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在哪里(张英六尺巷在哪里)

作者 李云胜

六尺巷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据说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起过,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最著名的应该是桐城的六尺巷了,合肥市文研所所长洪放时任桐城市文联主席时,曾邀请我们去两个地方采风,一个是都位于龙眠山上相隔不远的张英、张廷玉墓,另一个就是宰相府旁的六尺巷。
六尺巷在哪里(张英六尺巷在哪里)

合肥也曾经有条六尺巷,即今天的永红路。别看这条路现在宽阔得可以并排跑好几辆汽车,过去只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叫“龚湾巷”。

龚家在合肥是大户人家,关于他们的故事自然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龚万巷”的故事。合肥市文化馆编著的《合肥民间文学》讲述了“龚万巷”的由来。

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这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气愤难忍,派管家持书信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 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妻子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邻里相争,只为一墙,何至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六尺巷在哪里(张英六尺巷在哪里)

龚大司马觉得妻子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修书一封,交来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司马来信后,拆开一看,见诗一首:“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默无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六尺巷,因为是龚万两家礼让出来的巷子,所以又称作龚万巷。后来叫来叫去叫白了,就成了龚湾巷了,即如今永红路的前身。

安徽省委统战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李传玺评价说,彰显中国古代邻里之间谦让、包容的美德,是这个故事流传的基础。

不仅合肥、桐城有六尺巷的存在,外省也有相似的传说。比如山东、浙江,时间上比安徽的还要久。

清朝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是山东聊城人,当年邻居家占了他老家的三尺宅基。傅老太爷气不过,便叫家丁拿来文房四宝,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了信,要儿子指示县衙,打赢这场官司。

傅以渐接到家书,不禁坦然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了儿子附上的那首诗,感到儿子说得对。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邻居门上,表示愿让出三尺宅基。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也让出了三尺宅基。这礼让出来的六尺巷,被当地人称为“仁义胡同”。
六尺巷在哪里(张英六尺巷在哪里)

而在浙江省级历史文化村清漾,同样流传这样“一堵墙”的故事。明代礼、吏、刑三部尚书毛恺,为官30余年均清廉无私,正身黜恶,被世人称为“毛青天”。毛恺在京任刑部尚书时,家人为地界与邻里发生纠纷而写信给毛恺,毛恺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于是清漾同样出现了一道“六尺巷”。

那么,到处都是六尺巷,哪里才是真正的原型呢?

其实,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礼让的谦逊思想根植于华夏大地,并且通过六尺巷的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播的都是和谐、睦邻的夙愿。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