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神兽(四川神兽是什么)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宋浩征

1973年11月,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

今成都市区天府广场北侧,施工器材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不久后,这里将建立起全新的电信大楼,在大楼楼顶,将会有一座钟楼。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座钟楼将承担起为成都市民报时的任务。那沉浑的钟声,成为许多老成都人后来怀念不已的记忆。

一切看来都是那么平常。但当打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时,却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

多次尝试后,建筑工人始终无法将地基打下。于是挖开直径达数米的大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打桩机的运作。

也许,就在刹那间,尘世突然安静下来,沉睡千年的历史在泥土中发出厚重的声响。

一件埋藏了上千年的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好梦正酣。

它,就是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轰动蜀地的惊世石兽。

只是在当时,人们并不知这体型巨大的石器到底是何物。又因为1970年代的科学技术条件有限,所以不得已之下,人们将其就地回埋。

这头石兽又昏沉睡去。它的故事、它的全貌,在将近40年后,才彻底被世人所知晓。

沉睡千年,一朝醒来天下惊

石犀右侧清理前

石犀右侧清理后

“石犀出土的时候,因为面貌不是很清晰,只是整体形状像牛。我们把它简单清理出来后,根据其头部、足部的一些特征,判断它还是和我们常见的犀牛比较接近,所以就把这个石兽认为是石犀。”易立说。

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当这件硕大无朋的文物亮相于成都博物馆展厅内时,其经历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石犀左侧清理前

当时石犀侧卧在地里,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为让这个庞然大物翻身,又不伤害其本身,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它进行了包裹,并启用大型吊车,它才站了起来。

“石犀的面上,被现代建筑物破坏和覆盖,所以当场做了一些简单清理,然后就把它运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中心,做进一步的修护。”易立介绍说。

刚出土时浑身是“病”的天府石犀

石犀被发掘后不久,在其保护有了初步成果时,于金沙太阳节时与成都市民初见。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这件沉睡了千年的惊世石兽,以“镇馆之宝”的身份,出现在了博物馆的展厅中。

“现在(石犀)所站的位置,楼板是经过了特殊加固处理的,这样才能承受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在搬运过程中,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石犀是最先被放进展厅中的文物。”站在石犀旁边,听到讲解员甜美的声音传出,人们能从中窥得这个外表憨萌的石兽,是怎样经历波折,才寻觅到了归处的。

每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从石犀身边经过时,也许并不知道石犀在泥土中经历了怎样漫长等待。

它能站在这里,没有与岁月尘埃一般湮没,已是幸运至极。

相传为李冰所造,“以厌水精”

随着石犀的问世,其背后的一系列谜团和疑问,开始渐渐浮现出来。

人们想知道,能够雕刻体量如此巨大的石兽,它的制造者是何人?为何会将其雕刻成犀牛的形态?这代表了怎样的意义?石犀是被谁掩埋在泥土下,从此不见行踪?

“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查阅古籍,石犀身上的种种疑问,将方向指向了一位千古名人——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为蜀郡郡守,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从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李冰的到来,为成都带来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水利体系,平息了长期威胁成都的水患。

不仅如此,李冰治水也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关于石犀的传说,更是流传到了今日,依旧众说纷论。

《南越志》曾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

古人认为,犀牛有“分水”的能力,将石刻的犀牛置于岸边,可以镇压水怪。所以,当李冰踏上水患频发的成都平原时,下令制作了5头石犀。

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说,成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虽然《蜀王本纪》原书已佚,这流传下的文字不知是否可靠,但在现存的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写道,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

这表明,当时李冰在蜀地治水时,曾命人打造5头石犀,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以达到镇厌水精的目的。

都江堰灌溉图

“这头石犀,根据其地层出土情况和埋藏状况判断,它的埋藏年代大概是在三国末年到西晋初。但是制作的年代,是比较早的。现在根据对比一些其他的参考出土物,初步判断它的制作年代在战国末年。”

从易立说到的文物考古情况来看,这个珍贵无比的石犀,与李冰治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时间上,石犀的制作年代,跟秦灭巴蜀以后,蜀守李冰治水的时间是比较吻合的。再加上文献记载中数次出现李冰制造石犀的事件,所以我们推测,石犀跟李冰治水有一定的关联。”

同时,从古籍中,人们可以模糊得知,当年李冰治水制造的5头石犀,大致去到了怎样的地方。

这头天府石犀,出土在天府广场北侧,就与文献中所记录的地点不谋而合。

“根据文献记载,有两头石犀沉到水里以‘镇压水精’,还有一头放在市桥,就是现在通惠门附近。另外有两头放置在府中。”

何谓“府中”?其实就是当时官府的中心。

秦汉时期的官府,都是在大城内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在今天的天府广场附近。“从石犀的出土地点来说,跟李冰造石犀放置两头石犀在府中的文献记载,是比较契合的。”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虽然从石犀的身上,人们并无法得到其与李冰有直接相关的痕迹,但天府石犀却体现了古蜀先民的文化信仰及民间崇拜。

千年后,时过境迁,另外4头石兽已无处可寻,那些古老的传说可能会随岁月逝去。

但是,当人们走进成都博物馆看到这头石犀时,2000多年前的李冰为天府之国留下的珍宝,依然让后人赞叹、景仰不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