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要烧多久,瓷器鉴定那些事——色釉瓷器的两个时期
瓷器鉴定那些事——色釉瓷器的两个时期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523字,阅读仅需3.5分钟~
瓷器从商代出现延续到如今。经过不同的时期发展,逐步发展出几十种颜色釉瓷器品种,再配合不同的器物形态,可称得上千姿百态,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社会精神层面的发展。总的来说,颜色釉瓷器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两种类型。
龙泉釉罐盖
第一个时期,是从商代江、浙地区成功烧制出瓷器到元代末期。在这一时期,瓷器的主流颜色是青色,人们将其统称为“青瓷”,除在国内使用,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而此时的白釉、黑釉及花釉品种瓷器则远远少于青瓷。
秘色瓷瓷片
烧制青瓷的主要窑口集中在南方江、浙、赣、闽、粤等地区,北方的豫、陕等地也有烧制。在这近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南方的窑口星罗棋布于各省,至唐、宋时期是青瓷生产发展的顶峰。这阶段著名的窑口有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河南的汝窑,统称为“青瓷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瓷胎呈现白色、灰白色、灰褐色或黑褐色,施透明釉,因此在焙烧成瓷后,瓷胎的颜色会通过透明釉呈现出来,也形成了不同颜色的“青瓷”。
宋汝窑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商代到元代末期,烧造瓷器的窑型主要有两类,南方以龙窑为主;北方以圆窑为主。燃料多为木材,少量烧煤。这两种窑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一窑内只能烧制单一釉料的瓷器。馒头窑由于窑室短、矮而容积小;龙窑的窑身虽长,但在焙烧过程中采用火膛移位法烧制,这种方法会打乱焙烧的气氛。而石灰碱釉在焙烧过程中的发色需要不同的气氛,也就是常说的氧化还原焰。焙烧中形成的氧分不足或氧分过量,釉料会随氧分的含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这种釉料的烧制特点。
由于先天的不足,造就了青瓷“一釉多色”的特点。哪种颜色才是真正的本色,很难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比如业内将唐、五代时期最好的越窑青瓷评价最高,同时根据文献记载,称为秘色瓷。因其数量极少而釉色秘而不宣得名。而同在浙江地区的宋代龙泉窑,人们又将最好釉色称为粉青、翠青、梅子青。
宋汝窑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2017年景德镇在全国政协举办展览,其中两件宋代龙泉窑残器,其中一件与景德镇湖田窑烧造的影青瓷发色一模一样,另一件则与越窑秘色釉完全相同。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展示的宋代汝窑瓷器,其特点一个是没有或很少开片,第二是釉质细腻光润、玻璃光极强,釉的表现特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所学的瓷器知识及所看到的汝窑有天壤之别,可以完全颠覆我们普遍的认知。
明宣德 仿汝窑天青釉靶盏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元代末期的江西景德镇到如今。景德镇地区可谓是“水土宜陶”,所产的瓷土矿含铁量低,瓷泥为白色;同时做釉的原料矿产丰富,由石灰岩形成的山脉随处可见,配釉用的狼藉柴又叫凤尾草的植物,满山遍野的生长,用它调配的釉料也是石灰碱釉,当地则称为“二灰”釉。由于胎泥为白色,釉为透明釉,也就有了影青瓷或青白瓷之说,瓷器的颜色整体变化不大。
明宣德 青釉花口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同时也创烧出了祭红釉、祭蓝釉、紫金釉等颜色釉瓷器。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颜色釉瓷器出达20多种,可以仿制出前几朝不同窑口的瓷器,如仿汝窑、仿哥窑、仿定窑、仿龙泉窑等,在品质上甚至超过了前朝,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些釉色不同前朝,则都是在焙烧青花瓷的同时,在同一窑内一齐烧制而出,借用形容钧瓷的诗句,那真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改变了沿续3000多年的一地一窑一釉的历史,做到了“釉色与胎泥中的各种矿物无关”。
明成化 仿宋官窑青釉贯耳瓜棱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景德镇制瓷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水土宜陶”的原料基础;二是为烧造青花瓷而所做的窑炉改造。彻底改变了窑炉结构,改变传统的投柴烧窑的方法,创造出了在焙烧过程中有十几个不同的温度区,从1200℃到1300℃前后上下不同的窑位;并根据不同矿物的发色温度,将其制成釉料施在胎坯上,对应不同的窑位温度进行焙烧,经过氧化还原后烧成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釉,这个窑型全世界独有,像半个鸭蛋,称为“蛋型窑”,在景德镇用镇字命名,尊称为“镇窑”。
原文作者: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