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的是谁(请问是谁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的是谁(请问是谁大意失荆州)

在刘备攻占汉中后,集团事业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荆州出现严重问题,东吴与曹魏联手将刘备势力从荆州扫除,隆中对策的规划从此破灭。

【壹】进位“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即位汉中王。地点在汉中沔阳(陕西勉县),拜大司马,立刘禅为王太子。

曹操五月撤军,刘备稳定汉中局势后,七月即位汉中王,既有属下的拥戴,也有自己的考虑,完全没有了当初三让徐州的推脱。

首先,下属拥戴,可谓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

刘备属下一群重要的文臣武将写给皇帝的表奏内容很长,理由很充分,中心思想就是曹贼作恶朝纲,只有加封刘备为汉中王才能扫除奸佞拯救汉室江山。在沔阳坛场,军民排队相列,百官依序陪位,奏章宣读完毕,即进献王冠给刘备。

在大家的奏章里有一句“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关于汉中王刘备治属设置的问题。

刘邦得天下之前,封过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实力派为王,统一华夏后,定下了“非刘氏不得王”的铁令,但后来效果并不理想。汉景帝时进行削藩曾引起“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实施推恩令等方法,解决了各藩王独立王国尾大不掉的难题。之后,汉朝封王皆是有名无实,有待遇无实力了。

此次众人推举刘备为汉中王,以汉初诸侯王制,封地有汉中、巴、蜀、广汉、犍五郡,有足够实力与曹魏抗衡。而刘备王号为汉中王,这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不是可以产生联想?刘邦最初封号是汉王,封地在汉中、巴、蜀三郡(当初广汉、犍未单独分郡),刘备与其老祖宗当时的情形何其相似!有些事情,可意会,无须言明。

其次,刘备即位汉中王后给皇帝上了一封表奏。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上言汉帝曰:“……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刘备上表汉献帝主要是表忠心,顺应时势、扫贼扶汉而上位,同时将之前朝廷颁发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大印交回。

另外“上臣大司马汉中王”,既然已经是汉中王了,为什么还要大司马?因为大司马是位列三公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董督三军,扫除寇难”更加名正言顺。可以说,自曹操为“魏王”时,刘备内心早已有为王的打算了,拥有自己独立的王国,抗衡曹操做强事业。众人的推举,只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但是,众下属和刘备的表章送到中央政府后,因为曹操控制着朝廷,估计汉献帝是看不到的,只会让曹孟德大发雷霆而已。

既然做了汉中王,自然要对下属大加封赏。

文臣中许靖为太傅,之前我们讲过这个老同志一直不够坚定,但以其名望担任政府秘书长之后,“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因此封为文官之首。法正以其出色的表现,被刘备极其信任,封为尚书令,参与机要,掌管并处理领导奏章文书。

刘备就任汉中王后,没有乘势进攻关中,而是留魏延守汉中,自己带队回成都了。不是刘备不想扩大战果,是战役打得太辛苦,需要好好休整了。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刘备对关羽极为器重,让关羽担任镇守荆州重任可见一斑,而且刘备赋予关羽的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备授予关羽“符节”和“黄钺”——假节钺,而授予张飞和马超的仅仅是“假节”。从权力上讲,大臣“假节”可以斩杀中级干部以下人员,而“假节钺”的大臣是可以斩杀“假节”的高级干部。

有人说关羽攻打樊城是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其实关羽出兵之时汉中已到刘备手中,而且孟达已经受命进攻房陵、上庸等地。关羽出兵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从荆州到汉中的水路交通,让荆州、益州两块根据地有效连接。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拔除襄阳、樊城两个钉子。

为什么要绕过襄阳攻打樊城呢?因为襄阳实在难打,作为军事重镇,城池坚固异常,有评价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南宋末年,蒙古大军进攻襄阳六年方破,而襄阳失陷后,南宋仅三年便亡国了。

关羽的策略是拿下樊城,切断曹军后勤补给线,堵住后路困死曹军,襄阳也就拿下了。

曹军荆州军区司令员曹仁也是独当一面的帅才,曹仁自己守樊城,节制襄阳的平狄将军吕常、文武全才的汝南太守满宠、原马超部将立义将军庞德等人,可谓实力雄厚。

关羽挥军从江陵北上,很快进入曹占区,双方展开激战,期间关羽中了猛将庞德一箭。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关羽逐渐占据上风,曹仁的告急信送到了许都。

曹操立即派出了预备队——七军,由名将于禁挂帅。

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人(山东泰安),自曹操得兖州时加入曹营,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官阶最高、名望最重,官居左将军。

曹操七军到来,令关羽非常郁闷,之前无法歼灭或赶走曹仁,现在于禁又带几万人马助战,明显处于劣势了。

但是,关羽的名望不是凭空得来的,身为大将知天文、晓地理,自随刘备入新野已在荆襄一带工作了二十年,他充分利用了天气和地理条件,干掉了于禁部队,并困住了曹仁。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三国志·庞德传》记载:【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藩,遣禁还。】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困襄、樊二城,威震华夏,中原一带反曹势力纷纷响应。这场战役看似偶然所得,但是有其必然,那就是关羽的水平明显高于曹仁、于禁、庞德等人。

水淹七军后,樊城 “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三国志·曹仁传)。虽然困难,但是曹仁率数千人马继续守城。

此时,曹操内心震动很大,欲迁都许昌到邺城,但是被蒋济等人劝住,再派五子良将徐晃带兵前去救援。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临汾市洪洞县),原为杨奉下属,后归降曹操,立功颇多。曹丕即王位时被封为右将军、逯乡侯。

由于曹操手里没有预备队了,因此徐晃带的都是新卒,难以与关羽争锋,至杨陵陂屯扎,之后曹操再调镇守居巢(安徽巢湖)的张辽支援前线,自己则到洛阳坐镇。

徐晃不愧为名将,在后续的一系列与关羽的交锋中获得全胜,曹操称赞说“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肆】白衣过江

1.性格决定命运

水淹七军之后,兵困襄、樊,关羽军形势一片大好,但要真正拿下襄阳和樊城兵力已经不足,关羽没有向刘备请求派兵支援,而是抽调公安、江陵等地驻军来前线。

这里,再次显现了关羽性格的弱点——高傲。过于高傲就是自负了,做人做事太自负了最终结果都不会太好。关羽高傲、自负,一是他从来瞧不起东吴,认为这个同盟伙伴不敢对其动手;二是作为荆州军团的主帅,他要自己扫灭曹魏荆襄之地的势力,让大家看看作为前将军的能力。但是,后续形势的发展发生了巨变。

一般来讲,大家在一起过日子,有一家日子过得很好了,会遭其他人家的嫉妒,国与国之间也是同理。刘备集团就遭到了曹魏、东吴两家的嫉妒了。就曹操而言,在汉中、襄樊两处接连败于刘备,损兵折将,报复是必然的,以曹操的谋略定会不择手段。就孙权而言,从“单刀会”的时候就埋下了荆州大祸的隐患。孙权始终认为荆州之地都属东吴,刘备是借而不是拥有,而且刘备在荆州问题上屡次敷衍、欺骗孙权,孙权早已怒火中烧,孙、刘联盟早就出现裂痕,如果有人挑拨,会产生很大变数。

2.三方局面

我们看看关羽面临的局面,《三国志·于禁传》记载:【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首先,从曹操一方来看,荆州地盘的确危险,而且救援军队的战力不足,蒋济等人提出建议:关羽在荆州得志,孙权必定不爽,可以利诱孙权袭击关羽背后,曹操果断采取了这一措施。

第三,从关羽一方来看,攻击曹军的力量已经不足,自己在前线也曾受过伤,而且徐晃已经带兵来救,曹操、张辽也在向这里靠拢。而在自己的背后,所俘于禁部队三万人送到了江陵,这些人是不是不安定因素?要耗费多少军粮?特别是东吴,关系早已不睦。但他恰恰没有清醒认识,由于过于轻视东吴,完全被东吴的伪装所蒙蔽,把后防部队调出,亮出后背置于吴军攻击之下。在自己军团的内部,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弱点埋下了地雷,对于糜芳、傅士仁说出了“还当治之”,令二人怀惧不安,导致了吴军来犯之时公安、江陵两城拱手相送,让吴军迅速杀到关羽背后。如果关羽停止进攻,撤军休整,起码东吴是不敢主动来犯了。但是,高傲自负的关云长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实力,最终酿成大败。

3.白衣过江

关羽丢失荆州之战并不复杂,上场选手主要是关羽和东吴名将吕蒙,最终关羽完败于吕蒙。

徐晃率援军在前线多次击败关羽后基本上采取守势,老狐狸曹操主要想挑起孙权与关羽争斗,而从中渔利。【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三国志·孙权传》),曹仁箭射书信给关羽,关羽竟“犹豫”不能去,太过于自信了。

孙权为击败关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谓精彩。

首先,部队指挥官吕蒙释放烟幕麻痹关羽。

吕蒙是很有能力的统帅,虽然出身低下,但经过学习和锻炼,逐渐成为孙权武将当中的核心人物。《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刘虽然是同盟,但是吕蒙早就制定过“五策”,是专门为关羽设计的。

孙权决定攻击关羽后,吕蒙率精兵藏在船中,另有一部分人换上白衣,乔装为商人,驱船溯江西进,昼夜兼行,迅速解决了江边烽火台的守军,直接进军到了公安城下。

4.错失良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关羽得到了孙权意欲偷袭荆州的消息,其实这个消息是曹军故意透露的,但是关羽没有及时退兵,导致了最终被两面夹击的局面。

以关羽的性格,低估了曹仁的坚韧和东吴军队的能力,一方面自认为樊城和襄阳即将被攻破,不想看着胜利果实失落;另一方面过于相信自己报警前哨的作用和公安、江陵的城防能力,臆想先占领襄阳和樊城,如东吴来犯再及时回兵不迟。

其二,刘备“见事迟”的性格问题造成决策上存在失误。刘备派关羽攻打荆州北部的襄阳、樊城,孟达攻打上庸等地,是想打通荆州与汉中的联系,将荆州、益州连成一片,但是整个过程中没有给关羽派去一兵一卒。一方面,经过艰苦的汉中之战,益州部队已经非常疲惫;另一方面,刘备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没有对局势的变化给与足够的重视。如果刘备能够想到盟友孙权会有可能袭击关羽背后,如果刘备能够派出一支偏师牵制曹操荆州援军,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了。

东汉末年的几次战役改变了历史走向,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集团。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脚步,形成了天下分裂的格局。而荆州之战基本上奠定了三方势力的版图,确立了三足鼎立态势。

经过荆州之战,孙权势力大踏步壮大,刘备势力被压缩,沦为三方中最弱的一方。

且看最后一篇——《蜀汉建国 》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