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圆滑的意思(形容圆滑世故)

世故圆滑的意思(形容圆滑世故)

从小到大别人都教育我们做个正直的人,从小到大圆滑世故在我们的词典里都是贬义词,从小到大我们坚信美德一定能感动所有人。

什么是正直?顾名思义正直就是不畏强势,敢做敢为,坚持正道的人,所以正直的人总是会天生的道德荣誉感。

什么是圆滑?其实就是形容为人处世善于谄媚、讨好,用心计左右逢源,待人处事圆通周到的人。

很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我们都希望能做个正直的人,但是在职场上,商场上,似乎正直的人总是吃亏,有道德的正直的人很努力,很刚正,他们什么都没做错,结果总是会输。

我们来讲个道德界正人君子的故事,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屈原。

屈先生其实很幸运,是世间少有的三好青年,出身好,是楚王的本家,跟芈月是亲戚。学识好,在楚国文化圈很有地位。人品好,对于待人接物的方法牢记于心。注意,古人待人接物是有条有款的,任何事情都有规矩的。现代很多女孩想穿越过去,可能这接受不了古时候的繁复礼节。而且屈原先生其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悲催,曾经他其实深得楚王的信任(王甚任之)。

年纪轻又帅气,有文凭,还是官二代,领导很赏识他,我们的屈原先生抓到了一手好牌。当然,如果屈先生能圆滑点的话,就更完美了。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因为屈原先生太优秀了,所以遭到了别人的嫉妒,看历史课本上你会以为是件多大的事情?其实就是件抄作业的事情。我们知道好学生们都有件烦恼的事,坏学生老是想来抄作业。

有一次楚王就让屈原草拟个文件,屈原提笔“唰唰唰”三天就写完了,这时候隔壁同事一看写的太棒了,于是就跟屈原说:“要不借我抄抄呗。”

一般都是好同事,抄抄就抄抄呗,但是屈原捂住了习题,死活不让他看。

孔夫子说过“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至少说对了一半,小人真的不能得罪。果然第二天那个同事就跑去找领导恶人先告状了。

他说:“领导,你对小屈那么好,小屈居然不把您放眼里,说这楚国没人文采比他好,包括大王您在内,你看这小子真是白眼狼。”

楚王一听,心里翻江倒海,咬牙切齿,怒火中烧,于是就任性的再也不理屈原了。啥叫小心眼?屈原明明就是躺着中枪,但是找谁说理去?

我们知道文化人都有个本事就是写文章。那么什么是好文章?其实就是拐弯抹角,弯拐的越多越陡,那就是好文章,就是文化人。所以阿信绝对不是文化人,因为我们的话直来直去,这在文化界肯定是要被耻笑的。

没错,你肯定猜到了,屈原受委屈了,他心里好苦闷,好憋屈,于是他写了《离骚》,拐弯抹角的恶心楚王和他的那些傻叉大臣们。

没错,《离骚》的主题就是拐弯抹角的说楚王是蠢货、楚臣是傻叉,小人是王八,君子好可怜。

说来说去就是,老子不想干了,顺便还得罪了楚国的一大群人。

世故圆滑的意思(形容圆滑世故)

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倒也挺好,既然大家都看着对方不顺眼,那就各过各的好了。可是一个奇葩不同意,此人不是别人,就是鬼谷子的徒弟张仪。历史总是惊人的有趣,看似没关系的张仪和屈原迎面撞上了,一个小人,一个君子。如果问到底是谁逼死屈原的,张仪功不可没。我们知道,只要张仪出马,这哥们肯定是憋着一肚子坏水,这次也不例外。

那一年秦国想欺负齐国,但是隔壁的邻居楚国跟齐国是盟国,所以从战略角度上讲,想欺负齐国,首先就要哄好楚国。其实这是一场合纵与连横的博弈,而张仪为了连横就必须争取楚国,而张仪就扮演着忽悠楚王的角色。

张仪跟楚王说:“齐国不听话,秦王想干他,但是齐国跟楚国是盟友。所以呢,只要大王跟齐国断交,秦国马上给大王送份大礼,六百里土地。”

一见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楚王高兴的跟齐国断了关系。结果事后,张仪耍赖皮不承认说:“大王,您听错了,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王虽然自己也不要脸,但是没见过比自己还不要脸的,于是愤怒了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被秦国打的唱征服。他回过头眼巴巴的看着曾经的兄弟齐国,人家齐王干脆就假装没看见。

最后秦国占了楚国太多便宜,连秦王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于是跟楚王说:“兄弟,你看我还是给你留点土地,要不这事儿就算了。”

叔可忍婶不可忍,楚王大义凛然的说:“土地我不要了,你就把张仪留给我就行。”

如果张仪脑子没问题的话,肯定是不会去楚国的,这明显是送死嘛。前面我们说过,张仪是个奇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还真大摇大摆就去了。有个细节我们搞错了,我们一直以为张仪去楚国是有秦国势力做支撑的,他狐假虎威,其实未必,张仪彼时的身份已经不是秦国人了,而是楚王的猎物。

张仪想起来师父鬼谷子教的“结以党友”的谋略。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故事。其实张仪能逃脱主要还是楚王顾及秦国,楚王从心底其实还是想跟秦国修好,这才是归根结底的问题。

那么张仪在演戏时候,屈原在干嘛?其实他跟所有人都以为楚王会杀了张仪,可是结果楚王并没有。等到张仪跑了,屈原才反应过来,但是为时已晚。

前面我们说过楚王没杀张仪是因为他想跟秦国搞好关系,但是这么一来又得罪了其他诸侯,紧接着又被合纵诸侯联军狂扁一顿,求楚怀王的心理阴影面积。

看来楚王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时候秦昭王,也就是芈月的亲儿子给楚怀王递了根救命稻草,要认楚怀王当老丈人,这可怕楚怀王高兴坏了。但是秦昭王的话也说很明白,想先跟老丈人见一面,楚怀王决定亲自、马上、立刻动身。

我们的屈原终于站出来了,他说:“大王,秦国本来就是个大忽悠,哪能相信啊,您还是别去的好。”

你知道楚怀王咋说的?他说:“我相信秦王的人品”,于是就快乐的去了。果然他再也没能见到楚国的太阳,被秦王使了阴招囚禁在秦国,然后莫名其妙的的死了。求楚怀王的智商。

理论上这事跟屈原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其实是被流放的,那么这有是咋回事儿呢?

原来楚怀王死后,他的大儿子顺理成章的成了新的楚王,于是重用了自己的亲弟弟子兰,新君继位,用自己人也没毛病,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但是子兰曾经劝自己亲爹去秦国送死,咱们的正人君子屈原极其反对,唰唰唰又写了文章恶心新楚王,这事彻底得罪了楚王一家,最终被流放。我们知道屈原是个文化人,在文章的结尾还不忘记老东家楚怀王,他说: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楚怀王是傻叉,是个没福气的傻叉。

被放逐之后的屈原开始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写文章。他一边歌颂自己的高贵品德,一边痛骂楚王一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楚国被秦军攻陷了,

伤心欲绝的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

世故圆滑的意思(形容圆滑世故)

有人会问,你明明说屈原,怎么会有那么多张仪的故事啊?其实这是因为《屈原传》里就是这么记载的,纵横家张仪的篇幅几乎占据了传记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说是纵横家张仪侧面逼死了屈原,是罪魁祸首之一。要是张仪不欺负楚王,屈原哪会中枪啊。

故事讲完了,这是个悲剧,坏人得到了善终,好人却未得好报。关键是屈原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他成了输家?

归根结底的问题或许就是因为他太正直了,是个君子。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正直的君子却又总是弱势群体,因为他们道德洁癖使得他们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由于不够圆滑使得他们总是成为牺牲品。即便是《离骚》里把自己的品性纯良写的再好,把自己的身世说的再凄凉,却依然改变不了楚国的命运,为了楚国、为了楚民,为了自己,屈原是否可以让自己变的圆滑点呢?虽然很难,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呀。如果在社会上,因为跟谁有矛盾就直接说出来,激化出矛盾,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同时,小人张仪即便在困境面对强敌也能用转危为安,力挽狂难,而君子屈原却连一个三流政客子兰也应对无措最终悲剧收场。或许这才是太史公为什么要把张仪放进屈原传的根本原因吧。正直不是错,但是正直的人,的确容易伤害人。

多希望屈原能读读《鬼谷子·内楗》: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身处他乡却被君主思念,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尽在眼前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身在其位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召回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

或许楚王跟屈原到底怎么样呢?屈原离开之后,再也没有被楚王召回,归根结底或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谁能忍受一个自诩君子的人整天有事没事埋汰自己,却始终又献不出奇谋的人呢?毕竟想救楚国靠的不是道德,而是谋略,这点楚王心里很清楚。

记住,道德只能拯救你自己,而谋略才能帮助他人。

学习国学鬼谷子谋略智慧,欢迎关注鬼谷子微信公众号(guiguzi7619299),我们一起纵横捭阖,鬼谷论道。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