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记忆(李培根的导师)
人物名片
李培根,男,汉族,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2014年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根叔演讲《记忆》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毕业生心中,当年的毕业典礼一定记忆深刻,或深情、或热烈、或不以为然……
时任校长李培根毕业致辞——《记忆》引爆全场,2000多字演讲稿中,67个“记忆”囊括了近四年的热点流行词,16分钟的演讲,学生全场自发鼓掌24次,高呼“根叔”、“根叔”……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根叔引述校园BBS上的这句话瞬时传遍校友圈,引起无数校友对母校的久久怀念之情。
此后的三年毕业典礼上,根叔分别以《未来》、《远方》、《告别》为题致辞,为毕业生送行和祝福。根叔个性鲜明和饱含深情的演讲,每年都在高校毕业季刮起一阵华科旋风,留下一连串的“根叔语录”——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2010年《记忆》)
亲爱的同学们,关于未来的话太多。最后我还想叮咛一句,未来要说真话。你如果说真话,别人会倾听。你如果说假话,或许只有风会听。华中大教你对人说真话,不教你跟风说假话。(2011年《未来》)
也请注意,同学们,到远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今天的时代似乎在拷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道路上慢下来,让精神回归?(2012年《远方》)
同学们,关于告别,很难说尽,关键还得靠你们自己体悟。不多说了,我也要向你们告别啦!让我们告别,其实也将是各自新的抵达!(2013年《告别》)
这些由根叔自己书写的演讲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有赞赏根叔给大学校长讲话带来清新风,也有批评根叔作秀的,莫衷一是。
根叔认为自己的讲话其实没有什么秘密,谈不上高明,无非就是讲了一些心里话,真话、实话多一些。他觉得大学校长的讲话,本来是不需要引起大家关注的。之所以引发了一些关注,说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校长很难讲自己心里真正想说的话,都去讲套话、官话。
根叔在《喻园心语》自序中,直抒胸意,“对于大学及其校长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学生。既然如此,校长就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对学生讲话。”
真诚与学生交流
2005年3月,根叔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在四平八稳的就职演说最后,有一段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心中对学校的感情和校长的使命展示于众——
我觉得,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像她的喻园中的桂花一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纵使园中已硕果累累,她只是默默地绽放。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同志们,我们要使华中科技大学长久地让老百姓品味,让学子陶醉。
我能够受命为校长,深感荣幸。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只会激发我迎接挑战的欲望。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
对于学校的感情,根叔自己评价到,“在华中科技大学,有我人生一段最重要的受教育时期,有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经历。”
从小在同济医学院大院长大的李培根曾立志学医,却与当时的湖北省医学院失之交臂。后来在1978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时任校长朱九思鼓励该校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读书,1981年李培根攻读**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李培根返回学校从讲师做起。1995年,他被提拔为学校机械学院院长,7年后的2002年,又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副校长。2003年12月,李培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直至2005年3月出任校长。
根叔在2012年毕业致辞《远方》中,这样描绘了学生与喻园四季的芳华:
你们要像喻园春天的桃花,尽情地绽放,无须问到底为谁妆、为谁容,连春雨和东风都会知晓你们的热情和奔放;
你们要像喻园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你们要把喻园的桂花带到远方,像她那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
你们也要把喻园冬天的腊梅带到远方,像她那样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韵却自苦寒来。
根叔少见的“萌照”
学校的BBS,是根叔与学生交流的一个渠道。根叔经常在上面浏览学生发布的帖子,有吐槽的,有批评的,甚至有质疑根叔的。根叔一般会及时回复,指示相关部门调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根叔以“pgli”的帐号名在BBS上发帖或留言29次,涉及后勤,学位门,排名,李娜夺冠等多方面。
“出差差不多一星期,昨天才回来,突然发现bbs上……有意见、有疑问的同学们,我很想与你们见面,今天晚上行吗?”这是根叔曾在BBS的发帖,像这样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会在每学期都会进行。根叔坦言喜欢直接面对学生,即使被学生面对面地质问也没关系,“只要真诚地面对学生,就不大至于下不了台。”
推崇“学生的自由发展”
Dian团队走出50多家创业公司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根叔在任期内力推的教育理念,“虽然实际效果不一定明显,但还是起了一定的效果。”
长期以来,上至高等教育,下至小学乃至幼儿教育,大部分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即使之后推行的“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也经常处于变形走样的常态中。
根叔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的是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们自己,自由发展。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的核心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完全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可以想象,这个理念刚一提出,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中间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根叔曾说起,最开始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有一些干部和教师都不理解,一直到2015年春节前夕,我们学校组织老领导座谈会,一位老的主要领导还在会上认为这个提法不对,充其量也是“两个中心”,老师和学生都是中心。经过根叔努力的宣传和倡议,直到2011年学校党代会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把它写进学校党代会的决议。
在外人看来,大多数华科大毕业生是很好的工程师,但在根叔看来远远不够,“我们要培养的不能都是这样的人,应该是多样性的人才。我认为让学生自由发展,绝对是最重要的。”
改变,已在慢慢发生。这几年,华科大的教育正在变得生动起来,不仅有坚守平凡岗位的占美丽,还有汪海兵、姚欣、杨永智等大批创业学生,更有机械学院学生李行亮登上《中国好声音》,以及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学生创业团队和“烈士寻亲”、“公益长征”等公益活动不断涌现。根叔对学生的表现津津乐道,时常在BBS发帖和媒体撰文为学生的表现点赞。
对于大学教育,一直是根叔关注和思考的重点,今年出版的《认识大学》一书中收录了根叔多年来对教育思索的结晶。他认为,中国教育的大问题是我们没有真正从人的意义上去理解教育,而是从工具意义上去理解教育。
根叔在《共产党宣言》找到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讲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马克思不仅是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而且他还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经过多年教育、科研和管理实践,根叔深深的认识到,一生中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接受教育的阶段。要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就应该把“让学生的自由发展”放在首位。
而在当前教育和社会背景下,“让学生的自由发展”实施起来何其艰难,这从根叔力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曲折可见一斑。在根叔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的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一些学生的学习也是以就业为目的,这个层次是很低的。
他希望,“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不是就业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
201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前夕的暑期工作会议上,根叔以《甲子三思》为题做了一个特别发言,其中讲到:“ 就我自己而言,我过60岁之后,有时候自己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干嘛?我还能干嘛?有些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有时候自己想想,还会有很多焦虑。”
2014年从校长之位卸任后,根叔展望了一番卸任后的生活——“告别大家,我得稍许停歇,让灵魂跟上;我得继续求索,让灵魂安顿何处?我当然会继续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保守的那块领地——教育,即将告别什么?中国的教育将抵达何方?”
稍许停歇之后,根叔带着灵魂再次出发。他在思索,他在行走,他在发声。他有更多的精力,去认真研究教育的症结,并试着找寻解决的药方。他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媒体和网络,根叔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各方进行广泛的接触互动交流。
他或许只是在找寻一个答案。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