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申遗成功(24节气申遗成功宣传语)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史林静 周润健 罗鑫)“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积肥料找肥源;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78岁的河南省平舆县农民张志全并不识字,但总能在最合事宜的时间,安排庄稼的播种、除草、浇水……在他大半辈子的耕作中,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他安排春播秋收时间节点最可信赖的依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国农民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在河南登封至今仍保留着元代观星台遗址,那是古人用来观星象、观日月的建筑。“通过观星台,古人在正午测日影。夏天日影最短,冬天日影最长,将最长与最短之间,分为24等分,这就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登封文化馆馆长阎松涛说。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除了气象、物候和天文知识,节气在丧葬嫁娶、生活保健、民俗等各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武汉大学民俗学教授李惠芳说,比如在北方就有“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吃就要掉耳朵”的说法。
对于这一点,河南信阳人温显贵深有感触。二十多年前,温显贵在北方一所高校读书,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学校给每个寝室发放饺子皮和肉馅,让他们吃饺子度冬至。而他的儿子现在读大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除此之外,春分立蛋、清明踏青扫墓、谷雨采茶、小暑尝新米、大暑吃凤梨、白露不露身……这些二十四节气习俗,至今仍被人们乐道,成为世世代代记忆联结的纽带。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申遗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专家表示,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遗产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小雪刚过,马上就要到大雪了,张志全已经做好了松土保墒的准备。“松好土,保好墒,等着腊雪兆丰年。”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