人伦角度,面对28年错换人生的悲剧,面对两个家庭几乎崩溃的生活(姑且按她们说的是“错换”),作为事件关联人,她们没有一丝悲悯和歉疚,在庭审时多以“记不清”“不清楚”“不知道”回复问题,甚至律师还没有问完问题就表示“拒绝回答”,甚至网友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清楚看到的签名都能表示“看不清楚”,这样的冷漠和抗拒态度让很多网友感到难以理解。
而同样是错换案受害方的杜某及其律师,面对当时事件的医护人员(理论上应该也是28年来第一次见到),竟然没有半点纠扯,没有一句追问(南周报道是没有提问),并在庭审后、法院并未当庭宣判的情况下立马欢呼“妥了稳了”,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从“越强调什么说明越害怕什么”的心理逻辑,我们从这样的迫切表达里,似乎可以看到当事人内心的某些焦虑。
法律方面的问题,有待司法机关给出进一步答案。我们暂且先从大多数人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基于基本的善恶情感催生出来的常态心理,对“四朵金花”一年多来的表现以及庭审表现进行一些简要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不存在或不需要刻意表达或选择性表达,则多数情况下人的表达应会遵从“常态心理”,这样也符合人的基本思维逻辑以及人之常情。
换言之,假设当时事件的关联人,与错换事件确实"没有半毛钱关系”,则其在事件曝光之后,特别是在协助受害家庭追寻真相的庭审之时,应该不会是“不闻不问、拒绝回答”的姿态(并且也没有必要端出这样的姿态),而是会积极提供信息、尽力还原过程,协助当事人查找真相,展现出更多真诚与温度,给当事人遭受重创的心以最大可能的回应和抚慰。
(一)作为事件关联人,理应实事求是,无有闪躲。也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而不是像郭某志对于与郭某宽的关系那样,一开始不正面回答,后来又说是“同村同族同辈”的关系。某证人对于自己名字的签名,是自己签的就说是,不是自己签的就说不是,而她偏要说“看不清楚”。
核心问题明明是“是否有医护人员合谋参与互换”,但“四朵金花”偏要证明“杜某没有偷换条件”(杜某在产房躺着肯定没有条件,这还用证明吗)。核心问题明明是“郭某志有没有可能合谋参与互换”,但“四朵金花”偏要证明“郭某志与郭某宽没有亲戚关系”。庭审中诸如此类应该知道却不知道,应该清楚却不清楚,应该明确却不明确的表达很多,典型的打太极模式,不排除存在“闪躲”的心理动机。
(二)作为事件关联人,理应充分呈现,尽量还原。我们大多数的生活经验是,如果村里某户人家丢了一头牛,小区里某个家庭的重要物品不见了,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无论是否亲邻关系,一般都会积极提供信息,帮助当事家庭尽量还原事发时的场景,以便帮助寻找。如果是因为自己有所觉察而没有及时提醒,往往还会特别懊悔,好像自己是肇事者一样。这也是大多数人与人为善的价值观的惯有体现。
但在错换案长达一年多的事件发酵期,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位事件关联者,表现出哪怕一点点帮助受害家庭回忆当时过程、还原当时情形的主动和善意。即使在法庭上,她们作为证人,也是各种语焉不详,态度倨傲,同样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与人为善的主动和善意。她们似乎一直在阻碍还原,而不是在助力还原。并且她们还不是旁观者或陌生人,而是事件的切实关联人。
(三)作为事件关联人,理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研究表明,人对于亲历事件(亲眼所见、亲自参与、亲自主导)往往相对记忆更深。比如我们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挖野菜,在幼儿园第一次登台表演,往往事隔三四十年,还能有很深的印象。错换案中,诸如“有没有给杜某做乙肝检查”“新生儿是用什么包被”“新生儿是否有用手环”“某个签名是不是自己签的”“为什么没给YC打乙肝疫苗”“郭某志是否连值七天班”等问题,都属于人为操作层面的问题,理应有相对清晰的答案。但这几位证人不是回答不清楚,就是各说各的,或者干脆“拒绝回答”,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差得很远。
而与“大多数事情都不记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药房的“四朵金花”齐刷刷都记得“没有手环”(在这个问题上她们的记忆力突然回归少年)。但我们弱弱地好像知道两件事:一是郭某宽曾明确说过“看到孩子包着自家准备的熊猫扛枪的包被”,如此具体化的表述理论上不是编造且当时没有必要编造。二是作为统一包被的设计者,一定会同时设计用以区分辨认新生儿的手环,这也是正常的设计逻辑,否则错换案可能每天都要发生;而很多产科专业人士也证实,统一包被和手环100%是同时出现和使用的。
(四)作为事件关联人,理应悲悯苦难,怀有歉疚。相信大多数网友关注错换案,各种积极发声,肯定不是因为被谁洗脑,更不是因为可以拿到水军银子,而是出于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对公众安全的关切,对人间惨剧的悲悯。作为事件关联人,“四朵金花”本应更有这样的悲悯,同时也应有所歉疚。毕竟即使是医院“管理混乱”,但最终造成错换的肯定不是医院这个单位,而是某一个具体的操作者。
在并不明晰是哪个人的过错的前提下,作为当事医院的一员,作为当时医护团体的一员,理应对受害家庭怀有歉疚、对受害结果抱有不安。但遗憾的是,“四朵金花”迄今为止,面对错换28年的人间惨剧,除了理直气壮、机巧冷傲的推责,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悲悯和歉疚。是她们的内心真的冷漠到偏离常值,还是她们不敢表达悲悯和歉疚,我们保留疑问。
(五)作为事件关联人,理应真诚关切,积极成全。918庭审中还有一个证人,与许敏非亲非故,应该也没有什么利益相关,但她带着91年生孩子的手环来出庭作证(网传其作证还受到阻扰)。由此可以看到,很多哪怕不是事件关联人、不是亲邻关系的陌生网友,都非常期待能帮助许敏查找真相,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受害家庭以些许支持和安慰。而广大网友也密切关注受害家庭的生活和动态,竭尽所能搜寻证据、协助分析,从各个角度发声助力,希望能帮助受害家庭找到真相,疗愈伤痛。这也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的现实体现。
作为事件关联者的大药房医护人员,正常来讲理应更要真诚关心受害家庭,更有条件协助受害家庭还原真相、成全心愿,让活着的人活得明白,让逝去的人早得安息。但纵观她们的表现与做法,似乎一直与这种应有的心态背道而驰—没有丝毫关切,反而有点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任何成全,而只想笼统归结于“管理混乱”。
心中无芥蒂,表达无阻滞。心理研究表明,因为某种担忧、顾虑或恐惧,人会潜意识或刻意绕开、规避某个问题,从而出现选择性表达、限制性表达。如果内心明朗坦荡,无所畏惧,则一般会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积极呈现。可以说,大药房“四朵金花”的表现,与大多数人基于常理的正常预期相距甚远。
当一个人的言行表现与大多数人的常态反应出现严重背离,作为普罗大众肯定会在心里有所疑问。这可能也是广大网友在庭审之后,对二八事件仍然热议不减、忧虑不减的原因之一。
所以,她们,以及他们,是因为年代久远而自然遗忘,还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刻意闪躲;是因为本身就缺乏温度,还是不方便呈现温度,我们拭目以待。相信时间会给出真实的答案。
从证据看事实,相信司法机关能明察秋毫彰显公平正义。从现象看本质,希望广大网友继续睁大雪亮的眼睛,我们一定可以看到真相。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工作者;本文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