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名词解释)
一个人自出生以来,从一个自然的人逐渐发展为一个能够“立身处世”者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一点早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先哲们那里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吕氏春秋。恃君》中写道:“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扦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
《论语內颜渊第十二》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司马牛的兄弟去世,十分悲伤地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失去了兄弟。子夏安慰他说:你对待别人很有礼貌,别人对你也很好。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了,因此,你不必担心没有兄弟。
《韩非子。功名》中写道“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人间互相依仗而又互相阳制,谁都不能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各人都属有利。”
从这些先哲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人际关系却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是从传统的管理学中分离出来的。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惟一因素,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只重视“正式团体”,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管理。而著名的“霍薬调査”却对这些理论展开了挑战。
**西方电器公司从1924年11月开始在霍桑工厂进行实验,
旨在确定工作条件同工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但,进行了两年却没有结果。1926年,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副教授后,主持了霍桑试验。他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崭新的观点,认为在同一工作条件下,工作效率与工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从1928年9月开始,他们花了九个月时间与大约两万名职工进行了交谈访问,话题都是围绕职工的切身问题而展开。结果证实,这两万名职工由于“发泄”了心中的忧郁与不满,而心里得到了一种满足感,由此带来一种很好的态度,认为工厂条件不错,与此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一位工人本来埋怨厂里的噪声、烟雾太大,而工作效率很差,但是访问以后,却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认为这些都不成问题。因为,原先的埋怨来自于自身对噪声和烟雾的害怕,而这种害怕又是来自于其兄弟死于肺病的事件。在一个受管理者关心的车间里,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一个很少受管理者关心的车间里,则有非正式团体在起主要作用,这些非正式团体有一种与管理者相抵触的意识,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梅奥在这个长达九年的实验中,总结出三条主要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不仅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2)非正式团体有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只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3)管理者满足职工的需要是提高士气的方法,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因为虽然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有重要关系,但是职工的态度与情绪才是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这些结论对于传统的管理理论来说,显然是崭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也就成了人际关系学的开端,梅奥也就被世界公认为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学说不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重视,而且在各行各业、各种社会场合中得到认同。这就意味着,人际关系这门新兴的学科渐渐地与古老的人际关系问题相连接。新兴的人际关系学不断地从历代思想家那里得到丰富的营养,而人际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又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不断的发展。现代人际关系学成了一门在内容上新颖的学科。这里,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作如下的描述:
所谓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感情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简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几点:
第一,人际关系的成分不是单一性的,通常它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所构成,这就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交往行为成分。认知成分主要涉及认识活动有关的心理过程,比如,交际双方的相互感知和理解。情感成分指人们彼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这种情感上的距离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它涉及到交往中各方的情感状态的交互关系,以及对自我、对方以其体体现,它不同于生产关系和角色关系。首先,人际关系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人际关系中的交往是个体之间的交往;而生产关系和用色关系并不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这种关系中,交往的双方也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简单进行的。其次,人际关系由双方彼此间的认知度、好恶感等心理因素决定,其中情感、情绪起重要作用,而生产关系与角色关系则分别由双方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或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身份所决定。
第三,人际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体现了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人们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情感基础,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根源于结合性的情感和分离性情感。因此,心理距离的接近与疏远,情绪状态的积极与消极,交互作用的冲突与融洽,评价态度的满意与不满意等等,是人际关系学的重要范畴。
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为交际双方的相互认同、情感相容和行为近似。相互认同是通过知觉、表象、思维等认识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首要的心理成分。情感相穴是以相互喜爱、同情、亲切、友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合性情感由多,彼此之间越相容。行为近似是指彼此在言谈举止、风度仪表等行为模式方面的类同性,它也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