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指挥家(世界著名指挥家回家的路)
近日,最新一期的全球古典音乐权威期刊英国《BBC音乐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制造》的专题文章。该文是资深记者奥利弗·康迪来到中国,深入采访后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及其引领的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剖析。
作者奥利弗·康迪在摘要中说:“在过往的10年时间里,由于指挥家余隆的活力,以及他对于中国本土青年才俊的热情信念,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大地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去年的《留声机》杂志封面文章,还是如今《BBC音乐杂志》的新登文章,在谈及余隆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影响力时都颇为坚定:“如果没有余隆所施加的影响力,中国交响乐事业如今的发展境况,看起来会非常不同。”
以下为全球古典音乐权威期刊英国《BBC音乐杂志》刊登的原文翻译(节选):
中国制造
奥利弗·康迪
今年1月份我曾到访中国。当时在上海和广州停留了一周时间以后,我组成了一副充满了“希望”与“雄心”的内心图像,那是中国人一种志在把他们这个国家带入全球古典音乐前沿阵地的强烈愿景。
这是一个关于杰出个人在他事业中心的故事——指挥家余隆,过去几十年时间当中,他对于西方古典音乐事业无与伦比的热情和忠诚,为中国的音乐心脏地带(北上广),燃起了不灭的艺术火种。
一段非凡的旅程
已达141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SSO)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交响乐团,同时也是最好的职业乐团。在他掌舵该团的9年时间里,余隆早已从内到外地改造了这支乐团:重新考核乐手、率先兴建起最为先进的音乐厅和室内乐演出场馆、把乐团行政员工(Staff)从20人增加至130人。
2018年,德意志留声机(DG)唱片厂牌跟上海交响乐团签下了专属的唱片录音合作协议,去年夏天,他们则刚刚完成了在伦敦逍遥音乐节(The Proms)上的登台首演(※2014年,余隆还曾指挥过第一支出现在伦敦逍遥音乐节上的中国乐团——中国爱乐乐团,CPO)。
我来上海是为了这支乐团本年度最重要的音乐会场次之一,即武满彻《十一月的阶梯》(November Steps)的中国首演。“当我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武满彻,并为他的音乐而感到着迷。我用了整整40年时间,才得以把这部作品给搬上中国的舞台”,余隆说道。
尽管《十一月的阶梯》是当晚音乐会的主打曲目,但由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周天创作的《乐队协奏曲》,才最能彰显出余隆的用意所在。“面向青年作曲家的委约创作,对于让‘音乐’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而言,显得至关重要”,余隆说,“我并不反对超级巨星,但是他们应该与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音乐家们一道分享这个舞台。”为了表现出他对后起之秀的投入,上海交响乐团已经贯穿整个19/20乐季公演了周天多部作品创作。
余隆下定决心要在未来佐证古典音乐的场景:“我们需要关照好未来的100年。”翻看一下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季节目总册,年纪轻轻且不甚知名的青年音乐家,正跟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在一起并肩合作,古典音乐事业的下一代正在初尝聚光灯的味道,引发着媒体舆论与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可是,他还需要确保乐团自身在往后几十年时间当中的求生(运营)。上海乐队学院(SOA)是余隆的一项投标,与此同时,还有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SISIVC),以及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上海交响乐团每年为期两周的夏季音乐节)——为了寻找和发展青年才俊。
现在正处于上海乐队学院的第六年,上海乐队学院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三方共同创办,通过最高品质的一对一指导、室内乐大师班,以及大量的职业乐团参演经历,去训练新一代的乐队演奏员。从上海乐队学院大门走出的100名毕业学员,有近90名校友都继续确保着他们在全中国和全世界职业乐团当中的演奏席位。
“我们想要最好的演奏员来参加我们的乐队学院”,上海乐队学院执行长何大耿(Doug He)说,“至于他们来自哪里其实并不重要。我们想要好的音乐家,音乐是没有边界的。”
余隆影响力的扩展范围还远不限于上海一地。可以很公允地说,如果没有余隆所施加的影响力,中国交响乐事业如今的发展境况,看起来会非常的不一样。
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余隆在德国科隆和柏林度过了他的**求学时光,受到鼓舞的余隆,立志要把德国一些激动人心的音乐文化给带回家。“那时,还没有很多人选择归国”,余隆说:“我决心要在我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
从此以后,一切都发生了转变。仅仅10年之前的情况都还在担心中国优秀的本土音乐家,会为了欧美乐团的高薪工作而远走他乡,当时很少有听说西方的音乐家会被吸引过来的情况,更遑论要在中国留下来。
然而今天,一个强有力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已经就位,中国的交响乐团正在飞速发展,吸引到了数以百名的西方音乐家前来加盟,无论是乐队演奏员,还是独奏家,他们开始真正感受到了来自于中国乐团的吸引力。年轻的东方音乐家如今在中国乐团工作所心怀的雄心壮志,要远甚于他们在欧美乐团工作时的情况。
“你很难相信这里(中国)20年前的古典音乐情况是个什么样子”,余隆说。“没有成系列的音乐会演出排期。是的,的确还有着个别场次的零星音乐会,但很少有交响乐团。而今天呢,中国已经差不多有70支像模像样的交响乐团,更有甚者的是,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等地都有着超级专业规模的职业交响乐团,他们跟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家们共同合作。”
就在去年,余隆解释道,来自中国各地的69支交响乐团代表集结起来,成立了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为了分享最好的实践机会,11位中国指挥家,志愿为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乐团去义务提供指导。何大耿说,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寄希望于中国的交响乐团,能够跟他们的欧美同行在一个同等的艺术水准上进行表演,在一个同等的艺术行政专业度上进行运营。
这一切都是余隆的“体系”。“我注意到如果没有一个体系的话,那么就什么都不会发生。每一个由我所创建的艺术机构,都能够很好地相互工作在一起,然后他们再去与国际艺术机构进行连接,继而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余隆对于给予下一代(青年人)机会的信念,是一种强烈的指导思想。“在北京国际音乐节(BMF)的创办20周年之际,我选择从该音乐节艺术总监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他说。“接替我的这位年轻的艺术总监比我要做得更好!年轻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激情,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允许他们去作这样的自我表达。”
图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
编辑:姜方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