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翻译(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悉的意思)


鬱尼(郁尼),◆鬱悒不申。○[漢][蔡邕]《琴操?拘幽操》:“[文王]在[羑里]時,演八卦以為六十四卦,作鬱尼之辭。”○《竹書紀年》卷上“王殺[季歷]”[南朝][梁][沈約]注:“執[王季]于[塞庫],羈[文王]于[玉門],鬱尼之情,辭以作歌,其傳久矣。”


宣尼,◆[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後因稱[孔子]為[宣尼]。見《漢書?平帝紀》。○[晉][左思]《詠史》詩之四:“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師友》:“[互鄉]童子,當願接於[宣尼];[蘇門]先生,竟未言於[阮籍]。”○[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五》:“續[杏壇]之音,鼓[宣尼]之操,吾徒之修養也。”○[清][惲敬]《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入聖之要,下學上達,[宣尼]所傳,存之存之。”


小尼,◆1.年幼的尼姑。○[唐][白居易]《龍花寺主家小尼》詩:“頭青眉眼細,十四女沙彌。”◆2.女尼自謙之稱。○《鏡花緣》第五五回:“諸位小姐如要拈香,不過一墻之隔,小尼奉陪過去。”


小末尼,◆見“小末”。


象尼,◆《左傳?桓公六年》:“以類命為象”[晉][杜預]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孔穎達]疏:“《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顏氏]禱於[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汙(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是其象[尼丘]也。”後因以“象尼”稱[孔子]。○[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豺遘哀登[楚],麟傷泣[象尼]。”參見“尼首-尼首”。


聖尼(圣尼),◆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字[仲尼],被尊為聖人,故稱。○[明][高啟]《吳越紀游?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詩:“[聖尼]畏於[匡],嗟我敢有尤。”


僧尼,◆和尚和尼姑。○《魏書?釋老志》:“僧尼之法,不得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還配本屬。”○[唐][韓愈]《論佛骨表》:“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又崇尚浮屠,窮奢極費,所親暱者皆姏姆、僧尼。”


撒尼族,◆[雲南][路南]、[瀘西]、[彌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稱。○[李納]《姑母》:“場子中央,站着短打扮的農民和撒尼、阿細族的男女。”


貧尼(贫尼),◆尼姑對自己的謙稱。○[明][周履靖]《錦箋記?協計》:“[老旦上:]貧尼[極樂菴]菴主是也。”○[清][蔣士銓]《冬青樹?畫壁》:“[老旦尼裝上:]貧尼[天聖寺]主持是也。”彈詞《再生緣》第四六回:“[玄空]:請問小姐,哪一殿先進香?待貧尼吩咐徒弟裝香點燭。”


配尼西林,◆[英Penicillin]即青霉素。亦譯作“盤尼西林”。


盤尼西林(盘尼西林),◆[英語penicillin]即青霉素。○[蕭乾]《萬里趕羊》:“他們給許多[哈薩克]老鄉打了盤尼西林,留下了消炎片。”


尼阻,◆阻止,阻礙。○[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英國]亦以[揚子江]鐵路問題相為尼阻,乃得置為懸案。”


尼珠,◆摩尼寶珠。梵語意為寶珠,故稱寶珠為“尼珠”。○[明][汪廷訥]《獅吼記?攝對》:“地府冥冥無日月,尼珠何幸照迷途。”○[清][周亮工]《海上晝夢亡姬成詩》之七:“釧上尼珠閒月指,機中綵線認風旛。”


尼止,◆阻止。○[清][昭槤]《嘯亭續錄?王閬峰侍郎》:“公欲請纓自薦,為人尼止。”○[清][曾國藩]《復官秀峰書》:“接據該軍稟報:‘正在拔營起程間,接尊處尼止之札,請示進止。’”


尼院,◆尼庵。○[唐][白居易]《兩朱閣》詩:“寺門敕榜金字書,尼院佛庭寬有餘。”


尼童子,◆年輕尼姑。○[宋][陶穀]《清异錄?妝飾》:“[范陽][鳳池院]尼童子,年未二十,穠豔明俊,頗通賓游。”


尼壇(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宋][高承]《事物紀原?道釋科教?尼壇》:“受戒,初本僧尼同壇。○[宋]朝[太祖]不許尼往僧中,自是始別為壇。○《宋朝會要》曰:‘[開寶]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許於本寺起壇受戒。’蓋自此始別立尼受戒壇也。”


尼寺,◆1.尼姑所住的寺院。○[宋][高承]《事物紀原?真壇凈社?尼寺》:“《僧史略》曰:‘[東晉][何充]始捨宅安尼,此蓋尼寺之起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明懸尼寺》:“[明懸尼寺],[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梁啟超]《羅蘭夫人傳》:“彼之熱心,先注於宗教。十一歲得請於父母,入尼寺,以學教理者一年。”


尼首,◆謂人頭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後漢書?方術傳上?高獲》:“﹝[高獲]﹞為人尼首方面。”○[李賢]注:“首象[尼丘山],中下四方高也。”


尼師壇(尼师坛),◆亦作“尼師但那”。◆梵語音譯。佛教徒所說六物之一。即隨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臥具。○[唐][張希復]《詠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尼師壇。”○《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尼師壇,或尼師但那,此名坐具。或云隨坐衣。”


尼師(尼师),◆對尼姑的敬稱。○《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寶貨山積,惟用寫佛經,施尼師而已。”○《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有[善義寺]尼師[大德],戒律清嚴。”


尼聖(尼圣),◆對[孔子]的尊稱。○[張昭漢]《絕句和先君韻》之九:“[陽虎]偏能笑[尼聖],千夫所指又何人。”


尼山,◆1.即[尼丘]。○[宋][周密]《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尼山]枯無華,奄奄山鬼相揄揶。”參見“尼丘”。2.指[孔子]。○[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昔[尼山]奧旨,傳在經師。”○《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一?儒家類序》:“[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擬[尼山],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清][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而[宋]之賢者,以為可躋之[尼山]之次。”參見“尼丘”。


尼僧,◆尼姑。○《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姏姆尼僧,尤為親暱,並竊弄其權。”○《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張善]在前,[王爵]在後,走入菴裡,只見一個尼僧在裡面踱將出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武技》:“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於場,觀者填溢。”


尼丘,◆1.山名。在[山東][曲阜縣]東南,連[泗水]、[鄒縣]界。相傳[孔子]父[叔梁紇]、母[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唐]程彌綸《懷魯》詩:“[曲阜]國,[尼丘]山,[周公]邈難問,[孔子]猶啟關。”○[清][侯方域]《擬上遣官致祭先師孔子闕里群臣謝表》:“風生[泗水],初傳元運之笙鏞;神降[尼丘],永式遐心之金玉。”◆2.指[孔子]。○《梁書?處士傳?阮孝緒》:“跡既可抑,數子所以有餘,本方見晦,[尼丘]是故不足。”○[清][錢謙益]《謁孔子林越翌日謁先聖廟》詩:“[魯]甸千年國,[尼丘]萬代師。”


尼乾(尼干),◆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佛教所說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國王事尼乾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摩呾吒國》:“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天主教論》:“《西域記》云:[缽羅那迦天]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執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虛懸向外,視日影,求出生死,所謂裸形求仙,是尼犍法。”


尼居,◆猶尼庵。○[清][厲鶚]《東城雜記?尼居》:“[東園]多尼居。”


尼行,◆停止或阻止前進。○[宋][劉克莊]《居厚不果行次韻》之二:“祖帳方涓吉,公車已尼行。”○《清史稿?莊恪親王允祿傳》:“明年,上幸[木蘭],綿課奏河橋圮於水,意在尼行,不稱上旨,坐罰俸,並罷諸職。”


尼古丁,◆即烟碱。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黏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当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许多作用:如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精神状况改变,并促进血小板凝集,为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脏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帮凶。○《文汇报》2007.5.14:“在当今社会,人们广泛认识到尼古丁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叶正纲《定位革命》第四章:“由于尼古丁上瘾的因素,消费者又无法戒掉,乃被误导转换成更安全的滤嘴产品。”


尼姑,◆指披剃出家的女佛教徒。○[唐][李商隱]《雜纂》:“尼姑似鼠入深處。”○[明][高明]《琵琶記?祝發買葬》:“我當初早披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日免艱辛。”○[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尼姑》:“[漢][劉峻]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東晉]婦人[阿藩],習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稱。”○[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難道要我剪了頭髮做尼姑……才算得改過。”


尼父,◆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字[仲尼],故稱。○《左傳?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漢][班固]《白虎通?聖人》:“[孔子]反宇,是謂[尼甫]。”○[唐][李涉]《懷古》詩:“[尼父]未適[魯],屢屢倦迷津。”○[明][馮夢龍]《<山歌>敘》:“[桑間][濮]上,《國風》刺之,[尼父]錄焉。”


尼房,◆尼姑所居處。○[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尼房五百餘間,綺疏連亙,戶牖相通。”


末尼教,◆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宗教。其教宣傳光明與黑暗的互相對立為善惡的本原。約在6-7世紀從陸路傳入[新疆]。後由[新疆]傳入漠北的[回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烏拂多誕]持《二宗經》至[長安]。


末尼,◆1.真珠,珠玉,寶石。末,也寫作“摩”。○[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藍摩國》:“﹝太子﹞於天冠中解末尼寶,命僕夫曰:‘汝持此寶,還白父王。’”◆2.宗教名。詳“末尼教”。◆3.同“末泥”。○[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摺:“有那遠方來看的見了呵,傳出去說,[梁園]棚勾欄裏末尼[藍采和]做場哩。”


馬尼拉麻(马尼拉麻),◆蕉麻。


練行尼(练行尼),◆佛教指修練戒行的比丘尼。○《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后素有德操,遂居[瑤光寺]為練行尼。”○[胡三省]注:“練行,謂修練戒行也。”◆补证条目■佛教指修练戒行的比丘尼。○《魏书·皇后传·孝文废皇后冯氏》:“尋廢后爲庶人。后貞謹有德操,遂爲練行尼。”


軍尼(军尼),◆[倭國]官名。○《隋書?東夷傳?倭國》:“﹝[倭國]﹞有軍尼一百二十人,猶中國牧宰。八十戶置一伊尼翼,如今里長也。十伊尼翼屬一軍尼。”


比丘尼,◆亦作“比邱尼”。◆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苾芻尼”。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俗稱尼姑。○[唐][韓愈]《登封縣尉盧殷墓志》:“女一人,學浮屠法,不嫁,為比丘尼云。”○[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符五]曰:予少年曾夢一比邱尼,攜之禮懺。”○[清][馮桂芬]《六烈祠記》:“比邱尼[慧修],北城之西郊[橫山]人。”◆补证条目■佛教语。梵语Bhiksunī的译音。又译作“苾蒭尼”。佛教出家“五衆”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俗称尼姑。○《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班禪額爾德尼(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喇嘛教黃教中主持[扎布倫寺]及[後藏]事務的教主封號,意為“大學者”。在黃教兩大活佛系統中僅次於達賴。○[清][順治]二年[和碩特蒙古固始汗]尊[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康熙]五十二年援達賴例,立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清史稿?藩部傳八?西藏》:“﹝[康熙]﹞五十二年,詔以班禪(五世)為人安靜,精通經典,勤修貢職,封為班禪額爾德尼。”


阿尼,◆尼姑。○《北齊書?琅邪王儼傳》:“[士開]昔來實合萬死,謀廢至尊,剃家家頭使作阿尼,故擁兵馬欲坐着[孫鳳珍]宅上。”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