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简介(明朝朱熹的简介)

朱熹

是孔子之后儒学集大成者

他的学问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他曾批评科举

他的著作反成了科举的标准答案

他被官场排挤

他的思想却成为钦定的官方哲学

他的儒学思想

穿越800多年传承至今

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

朱熹的简介(明朝朱熹的简介)

朱熹一生70余载

在闽北度过了62年的漫长岁月

期间,他在武夷山、建阳、

政和、建瓯、延平等地

成长学习、著述讲学、立说授徒

“琴书五十载”

创建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

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

下周一,南平将在朱熹晚年定居之所

考亭书院举办一场论坛

持续推动朱子文化传承发展

朱熹的简介(明朝朱熹的简介)

建阳考亭书院

今天,小编带你回顾了解

朱熹传奇的人生经历

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后人尊崇为“朱文公”或“朱子”。

朱子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福建尤溪城南的郑安道宅,因尤溪古名沈溪,又取乳名“沈郎”。8岁时随父朱松进京为官,寄居浦城,开始他的启蒙教育。11岁随父迁往建瓯,在建瓯接受儒学教育,14岁其父朱松去世,寄托给崇安五夫的三先生(刘子荤、刘勉之、胡宪),在这里接受了书院教育。绍兴十七年(1147)八月, 十八岁的朱子参加建州乡试,获赐进士出身。被选授为左迪功郎,担任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任职三年,振兴教育,改革风俗。回乡后徒步到延平拜延平先生李侗为师,开始进入理学的门槛,在李侗的指导下,朱熹经世有为,先后上书皇帝,倡导抗金救国,反对议和。在治学的过程中,朱子悟出了儒学的真谛,清除原先禅学对他的影响,称为“逃禅归儒”。此时朱熹学问蒸蒸日上,称为“鸢飞鱼跃”时期,写下许多了脍炙人口的《春日》和《观书有感》诗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从同安回到五夫,专心致志钻研儒学。期间,朝廷多次任命派遣,但朱子无意做官,乾道七年(1171)他在五夫创建社仓,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

乾道三年(1167)后,朱子为了博采众长,走出福建,与浙江、江西等地的学者开展交流。远涉二千余里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与湖湘学代表人物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会讲后,朱熹学问提升很快,成为福建道南一脉的领军人物,与湖湘张栻、浙东的吕祖谦三足鼎立、称为“东南三贤”。乾道五年(1169),朱子母亲祝夫人去世,并在次年安葬其母在建阳马伏天湖北面,朱子在墓旁建“精舍”,在此守墓、读书。著述。淳熙二年(1175)四月,吕祖谦与朱子在建阳相遇,共聚于“寒泉精舍”,他们研读了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著作,夏,朱熹与“心学”代表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论学。史称 “鹅湖之会”,虽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但朱子和陆九渊还是深受启发。淳熙五年(1178),朱子上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在任期间修复了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为了规范书院教育,朱子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章程。淳熙八年(1181),朝廷委派朱子前往浙东赈灾,任浙东提举,在做好赈灾的同时,连续六次上疏弹劾不法官员,在朝廷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子受命主管台州道观,居住在武夷山,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精舍。朱子在此八年,汇集群言、讲学著述,刻印了《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标志《四书集注》思想体系的诞生,张轼称道:“当今道在武夷。”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继位。朱子先是被任命为漳州知州。朱子在漳州察访民情、发布了一系列政令,极力推行重新丈量田亩、合理贫富负担的正经界。绍熙二年(1191)正月,朱子三十八岁的长子朱塾在金华病逝,悲痛欲绝,上书请改祠官,卸任返乡,寓居建阳童游桥亭。绍熙五年(1194),朱子首次受诏赴经筵讲义,讲《大学》之旨,宁宗褒奖朱子,授其为朝请郎,赐紫金鱼袋,朱子在御前侍讲,引起了反儒学权贵的妒恨,绍熙五年(1194),宁宗以“朱子迂阔”为由,将在朝仅四十六天的“帝王之师”朱子逐出御前经筵。朱子回到考亭,将读书、藏书的小楼命名为沧洲精舍(宋理宗时赐“考亭书院”题额)。庆元元年(1195)秋,宁宗听信反儒道的朝臣谗言,将儒道视为伪学,下旨罢免朱子祠职。朱子身患重病,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周易参同契》考异和《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辩证》二卷及《楚辞集注》。生命不息、“残编”不止。三月九日午时初刻,朱子阖逝,享年七十一岁。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山下大林谷。

世评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榦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

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来源:闽北日报、央视科教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