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是什么意思(鲍照的词语)
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426年——466年,字明远),在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唐诗将失色大半。很多唐代诗人都无法避免地受到他的影响,比如,李白,尤其是在乐府诗上。
宋人朱熹说:“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就说李白其实学的是鲍照;清人沈德潜说得更直接:“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在乐府诗领域开辟新天地的是鲍照,后来李白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不知道这些话李白听了心里啥滋味……)
鲍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诗人?
提起鲍照,不得不提他的“寒士”标签。与之同时期的虞炎《鲍照集序》中说:“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
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这是鲍照一生的软肋,他全部的苦难与不幸皆由此而来。
在鲍照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和品流成为一个人鲜明的标签。也就是说,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不同的人凭家世分类,甚至造成歧视,好恶亲疏,在一个人脸上明白写出。寒门就是原罪。
当然,这不单单是鲍照一人的遭遇。如若鲍照只是一名普通人,在田间忙碌一生填饱了肚子,然后死去,倒是很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而偏偏,鲍照才华很高。
出身低微才气很高,再加上鲍照执着地想凭借才华打翻身仗,这就构成了他一生悲剧的底色。
鲍照诗歌之所以被视为“俗”,在写作技巧上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学习民歌的做法,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被认为是“俗”。
此外,鲍照诗歌语言上不用典,也被视为“不文雅”,没有雍容华贵、从容冲淡的格调。
可是,艺术往往是非常残酷的,唯有原创(甚至说“首创”)才有巨大的价值。能够写入文学史的人、作品能够能流传千百年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既能吸收前代文学优秀养料,又能在此基础上超越时代特征而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鲍照正是如此。
鲍照坚持在这些俗体俗调的诗歌中,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抒发一个孤寒之士的所见所感。“险俗”就“险俗”吧,艺术价值要交给时间评判。
他的边塞诗写得波澜壮阔,沉郁悲壮,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清人王闿运评:“(明远)作边塞诗,用十二分力量,是唐人之祖”,指出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点明的那样,鲍照对李白乐府诗的写作影响很大。其实不仅李白,鲍照对唐代歌行体(歌行是乐府的变体)影响是不可忽视,清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有:“七古自晋世乐府以后,成于鲍参军,盛于李、杜,畅于韩、苏,凡此俱属正锋。”此言不虚。
以及,鲍照在十八首《拟行路难》这组乐府诗中,最早使用“君不见”句式,这组诗用十个“君不见”,位于单首诗的篇首(组诗全貌不再贴出,只看“君不见”部分):
……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
“君不见”句式,深受李白的喜爱,其他唐代诗人也喜用。
鲍照诗歌中的那一种奇特想象也被李白继承,李白诗中的浪漫想象是他独特的标签。《蜀道难》中用五丁壮士开山和杜宇化鹃、曦和驾日等神话传说,不仅营造了一种极度浪漫的风格,同时也写出了蜀道之难。
鲍照诗的丰富想象同样启发了李贺的作诗思路,“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是李贺展开想象,想象鬼域之中,幽幽传来无数生前没有实现抱负的鬼魂们吟唱鲍照的诗。
自然,那种自命不凡的气质、那种“士不遇”的郁愤,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
当然,细读文学史,能够扒出来的“鲍照接受”现象远非这么多。
从现世的功成名就这样的标准来看,鲍照尽管为实现阶层跨越奋斗终身,但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杜甫诗中“俊逸鲍参军”中提到的“参军”(孝武帝大明王五年,临海王刘子顼守荆州,鲍照任前军参军)。
但是他因想要改变命运修得高超的艺术水平,因不满现状而发的慷慨之音,却在其身后成就了他。 努力了一生,竟然还是有意义的。
文学史上无法忽视鲍照的存在,后世无数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受到鲍照影响。如果鲍照地下有知,也许会再赋诗一首,嘲笑这捉弄人的命运吧。
兴趣阅读:
李贺的死亡美学,其实是一种反抗
狷狂的才子,没落的贵族——谢灵运:仕与隐,进与退皆不能自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