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含义(三味书屋的含义简短)

“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开篇所写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样,提到“三味书屋”,人们之所以不感到陌生,原来是鲁迅先生少年读书接受私塾教育的地方。(鲁迅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入私塾读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于是离家去绍兴农村避难。1894年夏间,仍返回三味书屋,直到大约1898年前往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前半年才离开。)而且“三味书屋”原本就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私塾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就在这里坐馆教书竟长达六十年之久。还有鲁迅先生那篇有名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要想“三味书屋”陌生化还真的不成。但笔者觉得“三味书屋”有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


“三味书屋”原本是寿家的书房,为三长间的小花厅。 第三间书房中间挂有一块扁: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扁额和抱对都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字迹隽永,遒劲有力,与书法内容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整个书屋充满了书香气和文化味儿。


三味书屋的文化味儿就深深地蕴涵在这一块扁额,一幅画图,一副对联之中


“书屋”就是教书读书的地方。那“三味”呢? 据考证“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太羹是肉汁汤,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解节,折而盛于俎(俎,盛牺牲的礼器);醯是调味品醋,醢是鱼肉作的酱。这里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美味佳肴——即精神食粮。故有人说:“读经味如稻粱,读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大意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其实“三味书屋”原题为“三余书屋”,取《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发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提示人们应把握时间,努力学习。


书屋易主寿氏后,寿老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改为“味”。 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寿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们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 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在当时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寿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再来说说扁额下面的那一幅画图吧。何人所作已无从得知。但这幅画却寓意丰满。画中之鹿,寓含对读书学子们“鹿鸣”得意、科举及第的期盼与期待,“鹿”“禄”谐音,科场得意,自然禄(鹿)在其中;鹿作伏状,“伏”“福”谐音,那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当然寓意福禄得兼;鹿之肥大则预兆福禄满盈。扁下画鹿,含蓄地为莘莘学子提出了求学目标和努力方向,勉励他们勤奋攻读,学有所成,将来科场得意,仕途通达。


而“三味书屋” 两旁屋柱上那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可以看出寿老先生把学会做人和学会读书视为人生的两大乐趣:做人就要懂得孝顺和礼让,读书就要阅读名家名篇,特别是读《诗经》、《书经》之类的经典,就像喝太羹一样津津有味。与“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是一致的。


正是“三味书屋”的匾额、画图、抱对这三件文化用品的陈设和布置,便将书屋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彻底烘托了出来,充满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文化味儿,“润物细无声”地熏染着激励着私塾一批又一批就读的学子们。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三味书屋”给予人们的启示应该是,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的高度发展同样重要,必须同步,决不可滞后。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