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孙维(北大朱令孙维)

作者|刘思洁 编辑|覃旭

朱令孙维(北大朱令孙维)

对于朱令一家人来说,似乎总也摸不准时间的速率。

时间会疾驰,朱令变老了,2019年,她已经46岁了,鬓角增添了几丝白发,笑起来时眼角的鱼尾纹,取代了25年前眉眼中的稚气。母亲朱明新的腿脚不灵了,甚至都不能再下蹲了。父亲吴承之也苍老了,近视眼都退化成了老花眼。

但时间又好像一直在踱步。25年前的1994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大三的朱令,被两次投毒重金属元素铊,造成全身神经系统受损,终致残疾。朱明新最开始以为,最多只需要等两年,案子就会破,凶手就会落网。后来他以为要等八年,后来的后来,直到25年后的今天,法律上的真相仍旧遥遥无期。

帮助朱令基金会网站截图

到现在,源源不断的网友自发的捐款,仍然会不时打到朱明新的支付宝账户上。网友会在转账的时候,附上一两句嘱咐的话语。朱明新会把每一笔转账的姓名和金额,以及那些嘱咐的话,都用笔记录下来。这些捐款,会被志愿者公示在微博上。

志愿者们做的相关义卖品

何青还记得,2006年朱令的生日时,许多网友留言,当时贴吧里放着歌。13年过去了,她已经记不起歌曲的内容,只记得当时流下的眼泪。而网友小妮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东方时空播出后的那一年,大家在贴吧内商量着如何给朱令过生日,准备礼物。

2013年住进疗养院后,朱令的生活和医疗有了更多的保障,志愿者们来得少了。在这里,她的名字被改为”吴令”,当时接受疗养的安排,朱令一家做出的承诺是保持沉默,不再接受了媒体采访了。

但舆论场的纷扰就如不经意间投入水面的石子,总能激起涟漪。2017年,有人编造的一些谣言在网上传播,这逼迫着朱明新和吴承之不得不在网络上发表声明澄清。

现在,聊起当年的事情,吴承之犹如在诉说他人的故事一样冷静和理性。他向记者分析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如此关注,”就和看连载小说一样,大家都想知道结局是什么。”

除了放不下的真相,吴承之和朱明新也担心着将来。养老,死亡,将来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等他们俩都离开了,朱令怎么办?吴承之平时很关注养老和病人照料等社会问题,他说,”养老院是不能去的,你去看了就知道里面究竟怎么样。”

2004年,朱明新因为摔倒导致脑移位出血入过院,吴承之则是在2014年因为肠梗阻住院,他们都挺过来了。2015年4月,吴承之突发大面积脑梗,好在疗养院里抢救及时,事后他庆幸,”我是托令令的福呀。”

吴承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俩的身体状况现在还可以,是因为朱令吧。”为了照顾朱令,他们不敢倒下。

对于朱令的未来,何青的想法是,基金会考虑给朱令多请一些护工。朱令现在的护工是清华大学的校友去家政公司专门挑选的,已经干了两年,人靠谱,朱令一家人都很信任。

一家人在认真经营着生活,家里也经常有快乐气氛,吴承之会时不时逗乐,说一些轻松幽默的话。朱明新则会说他”挺傻的”,觉得他”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她总是流露出对朱令身体状况的担忧。

为了护理方便,这些年,朱令再没留过长发,顶着一头假小子的发型,几缕刘海搭在额头前。吴承之在为朱令脖子上的伤口换纱布时,打趣地说,”我是御用发型师”。朱令听到这个玩笑,露出了笑容。

有一次,医生问,”什么动物叫得最响?”朱令说,”什么动物都没有我爸爸叫得响。”这个充满童趣的回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有网友记得,送给吴承之的蝴蝶兰被养得很好,还繁殖了多株。

每到周六日,吴承之会提前到疗养院门前的小餐馆,定上几个朱令爱吃的菜,护工偶尔也会包点朱令爱吃的饺子。朱明新则学会了网购,偶尔在淘宝上买一些商品。

2019年12月初, 疗养院的地面上,还堆积着入冬以来的初雪,杨树叶子落下来,寂寥的寒意打落在行人身上。记者来探访时,吴承之正在喂朱令吃护工包的芥菜猪肉饺子。饭毕,喂水,吸痰,更换脖子伤口上的纱布,一切有条不紊。

“嗝”,朱令打了个饱嗝。”嗝打得真响,吃饱了吧。”吴承之在一旁打趣地说。朱令咧开了嘴,在一旁的朱明新和护工也都笑了。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