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 记忆(李培根记忆解析)
【新闻随笔】
今年的招生录取季,很多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都充满了创意。设计理念奇思妙想,效果呈现令人叹为观止:有大学把标志性校门做成3D效果折叠在通知书里,打开通知书,庄严的校门就向新生们敞开;有大学在通知书里镌刻一片星空,新生的姓名闪耀在一颗镂空星星里;有大学随着通知书寄来两颗莲花种子,寓意深长。当然也有讲究实惠的,随通知书附上充满爱心故事的普洱茶,甚至送上重达2.7斤重的“礼盒”。
从古至今,“金榜题名时”都是激动人心的人生大事。录取通知书就是传递这个喜讯的信使,也是大学和新生的“第一次见面”。在这个喜庆时刻,大学借由一张“颜值爆表”、寓意厚重的通知书,向新生表达诚挚祝贺、热烈欢迎和深情嘱托,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这个动人心弦的“启幕仪式”,也为大学和新生接下来要共同奏响的校园华彩乐章,谱写了第一个美妙音符。
帷幕开启了,接下来就是正剧。在今后四年乃至更长时间里,老师们将与新生们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与漫长的大学校园生活相比,录取只是短暂的一刻。正如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起跑第一步固然重要,但也不必太在意这一步的快慢一样,由录取通知书启幕的第一个音符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后面演奏的乐章,才是真正体现大学价值的精华所在。大学呈现怎样的精神风貌,为新生们提供怎样的学习、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怎样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熏陶,塑造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问题,恐怕都比寄上一张什么样的录取通知书更加重要,也更难解答。相应地,这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大学倾注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求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应该更多在教书育人,在学术、思想、精神和价值观上比拼,而不必在录取通知书这个细节上过于攀比,尤其是一些录取通知书,还有奢华之嫌,这与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勤俭节约之风是背离的。其实,对于录取通知书,大学只要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校园文化,表达出对新生的殷殷之情和拳拳爱心,就已经大方得体、恰如其分。如果在通知书上一味追求外表华丽,却让大学内在的气质荡然无存,这无疑是喧宾夺主。
201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发表了16分钟的演讲《记忆》,其间被掌声打断30余次,学子们全场起立欢呼。“根叔”因而一炮而红,也使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成为令大学校长们压力山大的“赛场”。而且这样的“赛场”也有逐渐变成“秀场”的趋势,一些演讲沦为文字游戏的噱头,一味迎合学生心理、生硬拼接网络语言,滑向了哗众取宠的媚俗边缘。其实,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大学校长们的演讲所追求的应该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出大学的精神,体现出各个学校独有的优良传统,表达出老师们对学子们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里,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座远离尘俗、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而是应该办“没有围墙的大学”,鼓励大学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与社会广泛深入地互动。因而,无论是在录取通知书上追求新颖独特,还是在校长演讲上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学的内在本质,终究体现在其学术、思想和精神价值上。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尤其要不为喧嚣所动、不为流俗所惑,成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种稳定力量。有道是“静水流深”,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就宛如大学水面的波纹和浪涛,踊跃飞溅固然热闹,但朴实内敛也许更不失为一种美。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