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比喻什么(形容灯火阑珊)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简注:

元夕,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夜晚,古有观灯的习俗。花千树,形容灯火灿烂。宝马雕车,富贵人家观灯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和马。玉壶,月亮。一说是白色的灯。鱼龙舞,鱼形龙形的灯在挥舞。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头饰。蓦然,猛然。阑珊,稀少,零落。

散绎:

夜晚的东风吹开了千万朵火树银花,

又吹得焰火如星雨般从夜空中落下。

装饰华丽的车马走过留下一路香气,

洞箫悠扬月光转鱼龙灯舞动美如画。

观灯的游女们各种漂亮饰品头上插,

有说有笑真热闹一路上香气在飘洒。

人群中寻找心上人千次万次没找到,

猛回头却在灯火稀少之处发现了她。

品读: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名篇。前人评说甚多。据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此词作于乾道七年(1171),辛弃疾时年32岁,在杭州担任司农寺主簿之职。

此词是咏元宵节,大部分篇幅是描绘京城元夕的热闹场面。但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词人并非仅仅吟咏节令,而是借节日之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怀。

此词主旨为何?历来词话家有各种说法,当以梁启超先生说得最为准确。他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话》引)。

试看: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铺写京城元夕灯月交辉,人人狂欢的热闹繁盛景象。起二句便绘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动人画面,这是大背景。宝马四句是具体描写,从车马,街道,音乐,月光,龙灯各种景物来勾画,突出场面热闹非凡。这一系列描写并不是全篇的重点和中心,而仅仅是作为作者幽寂孤峭情怀的一种反衬。

下片蛾儿两句续上片繁华热闹之余绪,引出观灯归去的一群时髦女郎,而这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意中那位与这些世俗女子截熟不同的自甘孤寂的美女。

这位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地之外,孑然独处的美人,就是作者这类正直高洁之士的写照。

辛弃疾南归之后,被视作“归正人”,一直不得志。又逢张浚北伐失败,朝野无人再敢言战,他的抗战主张不被采纳,此时,他正为政治上缺少知音而苦闷。因此,本篇这位孤独美人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作青自己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宁愿幽居,甘受冷落,也不随波逐流,沉醉太平的品质。可以说,这首词客观上是作者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艺术再现。这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伤心人”的“怀抱”!

夏承焘先生指出,这首词所塑造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在词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是有开创性意义的。他说,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把佳人放在空谷的背景上来塑造的;辛弃疾这首词,则是把“那人”放在火树银花,元宵佳节的极其热闹的背景上来塑造的。背景的冷热虽有不同,而美人的高标则是一致的。这也是这首词可注意的艺术手法。

附图九幅,辛弃疾像及南宋临安元宵节。

灯火阑珊比喻什么(形容灯火阑珊)

灯火阑珊比喻什么(形容灯火阑珊)

l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