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你的理由(放开你的理由手机铃声)
底特律有个叫乔.吉拉德的人,专门靠喜好原理销售汽车。他凭借这个发家致富,一年下来能赚几十万美元。这么高的工资,大部分人以为他是汽车公司的高管,或是投资人。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基层推销员。在过去的12年里,平均每天能卖掉5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给顾客一个划算的价格;让顾客喜欢自己。用他采访时的话说,’找个顾客喜欢的推销员,加上优惠的价格,那生意就成了。’
那么迷人的问题是,怎么让别人喜欢上某人呢?社会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收集了许多的证据。
外表魅力,要长得好看。人们都知道,长得好看在社会交际中更占优势,但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呢,我们恐怕低估了外貌的厉害。碰上漂亮的人,似乎都会做出一种按下就播放的行为,不需要刻意去想就会去做。好像自带光环一样,走到任何一个公共场合都是受人欢迎。自动添加正面的特点,比方说有才华、善良、勇敢、幽默。而这些都是我们没意识到外貌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有观众说,不对啊。在书上,在课堂上说的,内心要远比外貌重要。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压根行不通。好看带来的社会效益早就开始累计了,对小学儿童的研究表明,长得好看的做出好斗的行为,别人以为是太淘气;另外教师也相信,长得好看的比不好看的更加聪明。
’好看就等于好‘,这种假设带来的后果在社会极为常见,在招聘时,能否聘得上,长相打扮远比工作资历重要。尽管招聘者承认,外貌对他得选择只有很小的影响。
穿着打扮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研究都说明,我们更喜欢帮助与我们衣着相似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生年轻人大都是两种打扮,’传统’或者’嬉皮士’,实验人员先后穿上这两种服饰,然后找他们借一毛钱打电话。结果,实验人员和学生打扮相似,成功概率有三分之二;若是不同,那会跌倒一半以下。
除此以外,相似的背景和爱好。也是让你我增加好感度的办法。见过玩得最厉害的,还是销售。在销售培训手册上, 要求多观察客户的车上的一切蛛丝马迹。要是在后备箱里发现了鱼竿、小板凳之类。不经意会向客户提起自己希望下班之后不要下雨,否则会耽误自己去钓鱼。若发现客户的车不是在本地买的,便可以询问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故作惊讶地说,我自己或是配偶就是那里出生的。
那么如果好话是假的呢,是为了拍马屁而捏造的,也有同样的效果吗?一个来自美国的实验说明,面对赞美时的我,是如何被糖衣炮弹给杀得丢盔弃甲的。参加试验的人会听到其它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后者会对前者给予帮助。一些受试者只听到积极的评价,另外一些是只听到消极的评价,有些好坏都听了。结果是,只说好话的最为受试者喜欢;哪怕知道说话只是恭维自己的,还是喜欢。单纯的赞美,无论真假,都可以让受试者有同等程度的喜欢。
接触与合作,是说接触能改变对某人的观点和看法。大多数所习惯的,都喜欢熟悉的人和物。很多时候,选民投票只是因为被选举人的名字比较熟悉,至于都没看这个人的竞争演讲,就投了他。几年前,在俄亥俄州发生了比较有争议的选举。有个人去竞选该州的检察长,原本胜利的机率不大,可在选举前夕,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布朗 – 居然就赢了,只是因为当地的政治望族大都姓这个。
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潜意识行为,自己都没觉察出见面次数对自己态度的影响。这个见面次数,可以在下面的事情中窥见。屏幕中飞快地出现几个陌生人的脸,如果一个人的脸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观众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也就越高。
但就有人会说了,不会啊。如果我不喜欢的家伙,频繁多次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只会觉得更加讨厌。当研究员发现这个后,想着能否适用于改善种族关系上来呢,毕竟接触得越多更容易喜欢上彼此。但结果是失望的,在黑白人就读的学校里并未消除隔阂,甚至变得更糟了。简单地说,学校大部分时候是个竞争的环境,即便增加种族交流的机会,但在不愉快的环境下,冲突是常态。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老师在讲台上,提出了个问题。七八个孩子挺直了腰板,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想要回答,以得到老师的肯定。而不知道的,就微微低着头,尽量不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一位同学被抽起来回答问题时,知道答案却没有被叫起来的同学,暗暗叹息 – 又错失了被老师夸奖的机会;而原本不知道的同学,心里长吁一口气,幸亏没有抽到自己,不然大家都知道了自己不会做这道题。
那是否就是说,竞争就会产生不愉快,从而让他人无法喜欢我们呢?只能说,无法确保彼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如何理解和喜欢。说下我自己的经历,当我知道问题的答案,如果老师抽到别人,我希望他回答不上,然后我自己去回答。那种在全班人面前成功回答的感觉真的很棒,迎来了老师的赞美和同学们的掌声。如果不知道,而被抽起来要求回答 – 那就是一直站着,直到有人回答对了才能坐下,外加掉根针都可以被听到的寂静无声。在这个氛围中,成功被人赞美,失败带来寂静。如此大的反差,成功的学生大多会对不成功的学生产生一种蔑视,不太聪明,玩不到一起去。
产生这种偏见,大多是因为把其它学生看成了是竞争对手,有一定的敌意-那么让他们合作来学习呢?
要引发不满,只需要让产生不同圈子的意思,然后混在一起,再放在竞争的环境里,不同种群的恨意会像烧开的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人们总以为事情之间只存在单一的联系,在古波斯帝国的信使就是很好的例子。倘若传递的是军事消息,那么他会祈祷,一定要是胜利的消息。带来的如果是捷报,到了之后便会享受到英雄般的待遇,美酒美食任其挑选;坏消息呢?他可能会被杀掉。糟糕的消息会给人带来不祥,人们总是希望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不要发生。那么自然会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即使两者压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生活中可能有这种例子,给别人传递消息的时候。如果是好消息,传递方一定会提到,’快去接电话,你有好消息啦,快去吧。’神情大概率透露着兴奋,声调也会高些;倘若是坏消息,传递方都觉得不妙,会说到‘有电话找你,什么事情你最好找他亲自问’,声调会被压得较低。传递方早就明白了,尽量让自己和好消息联系起来,然后躲开坏消息。
在一些比赛中,作为观众也会做出这种反应 – 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地让别人觉得我们更加可靠,更加值得被人喜欢。比如在一场球赛当中,自己一方地队伍赢得了比赛,总有一些狂热地粉丝,会冲到摄像头前,高高地举起自己地食指,大声叫道:我们是冠军,我们第一!可以看出,即便自己没有去参加比赛,但总是刻意地拉近自己和获胜队之间地距离和认同。但自己的队伍输了呢,可就不会喊‘我们输了,我们是倒数第一’,而是‘比分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主队没有赢’,然后就是竭力撇开关系。
还记得那个发家致富的销售不,假设他正在和我交谈买一辆车的事情,一番切磋之后,想着成功交易,他会很希望我们买下这辆车。但一切似乎都太顺利了,会问自己:我自己是不是太喜欢他了,认识才不过几十分钟,这就要买下这辆车了。回想起销售的种种行为,他一开始就很热情,还给我们倒水,抓糖果;恭维我的选择的车型和颜色;当我试图砍价时,他会装作很难为的样子,说这已经是底价了。在我的坚持之下,才勉为其难的向上面申请更低的价格。几分钟之后跑回来,真的能够再便宜几千块钱!!好啊,感觉自己已经完全喜欢上这个销售了,留下乖乖掏钱就好了。
不购买产品,但要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其中的逻辑又是什么;不去消费,但要关注他们把什么当作宣传点,针对的又是那个受众人群;不要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去观察那些招人喜欢的家伙所做事情和说的话,就像我第一次写这么多字一般,总是有所收获的,边学边做永远都是最快的。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