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考试一点通2012
“一担水、一瓢汗,累死庄稼汉。”这首流传的古民谣,是过去桂西北部瑶族群众长年缺水生活的真实写照。大石山区也被认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抗争,祖祖辈辈对“水”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村民去山上挑水(2012年7月16日摄)。
11年来,每当我翻开大石山区干部群众为水而战的照片时,都为这里的艰辛感慨,为他们的努力感动,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鼓舞。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村民们抬着抗旱应急供水工程的水管在山路上前行(2016年8月18日摄)。
2012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来到弄勇村采访。当时,这里交通状况很差,距离县城约110公里,驾车需要三个半小时。
2023年1月20日拍摄的弄勇村弄朝屯。
2012年12月27日拍摄的弄勇村弄朝屯。
当时,弄勇村大部分瑶寨尚未通路,采访拍摄都是徒步翻山越岭,一天下来,全身被汗水湿透多次。在采访时,我在村民蓝财宏的木瓦房看到,屋檐下放着一排桶、盆,随时用来接雨水。水缸仅有一点水,我也不好意思用来洗漱。就这样,汗黏黏的身体带着疲惫在车上躺了一夜。
因为地处深度贫困山区,交通不便,蓄水设施的材料运输费用甚至比材料成本还要高,当时很多家庭都无力修建家庭水柜。长期以来,瑶山人用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屋顶砌出的小围墙来承接雨水,有的甚至收集路面水,储备起来供应日常使用。干旱时,家家户户相互接济,共渡难关。
在弄勇村弄朝屯,一阵大雨过后,村民在收集房顶上的积水(2015年2月12日摄)。
在弄勇小学,同学们从水柜里提水洗漱(2012年12月26日摄)。
今年春节,当我再一次在弄勇村过年的时候,蓝财宏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住。“黄记者,现在每天晚上都可以洗澡了。”蓝财宏低矮昏暗的木瓦房已经变成三层水泥砖楼,屋内进行了装修,卫生间安装了热水器和洗衣机。蓝财宏说,村里很多人家都跟他一样买了热水器和洗衣机。他说,脱贫攻坚那几年,政府帮家家户户建了水柜,水龙头接到了家家户户,用水能保证,洗衣做饭方便多了。
在弄勇村弄朝屯,村民蓝财宏家里安装了热水器和洗衣机。
2015年2月14日,蓝财宏用桶和盆收集屋檐雨水。
2023年1月21日,在弄勇村弄朝屯,村民蓝秀雪在家里用自来水洗菜。
2015年2月27日,蓝秀雪(后左)搬运水桶,准备和爸爸到街上运水。
在七百弄大石山区,以前的水柜是依托山石修建的敞开式水柜。现在,蓝财宏家的水柜,不仅全封闭,还加装了电动取水设施,用水更加便捷。
在相邻的八好村,用水实现了更大跨度的发展。2021年,当地政府投入800多万元,架设数十公里管网,将红水河的水引上八好村,村民们喝水不再“望天”。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抗旱应急供水工程水源取自红水河(2023年3月20日摄)。
从2012年至今的11年间,八好小学500多名师生的用水,也经历了几次发展过程。十几年前,学校仅有一个不足100立方米的水柜,用于收集储存楼顶的雨水,学生需定时定量用水。遇到长时间不下雨,学校需要到乡政府所在地运水。2016年,学校修建了5个大水柜,“饮水难”问题得到缓解,但遇到干旱季节,仍需送水。如今,学校用上了十几公里外的红水河水,饮水难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2014年11月24日,八好小学学生用储备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饭。
八好小学学生用储备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饭(2014年11月24日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小学,学生们用自来水洗碗(2023年3月20日摄)。
弄勇村和八好村用水的变迁,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解决大石山区群众用水难问题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持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规模修建家庭水柜、引红水河水上山工程、建造水库等方式,逐步解决农村供水不稳定和季节性缺水等短板弱项问题。
在弄勇村,村民在修建家庭水柜(2017年9月2日摄)。
在八好村,驻村干部在查看抗旱应急供水工程设备运行情况(2021年2月7日摄)。
2018年至2021年,当时的八好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德王在面临交通不便、缺水缺资金等情况下,为了给群众修水柜建房子,开着他自己的汽车穿行了3年,走了7万多公里路,换了29条轮胎,摔倒、受伤也是常态。
“我们多流一点汗,群众就能早日用上水!”韦德王对我说。
韦德王(右一)和群众一起搬运木板,准备修建水柜(2019年12月16日摄)。
韦德王徒步前往群众家走访,这是他从一辆运水车旁经过(2019年12月16日摄)。
正是在这样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艰辛付出下,一条条水管跨越重重大山,将河水引进村寨;一座座水柜竖立在崇山峻岭间,承接雨水。越来越多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成为历史。
据统计,截至目前,大化县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家庭水柜1万多处(座),巩固和保障全县农村2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
大规模的饮水工程建设,给大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历史性转变。洗衣机、热水器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年轻一代终于可以追求更卫生更健康的生活。餐饮、民宿、种养等产业,也更加有保障。在七百弄乡弄腾村乔圩屯,布努人家等几家民宿在“引河水进山”后,食宿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客房里都安装了花洒,房价也从以前的几十元提高到上百元。
11年前,当我站在七百弄山区最高峰,看到红水河近在身边,却又远在天边。如今,饮水工程、家庭水柜如一座座桥梁帮助当地群众跨越了千百年都想要跨越的鸿沟。11年来,即使是长期在大山里和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工作,但是我每次进山,都为这里的沧桑巨变感到震撼。
这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上和村村民的家庭水柜(2021年2月6日摄)。
一张张照片,一座座水柜,一根根水管,一个个笑脸,一段段难忘的岁月。瑶山的人们,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不断地改造这里。
我将继续记录这里人们的奋斗与拼搏,继续见证大石山区的沧海桑田。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黄孝邦、周华
编辑:邓坚、李梦馨、尹栋逊、吕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