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禾女装(芝禾女装品牌)
吴元新
靛蓝人间布上美
——专访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吴元新接受《中国艺术报》专访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文艺思想,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近期启动“艺苑百花”项目。《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十五期,我们推出的是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敬请关注。
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蓝印花布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近几十年来,蓝印花布在生活中渐渐消失。在这朵民艺之花即将变成不可触及的回忆时,一些有识之士把它拾起并用心呵护起来,吴元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40余年,现任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他收藏、抢救、研究、制作、创新,串起蓝印花布的完整传承链条,也使得这项古老技艺得以为更多人所知。近日,吴元新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说:“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蓝印花布来自于生活,还必须要回到生活。”
吴元新
1.蓝印花布今与昔
关于蓝印花布,相信很多人都有些印象: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它的图案往往简洁明快,意境却清雅含蓄。穿一件蓝印花布衣裳走人家,送一件蓝印花布手绢或头帕定情,可以说是农耕时代的一种时尚。不过,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新的生活方式席卷了社会,蓝印花布是否还有用武之地?在吴元新看来,蓝印花布是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关键是要为蓝印花布找到准确定位。
●中国艺术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蓝印花布,它过去有哪些使用场景?
◎吴元新:蓝印花布实际上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或更早,从刻版、防染、印花这样一个完整的蓝印花布工艺来讲,它是南宋嘉定县安亭镇一位姓归的染坊业主发明的,后来在江苏、浙江、上海流传开来。蓝印花布主要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间,比如说被面、包袱布——走亲戚、回娘家就用这样有吉祥图案的包袱布,帐沿、蚊帐、服装、头巾、门帘、靠垫等,都用蓝印花布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小孩从生下来开始,包裹着的襁褓布,戴着的肚兜都是蓝印花布制成的;等要上学了,盖的被面要印上“状元及第”“三子夺魁”的纹样;结婚时,会盖上“麒麟送子”“年年有余”“和合二仙”“吉祥如意”图案被面。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你年老了,子女送来一件“福寿双全”的被面、“仙鹤寿桃”的包袱布,帐帘都是“三星高照”“福寿延年”。蓝印花布陪伴了人的一生。
●中国艺术报:在当下的生活中,蓝印花布还适用吗?
◎吴元新: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被面不用蓝印花布,改用现代印染的被套。包袱布原来都是走亲戚回娘家用的,现在大家都是用时尚的各种箱包,包括帐沿、床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变化了。蓝印花布原来的使用功能没有载体,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把原来蓝印花布的一些优秀纹样用在当下的生活中间,比如说围巾、服装、包袋,从小钱包、小名片夹到大旅行箱,从小手帕到大的桌布都可以用蓝印花布做,以及领带、壁挂、鞋帽、装饰布等,都可以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同当代的时尚结合在一起,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它重新通过新的设计又走进现代生活。
蓝印花布工序之二,刮防染浆
蓝印花布工序之四,刮灰
蓝印花布工序之五,晾晒
蓝印花布工序之六,清洗整理
●中国艺术报:最早从事蓝印花布职业出于什么机缘?
◎吴元新:1976年,我16岁,刚初中毕业,那时候随着国家外贸的发展,需要用民间工艺品换外汇,所以我们老家就组织了一批原来从事印染的小业主,建立了一个蓝印花布的作坊。我们那时候叫它染布店,既可以帮群众来料印染加工,也可以做出口蓝印花布的技艺。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很好玩的事,可以染色,可以纺线,可以织布,看着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再染成花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感到特别神奇,所以招人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报名进了染坊。进入染坊以后,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玩,没有想象的这么神奇,天天洗布、天天染布、天天晒布,天天同花型、布和水打交道,实际上也是很枯燥无味的。当时也还小嘛,就想要改行,后来我母亲就劝我,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门手艺一辈子能够生存。母亲鼓励我说:“你要坚持下去,你可能还没有领悟这门技艺。”后来当我真正学下去的时候,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染坊、最后一个出来,后来被评为了染布能手。进入染布的世界以后,人虽然很寂寞,但在辛苦中间,内心是快乐的。
吴元新向女儿传授蓝印花布工艺
3.做好研究和社会传承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吴元新在时任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鼓励下,设想要通过不留遗漏的地毯式普查,对所有地区的蓝印花布从纹样到形式、制作工具、材料、程序等相关内容进行立档。尽管也有观点认为,在当前社会生活快速转型期间,传统染织技艺的瓦解与濒危势所必然,但通过这样一种努力,以一部科学的蓝印花布档案为基础,却可以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进而系统整体地修复和再现中华民族的印染艺术。
●中国艺术报:《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项目目前进行到什么程度?
◎吴元新:在冯骥才先生的关心和中国民协的支持下,《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南通卷和湖南卷已基本完成编纂工作,其他包括山东卷、浙江卷、东北卷等正在抓紧编写。我们计划用10年的时间出版20卷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把蓝印花布主产区的优秀蓝印花布收集起来整理出版,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档案。这个工程完成以后,人们能够从中看到蓝印花布千百年来传承的吉祥纹样、传承的脉络、工艺的演变及其生活中的应用等。这也是我今后10年做的一项主要工作。
吴元新关于蓝印花布的研究著作
蓝印花布时尚产品
蓝艺创新家居
●中国艺术报: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吴元新:我一直讲,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的生活。作为一个传承人,我现在是一手是传统,一手是现代;一手是作坊,一手是院校。从染坊到学校,再从学校到染坊。只有不断地适应现代的社会,不断地适应百姓的需求,不断地适应当代设计的需求,传承才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传统技艺才能得以活态传承。
6.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谈起蓝印花布,吴元新念念不忘韩美林、冯骥才等文化名家的鼓励和支持。自2004年来,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多次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韩美林亲自教设计、画纹样,将十二生肖、天书、岩画、数字等元素大胆运用于蓝印花布,为沉寂已久的蓝印花布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冯骥才是蓝印花布的热烈“拥趸”,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专门开辟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并在各种场合为蓝印花布鼓与呼,鼓励吴元新把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下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
●中国艺术报:韩美林、冯骥才二位先生对蓝印花布有着怎样的期待?
◎吴元新:我们同韩美林先生合作已经很多年了,前几年韩美林先生举办世界巡展,无论是在法国、意大利、韩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还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银川的韩美林艺术馆,每次展览都能看到蓝印花布。他说,蓝印花布是以前老百姓最常用、最普通、最朴素的一种生活用品,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有这样一种责任把我们优秀的东西留下来。
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右)与吴元新母子交流传统染织技艺
我也非常感谢冯骥才先生对我们的关心支持,冯骥才先生第一次到我们蓝印花布博物馆考察是2004年,他看到了我的收藏,就很激动,问我现在是什么职称,我说我没有任何职称,他就很惊讶,说你怎么能够坚持到现在的,我说我就是喜欢,就是对蓝印花布的这样一种情感。所以他走之前就给我们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后来我和女儿去拜访他,他为了鼓励我们做好家庭传承,又写了题词“手承心承手,人传艺传人”,出门的时候他就同我讲,“元新,希望你能够把蓝印花布的技艺做下去,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保护好”“希望你能够在地球上划一条痕,一百年以后,人家还能够记得你吴元新做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和保护这样一件事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