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的作者是谁(七步诗的作者是谁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先简介作者及有关他的故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才华横溢,诗文写得非常好。南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其著作《诗品》中写道:“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意思是:陈思王曹植的诗文就像人类之中的周公与孔子;也像有鳞片有羽毛的动物之中的龙和凤凰……另一位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也很佩服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一石是十斗)成语“八斗之才”,即来源于此。
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操的长子曹丕做了皇帝后,忌恨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把他处死。曹植听了,刚走几步,就吟出六句诗来;即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因为曹丕要曹植七步之内作成,所以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
现在,我们来解释部分词语:1.持:用来或拿来。2.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3.漉菽以为汁: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漉(lù),过滤;菽,豆类植物。4.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5.相煎:相,不是互相,而是指“煎”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就诗的字面意思而言,相煎,就是“煎豆”,即“萁”在煎熬它同根生的“豆”;其实是指被曹丕迫害胞弟曹植。
最后,欣赏这首诗。
一 巧用比喻,弹奏弦外之音。
曹植的这首诗是被曹丕逼着写的,而且是必须在七步之内作成,否则处死。在这种情境下,一个胆小的人就算平时会写诗,恐怕也吓得没词儿了。可曹植则不然,他不是急着随便想出几句来保命,而是从容不迫地用巧妙的比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你看,前四句不仅叙述了燃萁煮豆这一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而且十分生动地描写了“萁”在釜下凶狠地燃烧而煎熬釜中“豆”的过程。
如果说,曹植吟出前四句后,曹丕也许尚不知他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当曹植吟毕后两句,曹丕可能就会脸红出汗了!天啊,“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当曹丕听到这两句时,他会想什么呢?曹丕会不会想:这是说谁呀?“萁”与“豆”是“同根生”,难道我曹丕与曹植不也是同父同母所生吗?而我现在如此对待弟弟,不就如同“萁”在煎熬“豆”吗?在釜中“泣”的哪里是“豆”,那分明是我的弟弟在啜泣啊!他终于听懂了诗中的弦外之音。于是,曹丕感动了,羞愧了。
这就是曹植的手足情怀,这就是子建的“八斗”之才!
二 用词精炼、形象、生动。
说精炼,是指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能表达好多意思。如,“汁”与“羹”这两个字都是表示事物的名词,粗看起来,只是用来告诉读者燃萁煮豆要做什么,但仔细琢磨,原来,这样做的最后目的是要把豆子粉碎,使之先成为“汁”,然后成为供人吃的“羹”呀!于是,这个燃烧着的“萁”之无情和残酷也就不言自明了。
说形象,是指善于用一两个字绘声绘色。如,“燃”与“煎”不仅可以使读者看到红红的火苗,而且可以使读者听到呼呼燃烧着的炉火与咕嘟咕嘟煮豆子的声音。于是,“萁”之贪婪而迫不及待的样子,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说生动,是指善于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如,“泣”这个字写得太恰当、太生动了,真的是前无古人。如果仅仅说是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只是为了“拟人”一下,那“豆在釜中泣”写成“豆在釜中悲”“豆在釜中吟”“豆在釜中啼”“豆在釜中哭”“豆在釜中号”等等,不也行吗?仔细想想,诗中写“豆”在釜中被煎熬的声音,用“吟”“啼”“哭”“号”,虽然都是拟人,但,哪一个也不行;只有“泣”字,才能最准确、最恰当、最生动地形容“豆”在釜中的那种忽大忽小、忽断忽续的声音,而这种声音与人在伤心时的啜泣声极其相似。更何况,“泣”与“汁”“急”同韵,更增加了全诗的和谐美。
三 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当然是写曹植对曹丕的控诉与他悲愤的心情,也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规劝。但,后世的读者看到这首诗所想到所悟出的,那可就由不得作者了。
比如,好多人由此受到教育,想到这首诗告诉我们兄弟之间骨肉相残是人生的悲剧,想到凡是有违天理、有违人伦常情的事都是可耻的。曹植以其恰当而生动的比喻以及深刻的寓意,启迪着古今社会无数的读者,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欣赏。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读这首《七步诗》,谨向作者致敬!
文章结尾时还要补充一点内容,就是要告诉读者,这首诗还有一种版本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