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单的人(最孤单的人是我)
黄宾虹《岭下闲眺》
——浅谈黄宾虹艺术成就于当代中国画弘扬与发展的启示
文/林乾良 王文平
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现代的中国文化,也不断经历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各种学术思潮兴起。艺术方面,多种艺术流派迭出,艺术家们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及文化理想,在艺术之路上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不停地探索和追求。光书画界便涌现出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等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其中,黄宾虹以其精深博大、富于哲学思辨和自然之理的画学思想,丰厚的艺术实践,丰富的艺术作品及巨大的艺术成就而独领风骚。其坚守民族文化、放眼世界艺术以“借古开今”的创造方式和“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也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黄宾虹《山水册之二》
一、世界眼光,中国立场——坚持中国画的民族性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了。整个人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各国各民族之间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诸方面均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碰撞、交流、渗透、融合,艺术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上述影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正在加快加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视外来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代的书画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黄宾虹的做法无疑是个指引。
黄宾虹《与朱砚英书》说:“画当无中外之分,其精神同也。”他译述《新画训》,与诸多欧人的交往,他对于中西绘画的比较研究,对印象派风格的创造性阐读,均展示出其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但同时,黄宾虹更加强调中国立场,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说:“现在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
我们当代中国画家,应该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放眼世界、坚持中国立场,以中国文化为基,挖掘中国文化之精髓,发扬国光;理性分析各种外来文化,有效吸收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养分,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绘画得以最大可能地发展。
黄宾虹《设色花卉镜片(四之二)》
四、浑厚华滋,金石为纽——注重金石学的挖掘与研究
金者,兼诸金属而言之。金亦有金、银等贵重金属在内,但以铜为主。几乎全世界之古史,继旧、新两大石器文明之后都有辉煌之青铜时代。石者,以碑、志为主,兼及摩崖。再扩而广之,如甲骨、简牍、印章、封泥、砖瓦、陶器等。金石不但赋形百变,本身即属造型艺术,与西方古代之雕塑相当,而且其上每有精美之纹饰,又分图画与文字两大类,均与美术有关。
“金石”之学虽然后起,至少在唐宋时期已基本成形。唐代李商隐名诗《韩碑》中,已经有“金石刻画臣能为”之名句。若论实物,更是远远超前。以浙江的两大新石器时期著名文明论,即有精彩之极的绘画。杭州的良渚玉器上有个典型之神徽,尤多见于玉琮之上,被中外学者视为华夏五千年前艺术之极品。如何解读,至今还诸说纷纭,像难解之谜一样,迷倒海内外爱好者。比良渚文化早两千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之长方钵上有阴刻的猪形及盆栽的观赏植物、画像等,已是七千年前的绘画。
黄宾虹《山水画稿》
金石上之纹饰,其线条因经数千年之风化、侵蚀、氧化、锈蚀等因素而形成特殊之线条美,前人笼统称之为“金石味”。这种线条美,有多种特殊名称。上文所提及的黄宾虹总结出的“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均与金石味有关。据所著《画法要旨》:“平”即“锥画沙”;“留”即“屋漏痕”;“圆”即“折钗股”;“重”即“枯藤坠石”;“变”则“超于法之外”。
黄宾虹论画与笔者业师韩登安论印均提“三法”。黄公的三法是笔法、墨法与章法;韩师的三法是字法、章法与刀法。可知两公所研对象虽异,均属传统的造型艺术,自有其相通之处,韩师曾告:中国自宋元间即形成“金石书画”一大门类。西泠印社之宗旨,即以之为基础,即“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
黄宾虹认为中国画审美的最高理想是“浑厚华滋”。从五十多岁开始一直到晚年,黄宾虹曾反复提倡“浑厚华滋”的审美境界,并坚持将其作为现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在他看来,“浑厚华滋”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性格的体现,又是新时代的审美特征。
本文开头所列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诸大名家皆能治印、精通金石学。可知要达到画之“浑厚华滋”,当以金石为枢纽。
黄宾虹《山水画稿》
五、虔诚为艺,静心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和艺术素养
“大家不世出,或数百年而一遇,或数十年而一遇。而惟时际颠危,贤才隐遁,适志书画,不乏其人。古之画家,不尽显贵;人之绝艺,恒出时艰。”黄宾虹的观点非常明确,盛世多庸史,因为盛世士夫纷纷用于世,不能专心书画;乱世才出大家,因为乱世贤才多隐遁,矢志书画。故画中大家,非他也,实乃未曾用世之英才豪杰也。
黄宾虹一生流离,命运多舛,甚至穷困潦倒。他用儒家的“为己”之学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为根本目的;以砥砺个人品行作为端正世道人心的手段;肩负文化传承使命——“为往世继绝学”;他服务的不是一朝一姓的私政,而是民族甚至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万世开太平”。一方面,黄宾虹是“出世”的,他从不提倡绘画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黄宾虹是“入世”的,他决不游戏笔墨,而思以画救国(这个“国”实指世道人心)。要把自己的书画化作民族的“特健药”,以艺术特有的方式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也就是“美育”的方式。这一态度,使其无法进入二十世纪的政治文化主流,他也成了“那个最孤独的人”。
黄宾虹《山水画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转向与市场经济带来的商业化及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化使新时代各种艺术思潮、艺术行为、艺术交流、艺术品拍卖、艺术作品涌现而远胜于二十世纪之交。商品经济使人心浮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艺术家而言尤其重要。绘画在黄宾虹看来,不是一种技能性的工作,也不是为视觉提供快感对象,而是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格物致知”是为了“诚意正心”,所以对于画家来说,画画不仅仅是以“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来创作完成作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耐得住寂寞,有独立的思想,有正确的初心,更需通过“坐忘”“静观”而达到宗炳所说的“澄怀观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之至境。
黄宾虹《咏水仙花》
画家的全面修养更是要求我们对诗词、书法、印章、哲学、音乐等相关艺术门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宁要四通、不要三绝”,进而达到追求“四绝”的目标。
当代的艺术家在团结安定的政治环境里,在日益富足的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潜下心来,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抛却功利主义,远离纸醉金迷的权钱诱惑;抛却错误狭隘的成才观,懂得“大器晚成”的道理;抛却机会主义,远离政治投机,潜心研究,虔诚以对,孜孜以求,确立前进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黄宾虹作为一代巨匠,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其诗文、书画乃至印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其艺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四绝”游于艺,“内美”静中参,这也是我们当代书画家追求与奋斗的目标。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