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灵魂的回声(灵魂上的痛苦)
行舟: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评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者
叁
把自己完全献给艺术
2016年12月23日是李尔杨出道一周年的日子。他在微博里这样写道:
“一年之前我只是个走投无路的大学生,到现在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梦想,我很知足了。”
李尔杨的这段微博宣言后来被证实为把自己完全献给艺术。
要知道,一年前,这位险些被北京理工大学劝退的信息对抗专业工科生,在专业上是多么的不务正业。
“天才吉他少年”、“诗人”、“哲学家”等与理工男毫不相关的称号被冠在李尔杨的头上。
钻研木琴、钻研吉他,思考声音所有的可能性,所有的组合,像音乐家一样做声音艺术。这就是李尔杨大学期间的精力投入方向,他想要做融合的概念艺术品,包括表演,视觉,声音。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演出现场,有两把琴,有巨大的混响,有一些声音像风声像雨声,有一些采样和一些视觉素材,自然又有深意。
李尔杨和张暗在演出现场口中频出的“诗力”“能量”之类的词语,配合着电子吉他的简单元素,迸发出最至高无上的东西,你也许会听到宗教般的体验,灵魂上的洗礼。
有的人可能听的昏昏欲睡,有的人可能听的渐入其中。两者差别非常大,显然,李尔杨的音乐暂时还不具备流行因素。
李尔杨私下对媒体说:
之所以做音乐是为了自己,其次是为别人,生活里的其他问题,包括有没有钱,红不红,只是附属品。
就像林正英将自己的医生献给了影视业、鲁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东吴、郑钧用自己的一生献给摇滚一样,李尔杨,这位年轻的音乐人,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个人实验,乐队,民谣。
行舟乐评:记得在一份调查报告里看到,在去年的某些月份里李尔杨是北京演出频率最高的音乐人。这反映出艺术家的沉浸姿态,其实也符合他注重生动“体验”的音乐哲学。他零散化的表达在现场的音效拓展和即兴生发下,显然会制造出更为强烈的空间动态。
相较而言,录音更像他不太留心的随意记录,当然也展现出他坚持个人实验的独异性。
他的吉他演奏方式多多少少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前卫摇滚和氛围后摇的表述,比如加拿大的Tunturia,但他却没有采用这种谱系相对明显的乐队化行进。我也十分期待他的乐队项目,期待他在诗意民谣、英伦和其他实验纵深中进一步的生长,尤其期待着他录音作品中更具有完整性的破碎——虽然完整性常常并不值得守护。“Neil Young”,一个过分经典化的名字,不是谁都愿意做出这种紧贴前人的自我命名——要不流落于经典的阴影中,要不死在经典的光芒里,要不让自身的炽烈成为一种新的传统。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版权请联系行舟乐评。
行舟
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评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