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为什么离开项羽(范增最后离开项羽了吗)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在范增离开后,项羽节节败退,最终自刎于乌江。刘邦在庆功宴上谈到项羽时,说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是他败亡的一个原因。由此可见,范增在项羽的军事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龄出山,渴望建功立业
秦末爆发农民起义时,七十岁的范增投奔项梁而去。因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别的起义势力进入低谷期,项梁领导的势力也不例外。在项梁一筹莫展之际,范增侃侃而谈,总结陈胜失败原因,并为项梁提出建议:拥立楚王的后代。以此为旗帜,纳尽天下起义势力。项梁觉得有理,便依计而行。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史记》
在楚王旗帜、项羽非凡战力的双重号召下,天下诸侯纷纷归顺。然而反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项梁在和章邯的交战中被击杀。临终时把项羽托付给了范增,让项羽对范增以“亚父”侍之。
项梁知道项羽的短板,在临终之前为他做了妥善的安排。范增因项羽认自己为亚父,更加卖力的为他出谋划策。
功名渐成,嫌隙渐生
权力是个好东西。楚怀王想利用项羽等人的矛盾,坐稳王位;项羽等人觉得是自己冲锋陷阵打下的江山,不能拱手送人。于是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除掉宋义,掌握了军政大权。
在“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下,刘邦积极奔走,先入关中。范增根据刘邦进入关中的反常表现,加上曹无伤通报项羽:刘邦将要王关中。分析事出反常必有妖,强烈建议项羽出兵攻打刘邦,避免后患。此时的项羽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很大的几率能够打败刘邦。
“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史记》
刘邦知道自己现在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张良的建议下,通过项伯示好项羽。项羽见刘邦服软,就想要放过他。范增看着项羽长叹一声,又想出一计: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项羽欣然同意。
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极尽溢美之词,项羽有些飘飘然。好像忘了之前除掉刘邦的预谋,范增在多次示意无效的情况下。只好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却被项伯破坏。刘邦则利用上厕所的机会顺利逃走。
范增知道刘邦逃走后大怒,当众摔掉刘邦送的礼物,对项羽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愤然离去。
“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
范增知道项羽性格弱点,多次提醒,无奈项羽置之不理,这让范增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得知因刘邦逃走时,范增觉得项羽既可悲又可恨,难成大器。二人也因此事有了嫌隙。
负气出走,彻底决裂
范增虽对项羽恼恨不已,看在他称自己为亚父的面子上,决定原谅他。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困荥阳,范增建议项羽一鼓作气打败刘邦。项羽在刘邦求和时没有心软,继续发兵。
面对项羽的猛烈攻击,陈平建议刘邦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接待项羽的使者时,先上好酒好菜,再撤掉,换成粗茶淡饭。并对使者说原来你不是亚父派来的!使者由此心生不满,回去便向项羽禀告。
项羽对此事将信将疑。怎奈陈平准备周全,在楚军中散布刘邦和范增交好的谣言,最终三人成虎。项羽收回了范增的权力,范增想以离开要挟项羽,不料项羽不接招。范增只好愤愤而去,病逝于归乡途中。
“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 《史记》
范增走后,再无人能对项羽的一举一动提出建议。而项羽的所作所为尽失人心,又因自己刚愎自用,失去大势,自刎于乌江边上。他的自刎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毕竟他是一个英雄。
范增的离去,双方都有原因
项羽的刚愎自用、犹豫不决使多次除掉刘邦的机会错失,范增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渐渐变得绝望;项羽没有做到用人不疑,虽然他口口称范增为亚父,或许是他的赫赫战功让他变得目中无人,对范增来说,得不到信任,就不能把全部的心思用在破敌上,也导致了他们被轻易的离间。
范增在七十高龄时毅然出山,必然是满腔热血,誓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书生,他有自己的傲气,项羽也有自己的不服,二人难免磕磕碰碰,久而久之就会互相嫌弃;范增一厢情愿的把自己当作了项羽的亚父,时常当众教育项羽,搞得项羽很没面子,时间久了项羽必然会对范增有所积怨;范增通过自己的计谋使项羽实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威望增加,项羽必然对他有防备之心。
[结语]
二人之间的磕磕绊绊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日积月累,爆发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离去是最好的选择,只是范增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去的颇为遗憾。合适的距离,合适的方式,也许二人会相处的更久也未可知。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