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老婆(陈国华妻子)

导读:上期说到,毛奎为三亚史上第一个布风水的南宋时期的知军,他不仅加固了由宁远河水南搬迁到水北的崖城;而且,还在城西南方位创办了崖州学宫。从此,自南宋出了第一位进士陈国华。这位崖州史上第一位进士是谁?有什么家族背景?可惜,崖州志上只有一言而概之,却无任何传记。本期,为大家首次揭开,隐匿在琼崖田野上一段陈氏族谱秘闻,讴歌迁琼始祖陈念公一脉落籍并根植崖州的华夏之魂!

陈国华老婆(陈国华妻子)

————–

文图:刚峰

崖州风水始于宋之说,便是因为,南宋时期治所由宁远河水南迁到水北置城后,自知军毛奎开始布局,就基本形成了它千年来沿袭的风水格局,并在不久后出了第一位进士陈国华。崖州风水,就如清朝探花公张岳崧所言,崖城:“居高居阳,据有形胜。”。

崖城

崖城

崖州学宫

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有个副宰相名叫王仕熙,当年因站错了队,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被新上位的文宗皇帝贬谪崖州今三亚,吟了八首诗,被命名为“崖州八景”,诗中除了将南山更名为“鳌山”外,还特意将崖州城当成一景,这便是著名的《边城斜照》一诗。诗曰:

炎州此去更无城,薄暮天涯倦客程。

残日尚浮高岭树,悲笳先起土军营。

沉沉碧汉归山鹘,灿灿晴霞射海鲸。

明月照人茅屋上,与谁藜杖听江声?

当年,最能表达“崖城八景”中的“边城斜照”意境的,就是王副宰相谪居崖州时,从宁远河畔斜边仰视的南门。王副宰相这首诗,即是借景抒情,也是吟咏的风水。他将历史上的南山更名为鳌山,并列为首景,其实,蕴含的一段“独占鳌头”的风水气韵。他的这首《边城斜照》诗,其实,也是在夕阳西下时,让鳌山风水能照耀城南门。从此,崖城南门,后来更名为文明门,就成为三亚一块人文祥瑞之地。

王副宰相的这首诗,最为精彩的句子,应该是它的颈联:“沉沉碧汉归山鹘,灿灿晴霞射海鲸。”。他将崖城位于**之滨的山海天与动物之间的景致,写的如此美丽,其实,就是展现崖城风水的明堂,亦辽阔的崖州湾。

崖州城南面的宁远河畔 摄影邓韶勇

崖州湾,地处古崖州城西南五里,海湾面积约61平方公里,湾顶有宁远河注入,河流沿岸的崖城为古崖州治所,海湾因崖州城而得名。

崖州湾东起南山岭麓,西至梅山角头,整个海岸线犹如一轮新月。30余公里长的海岸线向**敞开,沙滩平缓,沙质细腻。夕阳西下时,天边寥寥渔船若隐若现、如诗如画;蓝天白天时,海面却一泓碧波如明镜。这明镜,就是崖州城的明堂的天然风水,它庇护着古崖州曾经的风水人文。

沃宋村

然而,一个偶尔的机会,却让我在海口新坡镇一个名叫沃宋村的采风中,拾遗到了他的家族遗落在琼崖田野上的华夏之魂。一个迁琼始祖名叫陈念的北宋人,他和他的子孙们将中原文化根植于海南岛上的人文轶事,为我们揭开了,崖州史上第一位进士及他的家族在琼崖这块土壤,隐匿在历史尘埃中光辉灿烂的往昔。

那是一段什么样的邂逅呀,让我在多年扛着锄头挖掘海南遗史中,徜徉在史志中笔耕,流连忘返而兴奋不已。因为,偶遇中的这段历史人文,不仅对崖州,而且于琼州与儋州和万州,陈氏一门都在宋朝的海南留下了太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与韵味。

起先,引起我注意的不是南宋崖州这位名叫陈国华的进士;而是,一对名叫陈中孚与陈适任儋州的“父子知军”。海南史上这对父子知军留下的“继美堂”政绩和因与谪儋的折彥质将军与李光副宰相发生过太多的人文轶事,而让我来追踪其背景。于是,追根溯源,便追踪到他的祖上,北宋庆历年间一位迁琼始祖陈念开村立基的沃宋村。

崖州志对陈衍的记载

因为,在《崖州志》上,对其族弟陈衍有记,且《宋史列传》也记载很清晰:“陈衍,宋开封人。以内侍给事殿廷,由梁惟简荐奉宣仁皇后。后以左藏库使、文州刺史出为真定路都监。以涉元祐党事,编管白州(今为广西博白县),徙配朱崖处死。”。

族谱对陈国华爷爷的记载

原来,沃宋村的陈氏族谱系陈国华爷爷所撰。陈国华的父亲陈瑞章是陈暹的次子。他,字河图,号义时,出生於淳熙间(1174-1189年),宋庆元间(1195-1200年),以举贤良授予通直郎(从六品)崖州志上有记。开禧二年(1206)从崖州回琼山南桥伯父陈适处,后怀祖回蒼毫寻源,与侄子陈昂(家住旧州大埜)辑修家谱並作序。娶梅氏续宁氏,移居太乙村,生子四:长国华、次国风、三国輔、四国选。

族谱对陈国华的记载

天涯海角景区

因为,崖州志上说,崖州学宫始于庆历年间,但陈氏族谱却载,自丁谓谪崖,崖州亦有学宫。特别是谱载,陈国华十岁就读于崖州学宫,且聪明伶俐,有过目不忘之天赋。虽然,后面父亲带他就学于琼山的伯祖陈适(后任琼州总兵),但他的童年却是在崖州渡过的。从他,上溯四代都是在崖州学宫读过书的人。特别是他的父亲陈瑞章出生于南宋淳熙间,那时,崖州城正好由水南搬迁至水北,崖州学宫至毛奎任知军时,已重置于城西南亦丁位,一块风水宝地,陈国华自然是得益于毛奎风水布局后的士子之一。如果只有天赋而没有环境的加持,很难想象,从遥远的崖州,一位士子,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能在全国高考中考上第四名。

从陈氏谱牒中得知,陈念公直至后来好友宋守之出任琼州才带二子投奔,留下的长男陈奭已任吉阳县丞,其长子陈中孚与长孙陈适,父子俩都是从三亚籍贯中走出的昌化知军。

崖州志

父子儋州知军的陈中孚亦是陈念公的长房长孙,陈氏族谱记载的没有问题,崖州志上也记载了这对父子的名字。如《崖州志》(卷之十六,选举志,诸科)记载:

宋举文学:陈中孚,吉阳人,知昌化军,有传。征辟:陈适,中孚子,知昌化军,有传。陈端章,临川里人,寄居琼筦,通直郎。而在进士一栏中,记载的唯一宋朝进士:陈国华,临川里人,寄琼筦,端章之子,宋宝祐四年丙辰文天祥榜。

宋朝的崖州史上,几乎,就被陈念公这一脉后裔子孙所占据三分之二的版面,可谓是崖州史上名门望族的首位。

崖州志记载陈国华进士一句话

陈中孚是三亚史上第一位作为“举文学”而入仕的崖州人士。

所谓“举文学”亦是“举贤良文学”的简称,与“贤良方正”类同,是宋朝沿袭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文学”在当时即经学,指的是,为响应朝廷诏书求贤,由地方绅士、郡守等官吏举荐有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的民间人士入仕并授官的一种制度。

陈中孚就是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以“举文学”的方式方法,被举荐到万安(今万宁)以军使尉官任知县的。至于,他后来又怎么到儋州任知军,儿子陈适又怎么续任知军?这对曾以“诗书传家”的父子知军,为何又偃文习武?他们又在万宁、儋州、琼山留下了什么的轶事趣闻?以后有时间再叙。

自南宋出了第一位进士陈国华后,至明朝,古时的三亚可谓“人才鹊起、科甲蝉联”。崖州不仅举人无数;而且,还出了有“岭南巨儒”之称的钟芳大学士及钟氏父子进士,取得了耀眼的科举成绩。然而,明末至清中叶二百余年,崖州科举却疲软无力,且不说无一进士及第,整个“崖州无举”。于是,有关崖州风水的争论又一次在岛南掀起。

下期,将为大家开讲一下,清乾隆年间崖州知府陈槐建听从风水师建议,重修学宫并建文峰塔为案山布风水的轶事;以及,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座凝聚崖州官吏与士子们心血与渴望且能主一郡文明之象的风水宝塔文峰塔,却最终又被村民炸毁的历史原因。

(部分图片来自网。独家揭秘,严禁各种媒体改写抄袭。)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