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故事(刺客背后故事)

豫让是春秋末期的一名刺客。《史记·刺客列传》中在第3位人物,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共计5人。其实,在《史记》中,除了《刺客列传》中记载的5人外,还有好几位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自杀的例子,如侯赢、田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国士,奉行信义、荣誉比生命还重要的普世价值。豫让经典名言“为知己者死”,其典故“豫让击衣”,依旧深入人心。

刺客故事(刺客背后故事)

《史记·刺客列传》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说的是:豫让逃到山中躲藏,说:“唉!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妆饰面容。智伯如此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那么,我即使死了,魂魄也不会感到惭愧。”

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春季战国时期最为流行,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真正的刺客,其精神实质如豫让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忠”、“义”、“信”、“勇”的思想,不求名利、不求回报,为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同时,可贵的是他们守着自己的侠士之义,有自己的正义感,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底线。

豫让刺客的背景是春秋末期,当时的晋国由六个大家族把持,在利益面前,相互攻伐。其中智氏最强,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75年,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因卿大夫赵氏拒绝献出封地,智伯联合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

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正犹豫怎么处置他时,豫让先开口了。他向赵襄子提出一个出乎人意料的请求:“请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自己象征性地刺杀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

这就是“豫让击衣”典故出处。根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襄子最终满足了豫让这个有点搞笑的请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据说,他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除了豫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刺客如荆轲、聂政等,无一不是这样的人物。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展现了一代刺客的壮烈情怀,其侠肝义胆被人传颂至今。但他们的主人都是一个套路,以小恩小惠而让其舍身卖命。

再如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以任侠著称。他年轻时因为杀了人,要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了齐国隐居,以屠宰牲畜为生。后来,韩国大夫严仲子由于与韩国国相侠累结仇,被其追杀,也亡命逃到了齐国避难。

严仲子听闻聂政侠名后,多次登门拜访,并在聂政之母寿辰之日,出资出力,大摆宴席,亲自捧杯,给其母敬酒,并献上黄金为寿礼。严仲子求聂政为己报仇,但聂政要侍奉老母,婉言拒绝。

直到聂政之母去世,服丧期满,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带着宝剑来到韩国都城,看到侠累坐在高堂之上,便径直穿过持刀荷戟的侍卫去刺杀侠累,一击毙命后,他又击杀侠累的侍卫多达数十人,之后,他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趁机自毁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春秋战国不仅仅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江湖游侠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太史公在《史记》中也为他们专门开辟了《刺客列传》,来记载他们的事迹,以示宣扬和纪念他们。刺客文化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忠”、“义”、“信”、“勇”的内涵,还是值得品味的。豫让经典“为知己者死”,如果我们只记得下半句“女为悦己者容”,你的精神l档次可就上不来了。用今天的话讲:责任,担当,挺起的胸膛,才有分量和意义。(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