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犀牛(中国犀牛灭绝了吗)
“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bì)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尔雅》
犀牛头骨
在浙江河姆渡、河南淅川下王岗、福建闽侯溪头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人员们多次发现了犀牛骨骼。到了殷商,甲骨卜辞中也经常出现商王猎犀的记载,与《逸周书·世俘解》中的“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犀十有二”的记载非常吻合。
除此之外,犀牛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器物上,如商四祀邲其卣(纣王四年器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提梁末端就是双角犀牛首的造型;商小臣艅尊(山东寿张出土)的模样赫然就是一只苏门犀(亚洲的三大犀牛种类为苏门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者体格较小且为双角,后两者是独角),尊体的细节十分精致,连犀足有三个脚趾都清晰可辨,说明工匠对犀牛的形象非常熟悉。
四祀邲其卣局部
金银错犀形铜带钩
外邦向中原进贡犀牛是否是因为本土犀牛已经完全消失了呢?虽然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秦或汉初)中的两件金银错犀形铜带钩及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铜犀(均是双角苏门犀)可以作为汉朝早期我国南方尚有犀牛的佐证,但《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献犀牛事件说明西汉末年中国境内的犀牛已经很稀有了(“ 平帝元始中, 王莽辅政, 欲耀威德, 厚遗黄支王, 令遣使献生犀牛 ” 黄支, 在今印度南部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市附近,苏门犀的故乡 ),否则王莽何以费钱费力让人万里来献,并借此物炫耀威德呢?
到了唐代,中国应该还存有些许野生犀牛,因为土贡犀牛及犀角之地不在少数 , 而且都 集中在山南道、江南道及岭南道区域(澧、朗等十三个州,今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地区。”但数量应该更少(仅向皇家进贡),皇家苑囿中偶尔饲养的外来犀牛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在长安冻死(“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饮冰卧霰苦踡跼,角骨冻伤鳞甲蹜。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新乐府·驯犀》),因此唐代工艺品中出现的犀牛格外失真就不足为奇了。
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错金银铜犀尊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